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古食今制以飨读者


  世界上各国菜系不同,菜式、菜名、风味各具特色。
  我认为中国菜的特色可用一句古语和一句现代语作为总结,即古语"民以食为天",现代语"色香味形器俱全"。
  考古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新石器晚期,在陕西半坡遗址(现已建立了半坡遗址博物馆)中已出现了陶器,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用蒸汽蒸煮的方法。
  那调料呢,从唐尧时期最早的烹调技师彭铿就开始使用盐,他因海水有咸味,就用它调味,使汤出现了划时代的进化。从殷墟出土文物看,已有铜制薄批刀和类似的炒菜铜锅,说明烹调技术已发展到了油烹。
  从古书中有关烹饪的记载来看,自古以来,历朝祭天、祈祖、尊皇等礼仪中,所用的鼎中之物已十分讲究,且一直演变着,调味已出现酱油、醋、酒及酱、药、果皮、香料。
  例如小说《封神榜》中就记载了纣王与妃子的酒宴、酒池和肉林;五代尼姑梵正拼成的20道风景冷盆,复原了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之地"辋川别墅";西汉刘安所写的《淮南王食经》,三国曹操写了《四时食制》;晋朝张翰见秋风起,乃思念起莼菜薄羹鲈鱼脍,以致弃官归乡。
  明清时期是古代烹饪理论成熟时期,此时涌现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研究菜肴的专著,以及一大批集食疗、医药理论之大成的烹饪著作。
  早在秦朝的《吕氏春秋》,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清朝袁枚的《随园食单》谈到了火候和调味是烹饪的两大关键,论述十分详细。
  从古代遗留下来的食谱书记载来看,古代人书写是十分讲究而且复杂的,有不少至今仍然适用。
  下面列举几道古食今制菜点,以飨读者。山海葵
  南宋宫廷菜,又名"虾鱼笋蕨葵"
  原料:春筍肉100克,活鳜鱼一条(约600克),大草虾10只,嫩蕨菜50克,水发粉皮100克,精盐、胡椒粉、酱油、麻油、米醋各适量。
  做法:粉皮沸水中焯一下捞出;笋肉沸水煮熟;活鱼宰杀后,批成薄片;大虾去头,剖两半,煮熟;蕨菜沸水焯熟后,切成柳叶片;各料混合后,加上调料拌匀即成,爽口清鲜。金银卷煎饼
  南宋宫廷菜,流行于元明
  原料:鸡蛋4枚,瘦猪肉100克,春笋肉50克,豆芽丝50克,栗子、松子、核桃仁、面筋、熟菠菜、青葱、白糖、精盐、淀粉各适量。
  做法:鸡蛋蛋清与蛋白分离,分别略加水和湿淀粉,调匀后在锅中制成蛋皮(白皮和黄皮);
  瘦猪肉、春笋肉、豆芽丝斩成细末,拌上精盐、少许淀粉、青葱末,作为白皮的馅;
  将栗子、松子、核桃仁、面筋、熟菠菜斩细拌和,加入精盐、白糖、湿淀粉拌匀,作为黄皮的馅;
  各皮裹馅卷成卷,下五成热油锅炸至皮脆香。水晶冷淘脍
  北宋流行菜
  原料:猪皮1.5千克,生菜丝、春韭丝、春笋丝、萝卜丝、青葱、黄酒、酱油、辣油、米醋、麻油、味精各适量。
  做法:猪皮切成小块焯水,清水煨炖,加入青葱、黄酒,煨制约3小时,成均匀汤汁;
  将汤汁舀进平底瓷盘待凉,汤汁凝成片状胶时,薄刀切成丝,与生菜丝、春韭丝、春笋(水中煮熟)丝、萝卜丝拌和,加入调料拌匀即成。
  此菜入口清凉滑爽,足显五彩缤纷,春意盎然。酥骨鱼
  元朝流行菜
  原料:小鲫鱼1千克,酒酿、萝卜、川椒、香芹、桔皮、豆豉、箬叶、冰糖、黄酒、精盐、葱、酱油、米醋各适量。
  做法:鲫鱼用少许精盐腌20分钟,再用酒酿抹鱼腹,油煎,盛起;
  萝卜、川椒、香芹、桔皮、冰糖、豆豉、黄酒、精盐、葱、酱油和米醋投入大碗,搅匀成调料汁;
  箬叶平铺砂锅上,将鲫鱼一条条整齐地铺在箬叶上,倒入调料汁,微火焖煮2小时以上,至骨酥肉软烂;
  待凉,成条取出。鱼骨已成泥,鲜香而酥软。眉公鸡
  明朝文人陈继儒发明
  此菜由明朝松江华亭文人陈继儒发明,他精于饮馔,发明过眉公鸡、眉公豆腐、眉公饼。
  做法:750克左右的童子鸡宰杀后剁成块,将鸡肉内水蒸干,加黄酒、酱油微火焗,加入煮熟去壳的栗子煨酥,略加糖即成。到口酥
  明代甜食
  原料 :酥油250克,白糖150克,面粉500克。
  做法:酥油调匀后加白糖拌匀,倒入面粉揉和,饧30分钟后搓成长条,分切成20块,每块揉圆按成圆饼,入烤箱烤熟,待晾凉吃,到口即酥。
网站目录投稿:大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