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人类的心理,正如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与一个理智的骑象人,他们间的冲突造成人们常陷于理性与非理性的战争中。 —— www.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把人类心理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我们分裂的"自我",就如同大象与骑象人。 大象显然是一只动物,而骑象人具有理性。骑象人手握缰绳,可以指挥大象前进、停下或转弯。从骑象人的角度说,大象许多时候都是"自动"的:比如到了悬崖边,它会因为害怕而自动转弯,无须你控制。但这种"自动"并不是为骑象人而存在,它有着自己的主张。骑象人只有在不和大象的欲求发生冲突时,才能轻松指挥大象。如果大象真要做什么,很难拉得住它。 大象就是我们的感性,它在意识之下自动运行,并产生各种情绪和直觉 —— 就像一套自动化处理系统;骑象人是我们的理性,他在意识层面运行,具有计划、逻辑和自控能力 —— 就像一套控制化处理系统。 我们以为是骑象人在引导大象,其实是大象引导着骑象人。比如在面对选择时,若有两三种我们一眼看不出对错得失的选项,骑象人可以运用理性,作出分析和决策。但生活常常要面对无数种可能性:现在该做什么?下一句话说啥?衣服要选哪件?上微博要看哪里?如果每一个可能的选项都交给骑象人一一分析对错,他非累死不可。 而大象随时自动评估种种可能性,进行超高效筛选和判断,于是我们有了喜恶。我们大部分的心理历程都是自动发生,无需理性去关注和思考。而理性只有在充满感性的脑中才能正常运作。所以,是大象带着骑象人走,而骑象人帮助大象变得更聪明。 大象的语言很简单,就是喜欢或不喜欢。比如我们在作审美判断时,大象喜欢就是美,大象不喜欢就是丑。你若问我为什么觉得美?骑象人就开始编理由:你看这个色彩多么圈圈,线条多么叉叉……但是说实话,骑象人并不太清楚大象为啥喜欢。他只是抓住自以为的重点,以某种自以为体面的形式对大象的判断诠释了一番。 人们在作道德判断时,其实也差不多,谁对谁错是大象的感觉在先,然后骑象人再想出一套合理化的说辞。简而言之,大象喜欢就是对,大象不喜欢就是错,你问为什么?骑象人又开始瞎编了。比如: A说:我跟她在一起七年了,但没有结婚。 B说:你这就不对了啊,对她太不负责。 A说:她也没打算结婚。 B说:什么啊,你们真是把感情当儿戏! A说:不,我们感情很好。 B说:肯定有哪里不对……哎,你们父母没意见吗? 即使A驳倒了B的每一条理由,B也不会服气,因为他的大象早已决定了对错,而那些理由不过是骑象人找来的辩词。 大象总是大大咧咧地发出指示,比如"老子要吃香蕉"、"楼主傻逼不解释",骑象人则充当大象的顾问和辩护律师。但骑象人不能事事纵容大象,本着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态度,他时常要对大象说NO。 假如你面前有一块巧克力,大象说我要吃,骑象人说不许吃,双方就开始僵持。这时的大象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它的欲望自发而不息,骑象人的意志力却很费神,就像使用肌肉一样,过一阵就累了。当骑象人稍有松懈,大象已经剥开巧克力塞进了嘴里。那么骑象人该如何应对呢?废话,当然是不要让巧克力出现在大象眼前。 虽然骑象人的力量较小,但在大象离刺激源较远的时候,他更容易控制局面。所以骑象人可以预先采取制约措施,避开刺激,也就是避免与大象正面冲突。比如去超市的时候绕开零食区,准备考试的时候屏蔽豆瓣,约会之前打个飞机,去赌场不要带信用卡,等等。此外,还可以想办法分散大象注意力,或把诱惑与恶心的事物联想到一起。高超的骑象人,通常靠的是技巧,而不是跟大象比力气。 除了技巧,我们还需要时间。大象的喜恶是由每个人的先天倾向与后天习惯培养而成,若想要改变,只能做长远打算,一点一滴地重新训练大象,直到养成新习惯——也就是创造新的自动化处理程序。不然老是人象交战,很累的。 当我们和别人沟通的时候,也要知道,你面对的首先是一头大象,然后才是骑象人。前几天我看到有人说:"掌握了一个社交技巧:如果准备和某友邻讨论问题,要先点赞,再留言,这样就能在友好的气氛中对话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你先给对方大象喂了一个香蕉,于是大象为你营造了正面的沟通情绪。类似的例子,当你要向对方讲一个道理,如果这个道理在某种程度上与对方的主张吻合,那么你可以用"你是对的"来开头(香蕉),对方就会抱着放松、接纳的情绪来听你要说的话。即便后面你提出了一些批评,对方也不至于太反感。 反之,如果你一开始就惹毛对方大象,可能说什么都没用了。大象如哨兵一般搜寻着各种威胁,你说话的时空、身份、外表、神态、语气和字眼,对方情绪在一瞬间就会做出反应,此刻理性还没来得及整理出你到底说了啥。比如,你的说话方式流露出优越感,对方大象马上发出警报:注意!面子受到威胁!于是进入防卫状态,骑象人接到报告说你是个烂人——脑中的杏仁核将负面情绪向上传递到额叶皮层,骑象人被导向负面思考,这时他可能和大象同仇敌忾,开始帮大象寻找你的错误和恶意,以证明你确实是个烂人——负面思考又向下唤起更多负面情绪。那么不管你说什么,都显得"别有用心"了。 特别是中国这种高语境文化下,大多数交流关键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如果想要和骑象人说理,就别激怒大象,哪怕你是对的。 可话又说回来,如果你想要煽动大象,就别跟骑象人说理。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广告,优秀广告都是给大象看的。假如我要宣传手表,就得找个高端大气的帅哥戴着它,用画面让你感受一下:"这是上等人的选择",而不会长篇大论跟你的骑象人解说我有啥功能、设计多么合理,性价比又有多高。如果我要说点什么,那一定是对大象喊口号:"一旦拥有,别无所求"、"生活艺术唯你独尊"、"just do it!" 公益广告也是如此。同情心由大象产生,自然要用大象的方式唤起。假如有两张海报,一张是干巴巴的数字,"X市洪水造成X万人死亡,XX万人无家可归,他们需要你的帮助……";而另一张是一个被遗弃的小女孩绝望无助、泪水涟涟的照片,那么大部分人就会把钱捐给后者。前者可能更需要钱,这个事实对于骑象人来说就像1+1=2一样明白,但在大象眼中,再有力的数字也抵不过一张脸孔。 真正技艺高超的骑象人,不仅懂得驾驭自己的大象,还能用大象的语言驱使别人的大象。 就像埃里克·霍弗所说:领袖必须是个现实主义的务实者,但说起话来,又得像个理想主义的梦想家。 文/七颗栗子(微信:心灵治愈课,zhiyu365) 原题《我们心中的大象》 → 邮箱订阅:留下Email,追踪每周心理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