在《大秦赋》的最新预告当中,李斯也是即将要离开秦国了,而这都是源于郑国,原本郑国就是韩国派来想要借修渠的名义拖垮秦国的,李斯帮了他一把,但这也都是出于想要让秦国更强大的目的,但是郑国身为韩国间谍的身份被发现,连带着很多来到秦国的其他国家的人才都被一起赶了出去,李斯也在其中,而李斯在临走之前写了一份谏逐客书,这也成为他后来能够重新回到秦国的重要原因,那他到底写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李斯为什么被嬴政驱逐 李斯来到秦国后,他的才能很受吕不韦重视,不久之后,就把他推荐给秦王嬴政。李斯对嬴政说,干大事一定要抓住时机,现在秦国兵强马壮,各国纷争不断,现在秦国去攻打六国就如扫灰层一样容易。 而且机不可失。秦王嬴政很认同他说的话。李斯又劝说秦王嬴政去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也取得了很好效果。秦王嬴政就封李斯为客卿。 正在秦王嬴政打算重用李斯统一六国之际,郑国之事泄露。韩王害怕秦国灭掉韩国。就派郑国来到秦国鼓动秦王修水渠,好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拖延秦国消灭韩国的时间。结果阴谋败露。而这时六国都派遣了好多奸细混入秦国。秦国大臣们对外来的客卿们意见很大。要求秦王驱逐客卿,当然李斯也在驱逐行列之中。 2、李斯的谏逐客书写了什么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这就是《谏逐客书》里面写道: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具体意思是以前秦穆公,请来西戎由余,楚国里奚,宋国蹇叔,晋国的丕豹、公孙支 才称霸西戎。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让秦国强大。 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六国合纵,迫使各国服从秦国。 秦昭王重用范雎,削弱贵戚力量,成就帝业。这都是任用客卿的功劳,如果他们也下令逐客,那么就没有现在强大的秦国了。 秦始皇看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没有驱逐客卿,还把李斯升为廷尉。以后更是大力招揽人才,秦国变得越来越强。李斯正是用自己的雄辩口才,让自己得以留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才能。 3、谏逐客书的意义 经历了吕不韦和郑国渠的事情,年轻的秦王嬴政对于关东六国之人,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感。他下令:六国之人限期离开秦国。这道命令下达之后,有一个人着急了。他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李斯,一个谈到秦帝国就绕不开的人物。 和多数法家出身的人一样,李斯非常热衷于自己的功业。早年的他投身在吕不韦麾下,希望寻找机会能够得到秦王的赏识。但嬴政的逐客令一下,这让李斯的前程几乎断绝,他能不着急吗? 下决心搏一搏的李斯求见嬴政,开门见山地问他,为何要驱逐东方六国之人。嬴政说,这些六国之人来到秦国,都抱着自己的心思,不怀好意。所以我要把他们驱逐出去。李斯直接反驳嬴政:在秦国的历史上,商鞅、张仪、范雎等人,哪一位不是东方来客?而他们在秦国尽心尽力,帮助秦国脱胎换骨,成为最强之国。六国之人,哪里对不起秦国了? 嬴政漠然无语,李斯继续劝说:我不敢说所有的六国之人都是一流的人才,也不敢保证每一个人都是忠心耿耿。但百里挑一,总有几个可用之才吧?而您把他们都驱赶出去,这是把人才往对手那边推呀!万一其中真有一两个大才,被别人所用,怎么办呢? 李斯的这番话,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让嬴政无可辩驳。幸运的是,作为一代明君。嬴政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面子而拒不承认错误,反而欣然接纳了李斯的劝谏,并且对他予以重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 客观来看,秦始皇下达逐客令,是受到了一些偶然事件的刺激之后,而做出的一个偏颇的决定。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和强大,就应该海纳百川,包容和吸收方方面面的人才。而不是固步自封,将人才拒之门外。李斯的这一番劝诫,可以说直接改变了,后来嬴政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进程。难以想象,如果真的将所有六国的人才都驱逐出秦国,秦始皇还有没有那么大的把握,在他有生之年迅速地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