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刊文指出,乡间少年对他们能接触到的唯一的"知识代言者"——底层学校中的教师,更多的是"瞧不起"。中国西部某农业县一所学校的乡间少年们如此描述他们的老师:"他们算什么呢?在这个社会里绝对属于被淘汰下来的‘产品’了。在社会上没什么尊严,就只有在我们面前装装权威、耍耍威风而已。我敢保证:在他们那批同龄人中,我们老师绝对是成绩最烂的学生,否则他们也不可能到农村学校里来当老师。"另外,农村老师收入差、地位低的尴尬现实使少年们不断强化了读书无用的逻辑,少年们眼中读书有用与否被直接用现实的经济收入和地位衡量。 底层学校孩子"瞧不起"老师是现实。在各类评优中有几个是底层学校的老师?底层学校有几个高级职称?在评课比赛中底层学校老师能有几个获奖?在信息十分发达的今天,学生们是了解情况的。在网络上学生们也能看到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堂实录,对比自己的老师,"瞧不起"是必然的。 孩子"瞧不起"老师又是一件极坏的事情。"亲其师,信其道","瞧不起"老师何谈"亲"和"信"呢?温家宝总理曾发表署名文章,称自己在读大学时,"班里的农村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多",而在2009年就有专家称,农村大学生只占大学生总数的17.7%。农村孩子成才的路有很多条,但目前在我国,读书仍是成才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还是要通过好好读书来实现。"瞧不起"老师就可能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当前,我国乡村教师约有350万。乡村教师面临着"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突出问题。乡村教育的欠账程度之深,恐怕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学校师资失衡严重、编制不足、职称难评、经济待遇低、社会地位差,教师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骨干教师十分稀缺,很难留住优秀教师。一个老师上几个学科的课,无法商量研讨,无法开展教研活动,既不能走出去学习,也没条件请进来请教。教学水平很难提升,与城市教育水平相距甚远,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 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来讲,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乡镇、农村,教师素质应该均衡配置,越是低幼阶段、越是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素质越应该高一些。而我们的做法正好是相反的。大家都清楚,教育的基础在最底层的早教和义务教育,这是教育之基,人才之基。要打好这个基础,就应该将最优秀的教师放在这个层面。农村学校本身硬件就差,教师素质再差的话,农村学生就失去了与城区学生天然的竞争基础。 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地提升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硬件是可以短时间改善的,但师资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必须在师资上下真功夫、硬功夫,什么时候优秀教师愿意到乡村任教,什么时候农村孩子"瞧得起"老师了,乡村教育才能算步入了正轨。 关于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重要性,陶行知曾说过:"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的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恰是这位先行者,以实验推广"乡村教育"作为改造农村的出发点。乡村教师有希望,乡村教育才有希望,乡村的孩子才有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