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劳动保障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王 鑫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来部署,并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定为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一个最根本的目的是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不同程度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其中,劳动保障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劳动保障与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社会关系的发展,和谐社会关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保障关系的建立。可见,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既是整个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保证,又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保障制度走向逐步健全、完备的过程,当前乃至今后我县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坚持这一中心是至关重要的。 (一)构建和谐社会,劳动保障大有可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并不能自动地实现社会和谐,作为维护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应该是大有可为的。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一张为劳动者提供保障的“安全网”,将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构建和谐社会劳动保障任重道远。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社会分工和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有加剧的趋势,不可避免地会引出不协调与不和谐。如收入分配失衡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化,劳动关系的复杂性造成劳资关系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日益深化,农民工的就业及工伤等待遇的边缘化,都给弱势群体的权益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侵害。尤其是劳动保障的管理源头劳动关系的不和谐,从劳动关系主体上看,农民工已融入现代劳动关系中,从劳动关系层次上看,双重、多重劳动关系已成为普遍现象,完全打破了单一劳动者的传统方式,从劳动关系表现形式上看,事实劳动关系试用期劳动关系,借调劳动关系等各种劳动关系开始大量出现,由此带来的社会保险扩面与重保,劳动关系的主体及法律责任等问题,都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要视劳动保障为己任。 没有健全有效的劳动保障,就没有和谐社会可言,劳动保障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全国各地大同小异,社会保险改革是背负历史债务启动的,弥补历史债务缺口的问题,应由政府加大财政收入来解决。在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下,最有效的,最快的机制,首先要强化各级政府的劳动的保障工作责任,彻底摒弃过去那种认为实施社会保险,会增加企业负担,不利投资环境的陈旧观念,用新的执改理念重视并加强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网” 二、加大劳动保障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劳动保障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大劳动保障力度,应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经济、劳动监察等重点方面入手,构建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切实解决群众就业再就业难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是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劳动保障部门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切实做好新增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解决好体制转轨遗留的再就业问题。 1、认真落实扶持政策。 通过广播、电视、标语、专栏、宣传资料等有效方式宣传就业再就业政策,使各种政策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小额信贷及贴息,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免费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税费减免扶持政策的作用,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商贸型、服务型企业吸纳安置就业人员。根据就业困难人员的求职意向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指导,向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专业,合适的工作岗位。把就业困难对象、失业无地农民、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刑释解教人员人微言轻的社会阶层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提高就业稳定性。 2、大力开发就业岗位。 一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一步制定和落实鼓励支持推动个体、私营等非有制经济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区服务项目,鼓励劳动者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发展就业容易,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二是鼓励创业,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为创业人员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扶持和服务,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三是努力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加强劳务输出基地与输入地的市场机制建设,推行职业培训、技能培训、权益维护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3、加强技能人才培养 整合并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各种培训基地,优化培训模式,逐步形成面向市场,运行有序,管理高效,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实用技能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实施创业培训,发挥创业劳动就业信增效应,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形成“劳务培训要饭碗,岗位培训保饭碗,创业培训造饭碗”的大格局,坚持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劳务输出相衔接,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劳动预备制度,全面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等基础工作,保证鉴定量,拓宽技能人才成长渠道,营造尊重重要技能的社会氛围,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4、完善就业服务功能,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就业工作。 加快建设统一规范,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扶导,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工作,加快农村乡镇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及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求职登记、就业服务、政策咨询、劳务输出等服务,以成功人士的带动作用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大力改善和优化农民进城的就业环境,让农民享受市民待遇,推行城乡劳动力“无差别”用工,自主择业,公平竞争,同等对待。 (二)努力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社会保障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最能体现社会公平,是民生之福。劳动保障部门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严密实施方案,确保新老办法平稳过渡,逐步做实个人帐户。 二是积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推动灵活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参加医疗保险,力争从制度上使医疗保险覆盖到城镇全体居民。大力解决困难企业和职工参加医疗保险问题,研究推动实施公务员医疗保险补助办法,全面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定运行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大额医疗费用补助等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推动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 三是加快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按照预防,补偿,康复并重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配套政策,贯彻执行工伤保险有关规章制度,全面实施的劳动能力鉴定规程,加强工伤康复工作,逐步建立工伤康复的管理体系和人才体系。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更好地发挥失业对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推进并规范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保失业保险,切实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四是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落实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目标和责任,继续抓好示范点建设,完善工作制度,提高服务水平。 三、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关系是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平衡利益分配的有效途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准确把握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和核心,深刻理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努力实现“规范有序、公平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一)完善劳动关系三方抽调机制,督促企业建立平等协商,自主协商和集体合同机制,大力开展区域性行业集体协商,指导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处理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行业人员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建设,规范工资支付行为,健全完善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 (二)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强化日常巡查,开展劳动合同签订及履行,禁止使用童工,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工休时间,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专项检查,把好书面审查关,建立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从源头消除就业陷井,加大监控力度,降低用工侵权率。同时,提供便捷的医疗救济,接到举报、投诉后,及时检查,认真处理,依法纠正,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工作。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在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同时,积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加强仲裁机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完善仲裁办案机制,公开裁决程序,提高劳动仲裁的公平诚信力度。 总之,建设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和建设发展的成果,得到改革和建设的发展的实惠。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既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又是树立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既维护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又推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求战略的高度,千方百计做好劳动保障各项工作,以良好的成绩大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建设生态***、文化***、和谐***、富庶***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