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壬的歌声》是一本由格非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塞壬的歌声》精选点评: ●格非的味道 ●写得真好。 ●啊,格先森写这么多文论,是好呢还是不好呢…… ●值得一读。感觉是散文化的论文,或者说是说人话的论文,他小说未必写得有多好,但写论文教学生是一流的。对许多经典作品的解析,清晰流畅,就算你没读过《安娜卡列宁娜》,只读他的解析都很过瘾。 ●前几年我还一篇都看不下去,这次兴趣盎然的在厕所就看完了。我是太无聊还是文学水平有提高 ●不错的…影音评? ●说实话不怎样 ●写作与一种记忆的方式 ●"真正的无言不是沉默,而是说话。"格非真得很爱这一句,引用了好几遍。 ●除了最后那篇博士论文都很喜欢,印象中平哥有这本书,是从市图借走,"丢失",扣押金得的。 《塞壬的歌声》读后感(一):格非讲叙事学讲的很妙的 还有其中音乐的一部分 写得很有感觉 其实都是比较早的作品了。 格非,1964年出生于江苏丹徒,现任北京美化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重bug啊 《塞壬的歌声》读后感(二):? 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塞壬的歌声》读后感(三):水气氤氲,东方之美 格非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最近出的《人面桃花》在我看来不是他最好的作品,真正打击我的是《欲望的旗帜》:让我感到他的真诚、敏锐和美丽——不好意思,居然用上了美丽一词,但他的小说确实可以说得上有一种瑰丽之美。似乎洋溢着某种水气氤氲。 他和余华不同,如果说余华是西方化的,带着某种男性气质,格非更具东方婉约之美,甚至带有某种程度上柔和的女性气质。 这本书是他的随笔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随和而质朴的格非,聪明而不狡黠,敏感而不纤细。当中有个细节一下子让我感觉到的他的平凡和平易,因为我发现,他居然和我一样,会为《洪湖水,浪打浪》这样的曲子动情——要知道,这是个最初以"先锋"小说出名的作家。 《塞壬的歌声》读后感(四):从格非看现代小说的风景 昨天去了图书馆。原本只是还书,因为又过期罚款了;却忍不住又借了书回来,是格非的《塞壬的歌声》,他的书是很久以来就想看的,拿到手忍不住要翻翻,却不知不觉读完了。 我最欣赏此书里对卡夫卡小说的分析,每节以一个人物的名字作为标题,分析该人物的自我定义的方式,而由此至彼则的视角转换则使人看见世界的另一番面目,用格非的话来说则是"仿佛将小说重写了一遍",现代小说的之"精美"、之"浓缩"或许就在于此。 从格非对废名小说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对叙述的极端敏感,然而在对卡夫卡小说的分析中却少有对叙述的分析,而更多的是偏于内容和价值观的分析。与当下盛行的叙述学理论比较,当下叙述学更多受巴赫金影响,强调叙事声音,强调在叙述语调中透露出的作者与人物价值观的差异;而在格非那里,一切的叙述却都成了作者内心的表达,成了交流和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所谓"潜对话"。也许这种差异源于批评者位置的差异。 关于表面的文字与语义的张力。格非对"镜子照见的不是少女的哀愁"的分析,让我想起从前的阅读常流连于字面之美而不顾语句背后的含义,虽是半懂不懂地读书,却也不全是误读。也有过口不择言的激动时刻,不是句子和意义群,只是一些词语急切地要蹦出来,原来为的是那份文字的感觉,意义连贯只是善后的修补工作而已。 格非对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区别的界说似乎可以一句话概括:传统小说是风景装饰了故事,现代小说是故事框定了风景。现代小说要写的是"内心的真实",而这个真实,正如昆德拉所言,在人眼中却是灰暗而悲观的。格非所说的一切又似乎只是对昆德拉所言的重复而已。对于昆德拉而言,小说照见理想的不可能性;对于格非而言,小说家本身就是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小说是对破灭梦想的坚持和承担。 欢迎拜访俺的不路过: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755398&Key=117461306&BlogID=159081&PostID=12115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