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IT行业曾遭遇过1984年和2000年两次大泡沫,前者国内创业者多半没有什么认知,因为那个时候别说是中国互联网没有兴起,就连万维网本身也不过是在1993年由蒂姆·博纳斯·李发明。后者国内老一辈创业者提起来时,多半是要苦口婆心地讲讲自己如何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挺过来的惨痛历史了。只是那个时候国内能够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本就不多,风险投资概念引入中国也没多久,能够感受到泡沫本身也需要点门槛。 "全民创业时代" 但眼下这一次似乎和之前的有点不太一样,因为很多人把14年称作"全民创业时代",上至频频参观各大创业公司、创业孵化器的政府高层,下至咖啡馆、创业分享沙龙中随处可见的创业者,一个在互联网圈里混上个几年的人如果不出来创业,似乎都在朋友之间抬不起头来。有朋友曾在朋友圈里发问,是个人就出去创业了,现在到底还有人政策上班么? 大学生更是成为创业的主力军,大学也纷纷开设创业辅导课,建立学生创业社团,提供场地和支持,甚至给出了"支持休学创业"这样在国内并不常见的"优待",当然目前为止成功的案例似乎并不多。 创业者数量的增加带来项目数量的增加,而投资人们似乎也更乐意去投更早期的项目,尤其是当项目多到让人看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趋势和未来时,1000万拿去投10个公司总比全部押在一个公司身上更让人感到安全,于是我们感觉身边各种各样朋友的创业项目都拿到了大大小小的天使、VC们的投资。 可问题是这真的意味着泡沫的出现么? 泡沫在那里? 或许不尽然,互联网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的涌入,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技术本身的高速增长。当技术的增速足以消化这个泡沫时,泡沫也就自然不会破裂,换而言之既然不会破裂崩盘,又称得上什么泡沫呢? 而当下显然不仅仅是技术的高增速带来的效应,更重要的是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俗一点说就是那个被炒烂了的词——O2O。传统行业的基础盘太大了,而它们的互联网化正处在起步阶段,这一互联网化的过程显然在几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之内都不会结束,你瞧那边腾讯不都是投资了中石油嘛。 很多人将陌陌看作是中国这波由11年而起的移动互联网创业浪潮的排头兵,但作为移动互联网最先催生的移动社交、工具性应用这些产品才刚刚提及IPO事情,后面的O2O显然更有看点和故事性,资本市场也愿意接盘,美团便刚刚完成了一笔7亿美元融资,至于打车应用们的疯狂融资更不用多说。 退出途径依然存在,甚至变得更多,除了赴美、赴港IPO,BAT在过去一年中豪掷了超过150亿美元,巨头腰杆硬起来之后运作思路的转变,让"腾讯如果抄你怎么办"那个昔日被频频问及越来越少出现。纯银V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如果留在他们就能把这个项目做出来,我还创什么业?",显然巨头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泡沫的是人本身 我说了这么多当然不是为了证明这个时代没有泡沫,15年泡沫也不会破裂,那就纯属自欺欺人了。但泡沫的显然不是大多数的VC和整个市场,而是大多数的创业者和那些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天使投资人。 除了一些对冲基金之外,大多数的私募基金都是有着严格的预算审核机制的,每一年都有固定的钱,往往还会留出下一年跟投的钱来,因为它管理的基金总额是有限的。很难想象VC们为了抢项目以至于竭泽而渔,大家不过是更愿意投金额更小、轮次更往前的项目了,以至于我们看到VC们频频出手。 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说,能够成功的人总是有限的,一个钱更容易拿到的时代对于创业者们来说不过是多了些练手的机会和成功的几率罢了。将时间拉到一个大的维度上来看,在没有工业革命、电气革命这样根本性的技术革新的前提下,创业成功者的数量恐怕也很难发生井喷,对的人就是那么多。当然总会有那些运气不错的人,于是媒体便大肆报道,但问题是倘若某某大学生辍学创业成功三年登上人生巅峰这事儿稀疏平常,那媒体恐怕也便不会关注了,我们听到它不过是因为我们希望听到它,而别人也希望我们听到它。 至于不少天天混迹于咖啡厅的天使投资人们,他们基本上可以归为泡沫推手的行列里去了,会不是是泡沫牺牲者那还真不见得,毕竟这年头天天写软文头上还挂着一天使投资人名号的人还真不少,嘴上说得不少,投的项目却不多。 在2014年中,我们看到了不少成功的项目,但大多数项目不过是刚刚起步,才融到了种子、天使,最多不过是A轮。但由于前面提及的种种原因,大家都跑去投早期了,无疑就意味着投A以后的VC们会变得更慎重,对项目的要求也便更高。记得评论尸有句话,"该你们的钱一分少不了,不该你们的钱多一分也别想",练完手的那些创业者们基本上还是该码字的去,该搬砖的搬砖去了。 好了,那我就在最后预测一句吧,2015年夏天之前,一定会有一大批融不到下一轮钱而倒闭的创业公司。这句话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就是这么简单,要不开家倒闭创业公司办公用品回收处理公司也不错。 "你因欲望在这个世界所受的苦,不要算到梦想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