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买家档案—阿里巴巴 投资部门:集团投资部 关键决策人:马云(创始人)、蔡崇信(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张鸿平(财务投资负责人)等 与VC/PE关系:密切,张鸿平加入后增强了与投资圈的关系 投资风格:趋于稳健,但在上市关口较为激进;兼顾战略价值和财务投资;喜欢选择行业头名,通常保持增持权利 并购效果:对公司上市前的估值贡献明显,但整合难度大 意向领域:物流、移动互联网等 5月10日的"退休"大典之前,马云放出了两发重磅导弹。一发是2.94亿美元收购国内最大地图服务供应商高德软件28%股份;另一发是5.86亿美元砸向国内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新浪微博,占股18%。多位投资业界人士透露,在高德软件、新浪微博双响炮过后,阿里还会有大手笔。 五年前,马云在阿里一次高层会议上提出要上"云计算",彼时就连微软的云计算业务Windows Azure都没揭开面纱,反对声音自然很强烈。但马云毅然拍板:"需要的时候,我们不但可以用牛刀(微博)杀鸡,还可以把导弹当鞭炮放。"如今,阿里要上市,要成为千亿美金市值的公司,显然正是需要大手笔收购的时候。 这种时候,阿里内部有一台极为重要的发动机在运转,那便是它的投资部。 从门外汉到科班战队 阿里是否要成立投资部?在阿里成立的早期,内部曾有过争论。随着2005年8月那笔针对雅虎中国的10亿美元收购达成,阿里巴巴集团投资部也在第二年正式成立。当时,其主要职责是战略投资,财务投资尚未在公司考虑范畴之内。 2009年之前,阿里可追溯的投资案例并不多。除了雅虎中国的投资,仅有2005年12月的一拍网,2006年的口碑网,2007年的百世物流,2008年的PHPWind等几桩案例。除了与阿里自身业务关联度较高的百世物流,一拍网、口碑网、雅虎中国等注重运营与整合的公司,命运大致相同。一拍网将用户导入淘宝后彻底关闭,口碑在几次辗转后无疾而终,雅虎中国的现状更是不必再提。阿里用这一桩桩失败的案例书写了自己早期的投资并购故事。 公司总是要成长的。2008年年中阿里资本成立,这是带有典型财务投资色彩的公司化VC。通常,财务投资者更看重投资回报率而非产业链地位。阿里分散在B2B、淘宝等各个子公司的战略投资部,则承担起产业链布局的重任。 这之后至2011年年末,阿里的投资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市场上公开的项目接近30个,美团网、搜狗、丁丁优惠券、华数淘宝、名鞋库、万网、星辰急便、易图通等大手笔尽皆出自这个阶段,而投资总额也超过6亿美元。 这一阶段的投资特点大致有三:其一,与马云的概念相关。马云在2011年1月提出"物流战略",其核心是仓储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其二,尝试财务投资。对搜狗的1500万美元投资便是最好的例子,易图通和UC优视科技也多少带有这方面的色彩。其三,依然不够专业。阿里当时的投资团队中,谢世煌是阿里十八罗汉之一,并无太多投资背景;张飞燕加入阿里前任职德勤财务顾问部,有一定财务背景,但并非科班出身;而公司战略投资部负责人张蔚是主持人出身,加盟阿里前的职务是星空传媒中国区首席运营官。在此期间,阿里投出了多个精彩的案子,但仍处于摸索阶段。 到了2012年,一位资深投资人士降临阿里资本,那便是前北极光创投副总裁张鸿平。他担任阿里资本董事总经理兼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张蔚则被调往集团参谋部"轮岗"。同时阿里巴巴集团十八罗汉之一、阿里巴巴副总裁谢世煌同样需要向其汇报。有趣的是,张鸿平与阿里结缘于美团的投资案。美团B轮5000万美元融资中,除了主投方阿里巴巴,跟投方北极光的投资主导人正是张鸿平。 此后阿里的投资有了更专业的感觉。经纬创投管理合伙人徐传陞告诉《创业家》:"(大公司)以前投一点钱就有各种限制条款,例如优先收购权,局限公司必须优先考虑卖给大公司;但现在愿意让企业自行决定上市,卖给其他公司也可以,心态变得很不同。例如,阿里对陌陌唐岩非常礼遇,允诺未来不否决陌陌自行上市,阿里未来愿意百分之百收购等。" 2012年下半年起至今,除了高德软件和新浪微博,阿里先后投资丁丁网布局O2O,收购虾米音乐成为集团第25个事业部,成立众安在线介入互联网金融,加上尚未公布的友盟、陌陌、UC优势科技等一系列移动互联网投资,阿里巴巴迎来第二波投资并购高峰期。 在组织架构上,随着阿里巴巴集团从原有的淘宝、一淘、天猫、聚划算、阿里国际业务(ICBU)、阿里小企业业务(CBU)和阿里云的"七剑",到25事业群战略的转换,阿里的投资部门也进行了一定变革。此前分散在阿里B2B、天猫等子公司的战略投资部,加上独立在外的阿里资本,统一划归"阿里巴巴集团投资部"管理。但在职能上,依旧维持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划分。 根据《创业家》对部分阿里接触过的创业企业的不完全统计,目前阿里投资部的高层中,谢世煌、张鸿平负责财务投资,张飞燕、纪纲和刚峰(花名)是负责战略投资的董事总经理。除了直投部门,内部同样有研究团队,设有10名左右的分析师,并提供报告给直投部门做判断之用。 在项目决策上,除了特大项目要马云经手,其余均由阿里巴巴投资决策委员会评定。委员会中,并无阿里投资部人员参与,马云、蔡崇信、陆兆禧、曾鸣则是其中的首脑。公司CFO蔡崇信及其他一些高管也会参与。显然,阿里的投资成熟了。 敢买、敢丢 投资的公司与金额,仅仅是一种账面上的表象。投资的逻辑和文化,是更为实质的内容。在虾米音乐CEO王小玮的眼中,阿里的投资团队相比纯粹LP/GP模式的VC,多了几丝"人情味"。 "那些比较知名的VC,与我沟通一开始都拿个本子记,然后做尽职调查,一项一项,一条一条,很标准化。百度的投资部也类似,一上来就会有一个模板。腾讯虽然没那么标准化,但也喜欢直入主题。阿里(投资部)就是坐下来,敞开了聊,会在细微的过程中来找对位感,到一定程度后再去深入沟通。当深入到一定程度,无论是投资团队,还是他们请过来的业务部门,又会非常非常专业。"王小玮说。 沟通风格的轻松,带来的却是投资风格的稳健。这种稳健大多是基于公司早期投资失败的教训。作为业界巨头的阿里也曾"傲娇"过,投资收购时"不求最优只求最贵"。如对于PHPWind的投资,便看重它是康盛被腾讯收购后业内的最大品牌,结果以业务整合失败而告终;口碑和雅虎同样如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早有统计,经历横向合并后能产生协同效应的公司,不超过30%。 而今,一切完全需要整合的业务在阿里看来大概都是纸老虎。即便更有长远战略意味的入股,阿里也希望多一些财务投资的考量。王小玮对《创业家》表示,阿里与其他巨头战略投资部最大的不同在于,阿里巴巴选择投资对象时有一个"自主生存能力"的优先考虑项。这项标准的内涵是:作为阿里投资的标的公司,即便公司未能整合入集团中,也能独立健康地发展。 类似投资案例的代表,除了虾米音乐成为独立的音乐事业部,猛犸科技则在被收购之后从事阿里云OS开发。 相比纯VC,阿里给王小玮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互联网买家很关注你们怎么做,你们具体的战略目标,是先做小而优,还是先做规模化,就是你这个路径怎么走。(阿里)他们特别有经验,这么大生意都是他们做出来的,所以他们会来判断你这个创业家的思路,你会不会走一些弯路,或者预计到你的风险。" 阿里内部也会评价一个项目的投资更倾向于财务投资,还是战略投资。每项投资在投资负责人心中通常都会有一个评价比例,譬如有些项目可能是"40%的财务+60%战略",另一项投资则可能是"80%的财务+20%战略"。 凡事都有例外,特别是在上市这个关卡上。最近的阿里似乎有些激进,有投资人这样评价最近阿里的动作:"投资总比不投资好;可能有投错,但不会错过。错过比投错的风险更大。如果某一个环节被竞争对手掐住,将无法形成完善的生态。" 在具体的投资手法上,阿里除了尽量选择行业头名,通常会保留增持的权利,并排除竞争对手投资该公司的可能。最明显的例子是,新浪微博这桩投资中,虽然初期阿里以5.86亿美元已购入新浪微博18%股份,但在投资合同中依然标明未来有权将持股比例提高至30%。在高德的投资中,公开信息中并未有类似新浪微博的增持期权,但知情人透露双方协议中亦存在类似条款。 近期,阿里的投资不再限于既往电商产业链的布局,而更多放在整体生态系统的构建上。数据层面投资友盟、高德、快的打车,SNS方面投资新浪微博、陌陌,用户入口方面投资UC,无一不是为了上市有更好的故事可讲。 在逐渐变得激进的同时,阿里对既有投资的"沉没成本"也敢于放弃。高德软件在移动端用户过亿,而它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强大的线下采集能力和POI(兴趣点)数据库。细心人会发现,阿里2010年8月注资的易图通亦有类似价值,但易图通无论从市场份额还是数据库完善程度皆远逊高德。2012年下半年阿里所投资的丁丁网,特点亦与高德相似。 在纯财务投资方面,阿里也开始有一些较早期的布局。旅游应用"在路上"、打车应用"快的打车",均是阿里资本在天使轮便已入驻。而对于陌陌的投资,阿里更多也是基于财务回报的考虑。 "对于战略投资,阿里巴巴通常更着眼于当下的环境,相关事业部的负责人也会参与其中。譬如无线端产品吴泳铭就会参与讨论,由投资部和业务部共同磋商。而财务投资通常是投资部全权负责,业务部门仅仅提供参考价值。至于偏财务投资的项目最终能否形成战略价值,要看行业格局的发展。譬如过去的UC,如今的快的打车,均为阿里巴巴的未来发展提空了一定想象空间。"一位经手过阿里项目的财务顾问向《创业家》表示。 阿里的风险 新浪微博的5.86亿美元贵不贵?高德的2.94亿美元贵不贵?从账面来讲都不便宜,高德的投资甚至溢价高达100%。"如果从上市的角度看就便宜多了。假如此前阿里巴巴集团的估值是600亿美元,收购后估值瞬间提升到800亿美元,用10亿美元现金换200亿美元的想象空间,是不是这笔投资显得廉价了许多?"一家著名VC的合伙人说。 果不其然,在阿里和高德投资协议宣布后不到一周,5月14日,高盛就宣布对阿里巴巴集团的估值大幅调升一倍,从早先的350亿美元升至700亿美元。这一估值已经超过FACEBOOK目前的股票市值。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曾经提及,"美国的商人们早在我们之前就已经发现,商品的质量和用途,在展示商品的技巧面前似乎是无足轻重的。""展示商品的技巧",需要的是商品基本面足够有迷惑性。实际上,阿里的一系列投资动作隐藏着如下风险。 首先,依旧是整合。虽然"自主生存能力"是阿里投资布局前的一大考虑选项,但资本市场更关注你能否带来预期的现金流。正如前雅虎中国总经理谢文谈到的那样:"阿里巴巴投资新浪微博和高德地图,的确增加了整体的数据种类和数据间的关联度,但挑战在于如何整合各种服务,建立一个完整,系统和强大的平台。否则,空有若干垂直领域的优良服务,却很难做出大创新,创出大效益。中国网络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网络平台,今后产业整合的成败关键在于种种收购兼并是否有助于这一平台的产生。在平台缺失的情况下,收购兼并越多,企业崩盘的风险越大。这和盖房差不多,地基打不好,楼盖得越高越容易倒塌。" 其次,上市前公司利润存疑。即便有了足够好的概念,未来也可能有效整合,但IPO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成熟企业终究要看财务数字,来进行P/E(市盈率)核算估值。目前,无论是新浪微博还是高德,都并非现金流产品,前者甚至还有亏损可能。这样的大背景下,阿里能否在招股书公布之际,用过去一年的净利润来获得上市的好价格,是极大的悬念。 其三,移动互联网布局仍有缺陷。随着消费者在移动端消费的频次和规模逐渐提升,虽然有了高德地图这样的法宝,但移动互联网除了关注现存用户量,渠道同样是一大关键。恐怕这也是业内风传阿里巴巴计划投资91无线的原因。 马云退休后,阿里的投资并购如何走?阿里很难找到合适的人物来接手这位精神导师的权杖,彭蕾、陆兆禧、甚至蔡崇信?恐怕马云自己也没有一个合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