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 广东大烧鹅 中国大陆哪座城市对奶茶的影响最大?要我说,是深圳。 先别惊讶,我们来摆几个事实: 论体量,深圳奶茶门店数量全国第一;论密度,深圳人均奶茶店数量全国第一;论品牌,精品奶茶行业里的两大头部企业,喜茶和奈雪の茶,总部都在深圳。 没想到吧,这个根本不是茶叶产地的,还总被大家戏称为的"美食荒漠"的新新城市,其实才是中国的奶茶之都。 深圳人有多爱喝奶茶?但凡是一家饮品店,都免不了被客人打听:有奶茶吗?哪怕你开的是一家咖啡馆,可能都要在门口贴上: 所以,为什么是深圳?它如何成为了精品奶茶的沃土?又为何成就了两家行业巨头? 深圳奶茶的古早时代: 港奶给了启蒙,台奶赚到了钱 相比于内地绝大多数的城市,深圳和奶茶的缘分都要更早一些。 与香港寸土之隔,能在自家电视里收看tvb的深圳人,好早就知道有种"高级的饮料",叫做港式奶茶。 即便当时真喝过的人并不多,大家对它还是有着天然的好感: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化符号,这杯饮料身上,寄托着当年深圳人想象中,对岸那种精致又时髦的现代生活。 不过跟大陆其它城市一样,大多数深圳人喝到的第一口奶茶,其实也是台湾奶茶。 八十年代末,台湾人突发奇想:把茶和甜点结合起来会怎么样?——珍珠奶茶就此诞生。几年之后,这种新兴饮料开始出现在大陆的东南沿海; 紧接着,97年香港回归,深港两地的沟通与贸易变得频繁且密切。香港人在深圳开起了茶餐厅,港式奶茶也随之登陆内地。 于是在深圳这座地缘格局十分奇妙的城市里,港式奶茶和台湾奶茶有过一次短短的正面交锋。 结局以港奶的全面溃败而告终。直到如今,港式奶茶还依然被封印在茶餐厅的菜单里,没能发展成一门独立的饮品生意。 不是港式奶茶不好喝,相反,港式奶茶比早期的台湾奶茶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正因为香港人摸索出了一套很成体系的"奶茶方法论",所以港奶特别强调原教旨主义: 按照香港的规矩,做一杯正经的港式奶茶,需要先按照红茶的产地和研磨程度来拼配茶底,再用淡奶调整好牛奶的浓度; 然后经过反复的"撞茶",力求让这杯饮料达到最丝滑的口感。 够高级,够精致,却也因此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如此按传统做出来的港式奶茶,点单到上桌时间不会短于十分钟,而且好不好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傅的手艺。 反观当时的「台湾奶茶」,主要原料其实是香精和植脂末,那种"两勺粉一壶水,喝前摇一摇"的原始形态。 但它却具备优秀快消品的所有属性:出品快、标准化程度极高、几乎不需要人员培训,最重要的是,成本低到尘埃里,利润空间太大了。 至于好不好喝?反正在那个时候,只要加足够的糖,口味上就算说得过去… 如果当年你想创业去开一家奶茶店,但凡想赚钱,肯定会选台湾奶茶。前期投资一台自动封口机,就可以开始印钞了。 听一位开过奶茶店的老板讲,曾经深圳一个沿街铺面的月租只要四千块的时代,开奶茶店的毛收入每天就有上千块。 而且这份利润红利大约持续了十年之久。2000年初的时候,深圳几乎每所学校附近都能找到至少一家"台湾珍珠奶茶"。 就这样,在垄断了小朋友们的心智后,台湾奶茶在香港的隔壁,把港式奶茶锤得找不着北。 有了深圳的例子,后来的奶茶从业者都明白:传统港奶没出路,原教旨主义行不通。想赚钱,得搞台湾那一套。 btw,后来有些用廉价茶包和植脂末为原料的连锁"港式奶茶",其实本质上用的也是台湾奶茶的套路。 这个信条一直持续到今天,客观上定义了中国奶茶行业"台奶最大"的格局。 搅局者"贡茶" 与山寨危机 时间转眼来到2011年。现在回头看,这是深圳,乃至全国奶茶行业转变的拐点。 大家可能还都记得,那一年台湾爆发了「塑化剂事件」,很多饮料里被检测出含有致癌成分。外加三年前「毒奶粉」的余波未退,两档子事儿加在一起,消费者对粉末冲剂类饮品的好感降到了冰点。 同年,iPhone4爆卖,智能手机行业爆发,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开始翻涌,深圳扎堆出现了很多新兴科技互联网公司。 深圳的GDP迈过了一万亿的门槛,正式成为货真价实的一线城市。 这座城市的吸引力开始膨胀,聚集了一批批如同复制粘贴出来的年轻人:他们好奇、上进、追求新鲜的生活方式;同时躁动、过劳、孤单,渴望社交。 他们从小喝奶茶长大,而且,比以往更加富有。 对于奶茶行业,按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进行消费升级的绝好机会啊! 于是,一位重要玩家进场了:台湾一家叫"贡茶"的奶茶企业,把门店开来了深圳。 站在2019年的市场格局看来,贡茶在行业里好像完全排不上号,但是在当时,贡茶却是那个给其它奶茶店带来降维打击的可怕对手。 因为他们搞出了一项改变行业格局的发明:奶盖茶。 你想想看,在那个绝大多数奶茶店还在用冲剂或者廉价茶包的年代,拿出真正茶叶做茶底,已经赢了一大半; 更何况他们还有奶盖这种新鲜感max的大杀器,产品包装和店内装修也比别家漂亮很多。 于是贡茶就成了当时奶茶市场里的头号大鲶鱼。后来华东华南几个省加起来,一度开了一千五百多家分店,赚得盆满钵满。 反过来看,作为当时的头部玩家,贡茶选择从深圳开始登陆,说明在业内人士眼中,这里已经成为了极高顺位的优先市场。 其实不止是贡茶,我们同事在台湾念书时候最爱的"珍煮丹":一家台湾超有口碑的连锁、"黑糖珍珠鲜奶一哥",大陆首店也开在深圳。 话说回来,贡茶这么厉害,为什么后来就逐渐式微了呢? 拖垮他们的是山寨品牌的恶意竞争。 这谁能分得清?? 虽然说起来不太好听,但可能全国最精于靠山寨来赚钱商人们,也在深圳扎了堆。(想想华强北…) 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视角来看,满大街突然就冒出来各种各样的"贡茶":漾漾好贡茶、禧御贡茶、御可贡茶、喜年贡茶——这只是明显形成规模的几家连锁,还有数不胜数的某某贡茶单店,局面基本是大混战。 按照公认的说法,台湾贡茶集团的亲儿子是"漾漾好贡茶",不过"喜年贡茶"这一支,开业时间似乎比"漾漾好"更早。 而且直到现在,"喜年贡茶"还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整个奶茶行业的格局,我们稍后再讲。 ps:后来的鹿角巷,当年何其风光,后来也是因为没能解决山寨问题被拖垮的。 我们今天暂且不在道德层面讨论问题,就说这种大规模山寨行为本身,确实在侧面印证了当年的贡茶到底有多🐂🍺。 那为什么这些山寨奶茶店,可以如此明目张胆地欺负贡茶呢? 害,因为"贡茶"这个倒霉名字,让他们结结实实地吃了个哑巴亏: 根据《商标法》的规定,"贡茶文字属于通用名称,不应当被垄断使用",所以不能申请成为商标,所以难以享受到法律的保护,后来官司打到满天飞。 总之,贡茶用天马行空的创意产品和没能注册商标的惨痛教训,给全体奶茶同行们上了两节生动的课: 一是,好产品非常重要,只要产品够硬,市场肯定会回报你;二是,奶茶行业门槛不高,别人山寨你是分分钟的事,一定要加倍用心地运营品牌。 奶茶巨头是怎样诞生的 距离深圳一百五十公里外的江门市,一家名为"皇茶"的奶茶店,拿到了一份和贡茶几乎完全相同的剧本:2011年开业,靠出色的产品打开了市场,又由于名字特殊无法注册商标,被疯狂山寨。 然而他们的结局却完全相反。 和贡茶不同,皇茶背后没有集团,从三线城市的一家小店开始做起,走的是最凶险的"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条路。 幸运的是,广东人骨子里爱喝茶、热衷追求美食的基因,确实给了他们机会。 皇茶的杀手锏是芝士奶霜。后来大家都学会了:餐饮行业如果想打造爆款,芝士就是力量。 另外,你在皇茶可以选择绿茶、乌龙茶或者红茶做茶底,放在将近十年前来看,这份菜单是非常超前的。 就这样,皇茶生生靠着顾客们口口相传造就的良好口碑,做成了广东省内的一块金字招牌。当年还有很多人专程从广深开车去江门,只为喝一杯奶茶。 不过相比于"餐饮人"的形象,皇茶的老板Neo更像个生意人:他是个特别崇拜乔布斯的90后,创业伊始就想搞个大新闻。开奶茶店,是因为他觉得这行要是做好了,能有大赚头。 2015年底,他预感机会来了。关掉江门的老店后,皇茶把总部"迁都"来了深圳。 随着口碑越做越响,山寨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恼人,有了贡茶的先例,皇茶明白和山寨奶茶店打官司不是出路。 于是他们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改名。 不过改名也不是白改的,Neo把这件事看成了品牌迭代的机会:他们缩减sku,更换菜单,给门店设计了一套全新的VI。 就这样,喜茶诞生了。 同样是2015年。 深圳一家公司的IT总监彭心,厌烦了日复一日朝九晚五的工作,打算辞职创业去开一家奶茶店。 她的想法是瞄准女性客户,不光卖奶茶,还卖面包,而且得给客户传递一种温馨的氛围。她预感到,如果这事儿能成,说不定能做成中国的星巴克。 只是她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资本,要完成开奶茶店的梦想,她需要找一位合伙人。就这样,彭心认识了赵林。 赵林是之前提到的喜年贡茶的老板,在奶茶行业有丰富的一手经验,俩人聊得非常投缘,一拍即合,不光谈成了生意——还结了个婚。 缘,妙不可言... 哦对了,彭心的网名叫奈雪。她的奶茶店就是奈雪の茶。 有贡茶经验的加持,外加丰沛的启动资金,奈雪の茶一开始就高举高打:门店选址都在高级商场,下大功夫打磨设计,而且面积动不动就两百多平。茶饮和面包的菜单都时换时新,没过多久就成为了行业头部。 喜茶和奈雪,在深圳都是一炮而红,据说随便一家门店都能做到每月上百万的流水。他们选择了深圳,深圳也成就了他们。 同时,善于捕捉新风向的深圳创业者们,又在奶茶身上看到了新机会。 于是从这一年开始,深圳的奶茶开始了狂奔模式:每个月都会冒出一批新店,如今,深圳奶茶店的数量已经突破了一万家。 资本进场后, 精品奶茶行业的格局变了 深圳给奶茶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广阔的市场——还有一双插上就能飞上天的,资本的大翅膀。 在深圳做大做强后,喜茶和奈雪分别得到数亿元的投资。随即,两家开始了疯狂的扩张。 经过一波凶猛的跑马圈地,他们顺利长为了全行业内的头号两巨头,还通过在外地开店的方式,一不小心成了深圳文化输出的主力军。 然而,批评和指责也随之而来。最常见的声音是控诉他们过度营销: 比如北上来沪的喜茶,就创造过买一杯奶茶排队七个小时、还要用身份证限购的奇闻。 很多媒体把奶茶店描述成智商税机器,好像有了资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玩营销炒概念,掏张门票就能进场收割。 确实,奶茶行业的门槛不高——但只要你喝过瑞幸的奶茶,就会明白这个行业也不是完全没有门槛… 不论在营销手法和社交网络上搞得多么火爆,精品奶茶这门生意,说到底产品还是得硬。而从产品本身的角度上来说,喜茶和奈雪无疑是非常合格的,也完全可以说是优秀的。 事实上,在没拿到融资之前,他们本就是靠着产品力,在可谓"骨灰级难度"的深圳搏杀出来的行业精英。 在融到钱之后,两家更是不约而同地对供应链进行了布局: 已经坐拥几百家直营连锁店,他们能给出大批量又稳定的订单,有能力用非常可控的成本,直接向上游的茶园和果园订制优秀的原料。 何况他们的盈利能力已经非常可观。有报道称,喜茶目前的利润水平,已经直逼"杯子连起来能绕地球一圈"的上市企业香飘飘; 也就是说,即便以后不复今日的热度,他们还是有能力跟全行业打大规模持久战。 根据马太效应,绝大多数的精品奶茶店,已经没有资格和他们站在一条赛道上了。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 最后,还是说回深圳 所以回到开头最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是深圳: 先广泛地来说,对待奶茶,深圳作为一个人口年轻、好奇心强的新移民城市,给到了足够的包容。 当奶茶要走上精品化路线,深圳也毫不讶异,因为作为香港的邻居,深圳知道奶茶本就可以是一杯用真材实料做出的好东西; 同时,毕竟也是广东城市,深圳能让精品奶茶的"精品",有个恰当的门槛。 而站在企业的角度上来看,深圳庞大的青年人口和充足的购买力,也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很有想象力的市场。 最后,如果你有实力从同行中搏杀而出,作为各路资本的大本营,深圳能给头号玩家一骑绝尘、成为巨头的机会。 如果真的有"奶茶教",深圳就是它的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