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堂哲学公开课》之五】一些哲学研究者喜欢玄奥莫测的问题,其实哲学中那些玄奥莫测的问题真不多,对普通人也没有什么价值;哲学研究者还喜欢生僻难懂的词汇,其实绝大部分生僻难懂的词汇不是必须的。这些问题和词汇的作用是给人以学问高深的印象,但也把大众拒之门外,结果是哲学中的瑰宝被藏诸深闺,大众对哲学误解甚深。 在《40堂哲学公开课》中,奈杰尔•沃伯顿把与普通人有关的哲学问题以轻松灵动的笔调娓娓道来,但又没有失真;以坦白直率的句子表达自己的看法,但也显示出深度,让哲学得以滋养普通人的心灵。 哲学就是幸福之学,幸福可向外追求也可向内追求。哲学也是"心灵鸡汤",不过是精致、深入、系统的"心灵鸡汤"。西方的"心灵鸡汤"有一大特色,就是与认识论紧密结合,而西方认识论有一大特色就是怀疑论。所以,这本书的第一章就是《提问的人》,并且怀疑论构成了全书的主线。最后一章《现代牛虻——彼得•辛格》恰好与第一章的第一个人物苏格拉底呼应起来,苏格拉底自喻为充满怀疑精神的"牛虻"。 书中还有专门一章讲马克思。在伦敦时,他的女儿燕妮、劳拉利曾拿着一张调查表——自白表,让马克思填写,马克思在"您喜爱的箴言"一栏中,写的是"怀疑一切"。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序言中,马克思说:"但愿一切怀疑观念的人,都能像我一样幸运地景仰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老人。"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是一个不太激烈的怀疑论者,表达严谨周全,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指出:"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 书中提到"极端的怀疑论"和"不那么极端的怀疑论"。"极端的怀疑论"怀疑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现象,不相信生活中的任何规律和可预测性,这是没法真正贯彻的;"不那么极端的怀疑论"对我们能否通过感知到的现象认识超越现象的纯客观世界持怀疑态度,或者是在研究或认识起点上的怀疑,是把怀疑作为认识的方法,即第十一章笛卡尔式的怀疑,第十七章休谟式的怀疑,第二十章康德式的怀疑。怀疑的典型形式为"提问",全书多次出现"提问"二字或类似的字眼。 看完本书,就可以了解西方的文化基因,了解他们的灵魂深处,从而理解他们的一些行为何以如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方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拉比获奖后,有人向他请教:"您是怎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呢?"他回答说:"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全靠我妈妈。""那么,你妈妈是怎样培养你的?"拉比回答:"我妈妈没有怎么培养我,每天回家以后就问我一句话:孩子,今天你在学校提问了吗?你问了一个什么样的好问题?"李小龙在华盛顿大学上过哲学课。可以说,在任何领域要做到出神入化的水平都得懂一点真正的哲学,教育更是如此。教改思路的深度取决于哲学思维的深度,所以建议教育工作者读一下《40堂哲学公开课》,这不是一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学书,而是一本可以喝着茶悠闲品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