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大妈投资简史她们这次为什么不买黄金


  多个信号指向金价将持续进入上升通道。
  10月11日,美联储宣布将自10月15日起,每月购买600亿美元短期国库券;将持续购买国库券至明年第二季度,以维持储备余额长期充足。虽然嘴上不承认这是QE,但身体很诚实。
  10月6日,还在黄金周,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自去年12月起,中国央行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超100吨。距离上一个增持周日已经过去近3年。官方大额持续增持一直是民间看涨的长期因素。
  再看金价,无论国际、国内,都在"涨涨涨":从今年6月以来,国际金价连破1300美元/盎司、1400美元/盎司、1500美元/盎司3個整数大关,从年初至今涨幅达17%。再看国内,现货99.99%黄金较去年国庆前夕(9月27日)的266.7元/克,上涨至今年同期344.5元/克,涨幅达29.2%,按照技术要求,涨幅超过20%就为牛市了。
  加上地缘政治紧张,贸易摩擦的不确定,特别是负收益资产的急速上涨,黄金的避险功能再次凸显。
  在所有看涨的数字中,有一个数字令人清醒:10月8日,中国黄金协会的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黄金投资消费中,首饰消费量达到358.77吨,同比增长1.97%;金条为110.51吨,同比下降17.29%;金币2.90吨,下降29.27吨。曾经与华尔街大空头对战的金条和金币,这次却"凉"了。声名
  "中国大妈"因2013年"扫货式抢金",一战成名。
  2013年4月12日与15日,国际金价突然暴跌,直接从 1550美元/盎司(约合RMB307元/克),下探到1321美元/盎司(约合RMB261元/克),导致中国投资者和消费者购金情绪亢奋,掀起扫货狂潮。
  不仅在本地金店,有些投资者还飞往香港,去比内地金价便宜的香港金店扫货。由于游客扎堆,一度导致部分金店断货。这批疯狂的抢金客以中年妇女为主体。
  《华尔街日报》等媒体以"Chinese Dama"为专门指代2013年年中抢金潮的主力。
  这股力量确实不可小觑。短短10天,"中国大妈"瞬间出价1000亿元,购进黄金300吨。
  2013年五一长假期间,在上海、北京等金店,消费者呈现出"一次性购买多件黄金饰品"的特征,其中金条的销售成为热点。金条10万元起步,也被消费者买断。
  "中国大妈"以鲸吞黄金之势,使得国际金价出现企稳迹象,纽约黄金期货价格大幅上涨4.2%,收于每盎司1453.6美元。
  这"彪悍"的背后是什么呢?有文化的因素,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黄金视作财务安全与荣耀的象征。
  现实的数字更透露了购买力的秘密。2013年,我国GDP为52.3万亿元,经济年增速为7.8%;城乡居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比上年增长1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014年,住户存款额也达到了50.3万亿元。
  纵观全球,2013年黄金消费需求达到3864吨,同比上涨21%,其中饰品需求达到2209吨,同比上涨17%;而金条金币的需求达到1654吨,同比上涨28%。也就是那一年,中国黄金消费量超越印度,成为全球黄金消费量第一国。
  这个超越,"中国大妈"功不可没。惨败
  不过,"中国大妈"声名来得快,坏得更快。
  在进行短暂调整之后,国际金价的持续下探趋势延续到2015年年底,到达1046.23美元/盎司(约合人民币212元/克)。"中国大妈"也难逃厄运,如果算上手续费等费用,一公斤黄金损失达六七万元。
  "中国大妈"的标签自此变色:缺乏专业的投资能力、盲目跟风以及"赌徒"。
  "惨败"是事后很多人对这场多空大战后"中国大妈"的评价。
  其实,你看看2013年那一波黄金行情,惨败的何止是"中国大妈"?南非的黄金企业安格鲁阿散蒂采金公司(AngloGold Ashanti)股价蒸发了60%;华尔街知名投资人约翰·鲍尔森(John Paulson)手握全球最大的黄金ETF——美国SPDR Gold Trust从2013年年初的1350吨跌至年末的800吨。
  2015年7月中旬,金价还是创新低,一度达到1086美元/盎司。这一波走势距离"大妈"的止损点1369美元渐行渐远,也是从这时,中国央行开启了第四次增持黄金。彪悍
  电影《金矿》有一场发生在破落富二代威尔·肯尼思和地质学家迈克之间的一段对话:
  迈克:你看过哥伦布日记吗?
  威尔:当然没有。
  迈克:哥伦布在说服西班牙女王的信中,提到"上帝"的次数是26次,提到"黄金"的次数是114次。
  黄金在历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价值,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在资本主义早期和战争年代,黄金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意味着安全感。二战以后,金本位崩溃,国际市场形成了美元为价值轴心的体系,黄金的价值也逐渐削弱。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美联储频繁使用QE,使得美元信誉下降,但美国经济的根基并未破坏,国际机构对美元仍然充满信任,它仍是占据全球央行储备的60%的强势货币。抢金潮的逻辑
  黄金和美元的此消彼长以及期间的不确定性,导致黄金的巨大风险,"中国大妈"正是在金价的震荡与下跌通道,成了接盘侠。
  "中国大妈"的迅速崛起及迅速落下,体现了2013年以城市女性投资者为代表的财富管理的困境。
  一方面,2013年是中国消费升级之年。那一年,中国成为红葡萄酒消费的第一大国,进口量比2007年增长了7倍之多;那一年,出境游人数达9800万,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那一年,留美学生达到23.6万,远超第二位的印度和韩国,创下历史新高。中国人还买走了全球47%的奢侈品,约计1020亿美元。
  另一方面,2013年也是转型升级之年,财富投资需求和投资途径出现错位。当时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房地产受于政策制约,还不断有企业老板跑路的消息。整个经济转型发展初期,导致像"中国大妈"这样有强烈投资意愿的群体在红酒等新投资中尝鲜与冒险,很大一部分人则把眼光投向了传统保值的黄金。
  她们抄底黄金,是在经历通货膨胀之后,看中黄金稳定的购买力。中国人历来对黄金有着压箱底的天然好感。这里我们说的"中国大妈",并非就是普通的中老年女性,从财富、消费特征而言,她们与普通中老年女性相比,更有钱、更有闲,她们应该被确切地称为"城市女性"。彪悍型投資者
  2013年的抢金潮不止一次。从黄金销售的高点分析,除了4月中下旬,分别在10月初、11月末、12月末,出现黄金购买高峰。
  不用说,主力依然是"中国大妈"。其实,这批中年女性还是偏爱高风险的投资人群。
  从中国人民银行自2009年至2015年开展的储户调查情况来看,女性储户将非储蓄存款类金融资产投向金融资产的比例不断上升,到达了121.8%,超过了传统的银行定期。她们在金融资产布局前5的,包括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偏股基金、股票。
  57.9%的女性持有股票型基金,31.2%的女性曾经直接投资过股票。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女性对互联网金融也更有兴趣,P2P推出一开始,她们就进入了这个新领域。
  2013年"中国大妈"还投资了比特币。当时比特币比刚推出的值涨了89倍,但根据中国比特币交易网站数据,超过40%交易量在1000万人民币以下的账户属于"中国大妈"。
  最为集中的投资领域还是房地产。西南财经大学2016年出具《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在针对全国25个省份、80个县(市)、320个社区入户调查,发现中国家庭实物资产主要是住房,85.9%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
  这场投资变革中,女性的主导力量日益上升。2014年女性购房比例仅为30%,到2018年,女性购房比例提升到46.7%,创下7年最高。而价值300万元以上的置业者,30岁以上的大龄女性是绝对主力。理智
  这一次金价行情上涨并未引得"中国大妈"心动,没带动量,这一景象和2016年的行情不乏共同因素。
  2016年6月,因英国公投决定"脱欧",金融市场触发黄金避险机制,同时美国经济缓慢上行,美联储加息时间表延后。6月,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8月合约价格最高达到1377.5美元/盎司,创2年新高,中国国内黄金价格也涨至286.35元/克。
  在火爆行情面前,"中国大妈"没有出手,著名"抢金潮"也未出现。和这一轮上涨行情类似,在黄金价格上涨时,意味着价格越来越贵,投资成本较高,是一个相对更适合卖出而非买进的阶段。
  另一项调查也显示,2016年5月女性参与黄金投资的热情也不如前。在受访者中,表示参与黄金投资的女性只占6.2%,如今城市女性对于黄金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像前面说的现在投资渠道多样且通畅,也一定程度上挤占了黄金投资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受限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下滑,对于不少当年的"中国大妈"来说,也有买不动的原因。
  但有一点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投资都是主要看预期价格,当预期看多时,"中国大妈"的消费冲动和热情务必高涨,特别是当她们持续看好后续价格,可能还会出场。很多时候"中国大妈"购买黄金不一定就是短期出售,而是完成她们价值观下的一次正确消费。如果把投资看成一种消费,收益就是效用。如果出现了"大妈"们认为正确的投资机遇,越多的投资也就能换来越多的满足。
网站目录投稿:如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