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了湖南某高校彭副教授,通过博文表达的高校教师面临的教学困境:在核算成绩时,严格把关还是全面放水?严格把关,会有较多学生挂科,可能遭到谩骂;全面放水,可能皆大欢喜,但有悖于自己的教学底线和原则。出于责任感,他最后的打分情况是,77人中,51人未通过,挂科率为66.23%。 针对此消息,有一种评论观点认为,这是不少高校内上演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考试后找老师"要"分;老师平日上课随意,考试打分时"放水",结果双方都满意,课程评价也频获点赞。而严苛较真的老师,反倒成了学生的"眼中钉",如此一来,如果课程评价全靠学生的点选率,那严格的老师离"退出江湖"也就不远了。 把"严格型"教师看作"良币",把"放水型"教师看成"劣币", 这种观点有较大杀伤力。因为,按照一些人对"严师出高徒"的理解,高校教师如果不严格,学生就会慵懒,就会出现彭老师反映的各种不良情况。 其实,这是人们混淆"严师出高徒"和"名师出高徒"的结果。严师教给学生的是遵规守纪、循规蹈矩、习惯养成,是从"术"的角度来教育学生;名师呢?他们更多的是从思想高度、逻辑推理、创新思维等方面来教导学生,是"道"的层面的教诲,而且名师一般会有可供学生借鉴的行之有效的行为处世方法。在当下的高校里,相较于"严师","名师"才是教师应追求的境界,因为高校的重要使命是让学生拥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这样的高尚追求。虽然任重道远,但无论如何,高校不能放弃这一使命。 况且,高校里严格的教师,也许并没有公众想象的那么值得赞扬。在某些老师眼里,考试打分是他们惩治不听话、不喜欢上课的学生的"利器"。而且,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学生不应被教成即使在所有课程都坐前排、认真听讲,却无思考力和创造性的书呆子。此外,高校里的有些课程并没有那么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才是教育"。高校教师的某些碎片化的知识,从长期来看,并不能对学生产生多大的积极影响。 所以,对高校里的很多"严格型"教师,我们并不能称之为"良币";与此同时,对一些"放水型"教师,我们也不能以"劣币"看待。 必须说明,高校也有不少"放水型"教师,这类教师中的大多数,也的确不学无术,不充分备课,上课投学生所好。即使有些学生偷懒不上课,他们也不深究,且考试随意,学生无不过之忧。不过即使这样,他们中的有些教师很受学生喜欢。难道学生就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么?并不是。原因是这样的老师往往社会经历丰富,虽没有教会学生多少书本知识,但能结合自身阅历,让学生看到高校围墙之外的各种奇闻轶事;讲课虽不够专业,但是能从学生就业和工作等角度为学生点灯;他们对待考试也很淡然,知道以社会视角来看,一两次考试并不能决定学生什么。自然,较那些死守书本、缺乏社会阅历的"严格型"教师而言,学生难以抵挡这类所谓"放水型"教师的魅力。 其实,高校里不同的专业,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付出的努力并不相同。一般而言,理工科专业与人文社科类专业比,其对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要求标准更高;而在同一专业,其专业课、学位课较公共课、基础课需要更高水平、更严格的教师,学生学起来花的功夫也要更多,考试标准也更高。这么看来,对高校里所谓的"良币"与"劣币",很难用"严格"和"放水"这种单一的标准来衡量。 那在高校里,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是"良币",什么样的教师是"劣币"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但笔者以为,以下标准或许对回答这一问题有帮助:一是本身拥有本专业的基本学问,能教会学生相关的基础知识;二是对学生学习负责,在进行科研的同时不忘指导学生;三是能将社会的最新动态传达给学生,促进他们就业。这三者中,能达到两者的,就已经很不错,能做到三个方面的,则十分了不起。 以此观之,高校教师里,真正意义上的"良币"的确偏少,这是很多人担心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我们呼唤高校里多一些"良币型"教师,而这离不开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更离不开高校向最基本的育人职能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