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A省人 妈妈B省人 出生在C省,感觉如一粒尘。 大学之前,除了上学,总是呆在家里,家教甚严,非学校组织的活动,爸妈是从不让出远门的,每每去同学家玩儿,也总先征得爸妈的同意,还要限时,还是少去罢了。 爸妈的爸妈们都是很早时带着他们离家乡来C省的小城里开发建厂,那个时代,离家乡很普遍。爸妈离开时很小,小的还来不及学会乡音,上学后就跟着老师说一口的普通话。我除了上学,就是回家,在C省十九年,竟不会讲一句C省话,会听的也是极简单语式。 那一日从异地转来一新生,同学们围着攀谈。 "你是哪儿的人?" "我是沈阳那嘎达来的。"新生故意用极浓的家乡话来答,似用以验明正身。 哈哈哈,引来大家一阵轰笑,想起赵本山大叔的小品。 "你是哪儿嘎达的?"新生健谈,年轻人在一起自然就熟。 "俄是本嗯地的,C省人嗯。"班长也不逊色,用本乡话回敬,又是一阵轰笑。 "你是哪儿嚘达的?"新生注意到我不在谈笑的行列,可能引起好奇,歪着个头,咧着个笑嘴看着我。 "我是普通人。"回以一句只会的普通话,我转身离来,身后瞬间几秒寂静,随后嘻笑夹着各种腔调依旧。 如果以会讲哪儿的语言,就是哪儿的人,只会说普通话,好吧,我是普通人,感觉如一粒尘。 远离家,去广东工作,一座各地人云集的城市,中国人健谈,第一次见面,总问哪儿来的,对方说来自A省,咧嘴笑笑:"真巧啊!我也是A省人。"对方高兴,离家这么远,还能遇到同乡,热情度也情不自禁的提高,话也多了。另一日遇到另一生人:"哪儿来的呀?""B省,你呢?看着不象南方人。""哎呀,我也是B省的。"旁边的同事一脸愕然,事后抽空问我:"你到底是哪儿的人呀?要不是和你是同事,还以为你是一骗子呢。""我还是C省的呢。"苦笑,怎解释呢,感觉如一粒尘。 近日在看余秋语的《心中之旅》,整书的乡情乡音,每一字,每一图。某一篇写一乡里农孩儿吴锦堂,长大流落上海,后到了日本,日渐发达成一巨贾,然后倾其资产,回乡重建家园,建起学校日锦堂师范,连看三遍,感觉真好,如扎根在家乡土地上一棵长青的松,感觉真好。 昕会用一口乡音答"你是哪儿人。"羡慕,吵着要学,然终不能溶入血液,不能扭转舌肌,马马虎虎学了几句,达到大至能听懂的程度,就丢开了。与我这个普通人守的久了,昕的普通话倒是越说越好,每每有人问起:"你是北方人吧,一听你说话,就知道了。""是啊!是啊!"昕暗笑。 三十好几了,从没去过A省,总想去看看,血液里流着一半A省的血,A省,在心里却只是地图上那只把头探向海里的桔色雏鸟。昕了解我,背地里买了两张A省的机票,送我一个惊喜。第一次踏上自己血脉里的土地,我贪婪的吮吸着那儿的空气,贪婪的看着那儿的人,那儿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陌生,比没来时,总是想着的时候还陌生,蛮以为会心潮澎湃,蛮以为会激动不已,竟没有感觉,自己,一个游客,A省人看我,眼神里也是陌生、排外,夜市的小贩,用眼光跟着你,随时准备着狠宰一笔,感觉如一粒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