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爱灵心理咨询师 程捷 前段时间看了《孩子的宇宙》这本书,作者是日本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心理治疗师河合隼雄,他的书总能给我很多启发,这一本也不例外,尤其是一个初二男生不上学的例子。 这个例子发生在比较早的时候,孩子不上学了,母亲很焦急,而父亲不太理,只是责备母亲。后来孩子提了条件:只要给我买自行车,就去上学。那个年代,自行车算是比较贵的东西,母亲不愿买,孩子就找父亲谈判。幸亏,父亲并没有即刻粗暴地拒绝他,而是经过仔细思考之后,与儿子进行了郑重的两个人的谈话。父亲先是给儿子看了工资单,然后讲明对自己这样的收入来说,买自行车是多么吃力的事。儿子这才知道家里的收入情况,于是反复去自行车店打听,最终以父亲能接受的价格,买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他高兴地骑来骑去,不久,就精神饱满地去上学了。 经过作者的分析,在这个个案中,孩子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自行车,而是父亲,是父亲的"在场"。长期不理孩子的父亲终于出现了,告诉了孩子现实的残酷,并且相信孩子也能应对这样的现实。这对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孩子在父亲的认可,和自己的努力下,最终满足了自己的心愿。而在这心愿中,自行车只是一个象征,它代表着,父亲很重视自己、父亲很在乎自己、父亲真的在关注自己。所以,这个孩子才能做到"高兴地骑来骑去,不久,就精神饱满地去上学了。"他并没有无休止地继续索要,是因为,他真正的需求被满足了。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很多,但很多家长不愿去真正地面对孩子,去了解孩子的心里到底需要什么,而只是快速地用金钱来满足孩子表面的要求,结果,孩子只能高兴一时,然后是更加的失落,于是又会提出下一个物质上的要求。 孩子只会提物质上的要求,是因为,在他的经验中,只有这种方式能与父母发生联系,能让父母注意到自己。而家长就会埋怨,孩子总是要这要那,甚至贴上"贪心"之类的标签,用"这孩子,没救了!"这样的句子把孩子全盘否定,也有的家长会想不再满足孩子了,要狠心一点之类的。 但不管,家长们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满足了还是没满足,只要家长没能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没能理解孩子内心的情感,最终,孩子都会处在长久的、无法言说的失落之中。 作者这句话说得特别好:"但我却从中听到了孩子心灵深处的呼声:‘我已经给了父亲这么多次的机会,他却一再逃避成为父亲。’" 是的,父亲的角色,决不仅仅是挣钱,他代表着规则、禁忌、权威、秩序…… 父亲,在吗?真的,是"父亲"吗? 专家资料 程捷 爱灵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EAP咨询师、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会员。擅长方向:家庭咨询、夫妻咨询、儿童或成人个体咨询、儿童沙盘游戏咨询、特殊孩子沙盘游戏咨询、家长养育咨询、母婴关系咨询、咨询师个人体验、高管心理顾问、焦虑、抑郁、情绪与压力、睡眠问题、自我成长、适应不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