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东征》是一部由克里斯·威尔逊执导,Thomas Asbridge主演的一部传记 / 历史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字军东征》精选点评: ●看的好像是一個59分鐘的縮略版,不過很不認同,明著批判其實暗戳戳在洗地 ●副标题应该叫信仰的暴行,这应该是穆斯林仇恨西方世界的源头吧,也因为这次胜利,他们在心里从来没被西方打败过。但这个纪录片拍得够偷懒的。 ●意识形态 ●中世纪恐怖分子东征记 ●浅显易懂的科普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呐,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 ●BBC的鄙视链:十字军>伊斯兰>蒙古 ●解析的视角很独特! ●很好看,很中肯的历史纪录片,没有过分偏袒,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没有谁是正义的 ●一直记着陶国璋反复提到君士坦丁堡。补完。(不过确实洗地) 《十字军东征》观后感(一):讲了一个十字军的故事 有点失望,尽管故事很流畅,但不是我所期望中的历史纪录片。主持人如同游吟诗人,挑了一,三,五次十字军东征题材,讲了一个和圣城耶路撒冷有关的故事。片子有观点,对于十字军是理性的批评,特别最后一段,美国总统小布什,在911事件后,用到Crusade一词,可见对于十字军的不同理解。 片子对于各参与方当时的处境介绍不到位,除了开始提到教会的作用,后面再也没有提到教会。回避第四次东征,十字军的目的就清晰许多,故事容易展开。 《十字军东征》观后感(二):十字军带来的,不止是守贞裤 一直对十字军感兴趣,起因竟然是守贞裤,听起来就很污的感觉。天国王朝拍的可以,但就是对历史展现的太少,很不过瘾。 这部纪录片不错,然而三小时也只够勾勒9次十字军东征的大概,重要的只说了3次东征,其余几乎没有太多涉及。尤其是第四次东征对君士坦丁堡的洗劫,根本就没有提及,是不是觉得基督徒洗劫基督徒,还是打着圣战的旗号,实在太过丢人? 这么帅的主持娓娓道来900年前刀光剑影,伴随着宛如历史的现代城市与真正的历史遗迹,无论基督徒还是穆斯林都很不容易,无法不唏嘘的感觉。然而,想到,当时同期的欧洲历史和中国历史,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进程中战争与互相屠杀其实是常态,安全一直是很奢侈的东西,直到近代才成为权力。 《十字军东征》观后感(三):论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精神核心思想的不同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的历史教育,一直认为十字军东征是一场血腥的,充满暴力的,为了市场敛财而进行的一场,毫无宗教目的的,却惯有宗教名称的圣战。然而在这部纪录片当中,却反而认为十字军的各位将士们,心中全是怀着对耶稣基督的崇高信仰,最后是支撑着他们的,也是对圣城耶路撒冷渴望的朝拜之情,甚至在第三次东征中,狮心王理查把他们召回老家,他们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士气低落,这看起来和我们所受的历史教育完全违背。这就引发出了,我今天想要表达主题,即是文化差异所表达的对同一件事情的文化精神核心的不同。 首先炼丹即是炼金,这个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在我们中国,我们中国史书上向来把炼金认为是一种炼丹行为,练成之后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长生不死仙丹。从而白日飞升,成为神仙,而在外国呢,则炼金的目的则是为了得到黄金,成为大富翁,从此呢,就坐拥了无数财产,这是文化精神的不同,从而也导致了我们中国和别的国家对于炼金所研发出来物品的待遇的不同。我们中国炼金,也就是炼丹炼出来了火药,然而我们并没有把火药用作武器,相反我们把它练作了烟花,让它变成了一项节日喜庆的东西;西方的炼金呢,则列出许多东西,很多化合物啊什么的,从而奠定了西方化学的基础,这就是文化精神核心对待同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差异。 《十字军东征》观后感(四):简单评述三集的角度 首先,本片肯定不是事无巨细的那类纪录片,除了详细描述第一次和第三次十字军以外,其重心放在就观众熟悉的史实传递新的史观,新的视角。 第一集"Holy War"讲的是十字军东征整件事的意义。 为此它引用了大量70年代的纪录片内容,对其加以反驳。前述70年代纪录片的解读恰好也是中国的历史观念中最喜欢讲的那种:十字军完全是追逐利益的殖民者,巴以冲突可以归结于十字军的历史仇恨,"美国是新时代的十字军"等等,满足于将两个差别很大的历史事件用少数相似之处并列起来,主要是一种(反帝反殖,是的,70年代欧美反战的理论很大程度就是反殖)以传递理念为目的的修辞手段,而不是严肃的历史观念。本片则强调从时人的世界观出发去看历史事件的意义,这种观念不仅可以破解上述讲法,也可以应用于类似的如斯巴达克斯起义是古代"革命"一类史观。 最后又讲了撤离阿卡的意义,再次反驳了前述"十字军是殖民行动"的史观。 此外,第一集还从另一个角度讲了十字军的意义,就是它是天主教利用一个理论上的新发明(或者妥协),即通过现世的奉献可以获得救赎,缩短炼狱折磨甚至直升天堂等等,从而开启了一次前现代的大众运动。根据经典的基督教思想,得救的唯一途径在于良心上的信奉。 第二集"Clash of the Titans"主要讲狮心王和萨拉丁的故事。 当时的十字军国家。社会状况是少数拉丁天主教精英统治其犹太人、穆斯林和东方教会基督徒臣民。很大篇幅讲了一个文物,耶路撒冷王室的祈祷书《诗篇集》,以此来引出十字军国家内的拉丁、希腊、伊斯兰混合文化。 此后讨论了伊斯兰圣战(Jihad)的意义,在十字军时期,圣战已经由大征服时期的进攻性概念转化为防御性概念。最初穆斯林认为十字军是拜占庭派出的一支雇佣军,对其动机没有足够的了解,因此也没想到他们的出现是基督教尝试永久地夺回圣地的努力。 讲述了赞吉王朝以及萨拉丁从中建立的阿尤布王朝战胜其最大敌人耶路撒冷王国的过程,详细描述了第一集中已经提到的哈丁战役等。萨拉丁的和平进城是妥协的结果,而并非出于宽容,证据表明他原先计划以血洗来建立其圣战士的威严形象。 狮心王理查在英国征税的内容,他为征召这支军队在的财政、纪律、海上运输上付出的努力,攻击要塞港城阿卡的战役(基督徒围攻穆斯林要塞,萨拉丁在外围试图突破基督徒的围城阵线),理查在屠杀阿卡城降俘中的污点,沿着海岸线的行军,一场狡猾的挑拨计谋,以及紧绷但却没有爆发的耶路撒冷攻城战。 第三集"Victory and Defeat"十字军国家的维持和灭亡。 军事修士会,包括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是后期十字军国家的主要防御力量,依靠坚固的城堡抵消他们人力不足的问题。军事修士会同时还凭借其财力和商业活动,成为了欧洲最早银行家,阿卡城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十字军国家经济主要来自于贸易,他们铸造了大量仿造阿拉伯钱币的金币,虽然它们和穆斯林国家处于交战状态,两方的贸易并没有终止。 萨拉丁之后的阿尤布王朝各部逐渐分离,满足于和十字军国家维持贸易的现状;罗马教宗则将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北欧和西班牙的异教徒以及法国南部的异端上去,双方维持不稳定的平衡。 在理查主导的第三次十字军之后,第四次的目标意外地转向拜占庭。再次对穆斯林发动大规模攻击的是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第五次十字军。路易九世是狂热的基督徒,在1248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详细规划的远征,其目的地在阿尤布王朝的经济中心埃及,一年多战斗后路易军队被击败,国王本人被俘。 击败路易的军队是穆斯林世界的新力量,即马穆鲁克。1260年马穆鲁克在阿音札鲁特遭遇蒙古军,并取得了意外的胜利。近东穆斯林基于寻求保护,很快团结在马穆鲁克领袖拜巴尔的军力下,拜巴尔在近东建立了大量道路,以及相应的驿站系统以从埃及统治近东。1265年,拜巴尔对十字军国家发动进攻;1268年,马穆鲁克用了一天即攻下安条克;1277,的黎波里;1291,阿卡。阿卡的陷落意味着十字军东征的最终失败。 19世纪,欧洲达到其力量的顶峰并且开始重塑其自身历史,十字军这时被浪漫化,并且用于民族主义和文明主义的宣传。相对应地,穆斯林也开始塑造萨拉丁的英雄形象。直到今日,十字军运动仍然被用作一种联系现实政治和古代历史的工具,这种宣传认为中世纪的仇恨延续到了今日,导致宿命的冲突。 总结一下,第一集讲的是天主教从西欧这个距离黎凡特甚远的地方动员了一支军队来攻击穆斯林中东,这件事的意义为何,顺带讲了几支(从欧洲出征的)十字军的不同命运,重点在于分析远征以及对立双方。第二集则讲了一对宿敌狮心王-萨拉丁的对决,比较是纯叙事性的一集,因为这段历史本身比较有趣。第三集讲了十字军运动在强权的崛起和冲突中终结,重申了反对用古代历史来比拟、解释当代政治的立场。 平行地,本片作为BBC拍摄的纪录片,还把重点放在了英国和十字军间的关系上,切入点就是著名的狮心王理查,第一集讲了中古世界的特殊性,导致理查其实算不上英国人,也对这个岛国兴趣缺缺;第二集讲了理查即位的经历,以及他向英国抽税以支持十字军的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