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心理疾病患者增多心理咨询师巴城难求


  近日,吴女士致电称,其女儿今年16岁,在巴城某中学上学。近段时间以来,吴女士发现女儿整天早出晚归,后来偶然才发现女儿与一同班男同学关系亲密,于是出面阻止,未曾想此举引起了女儿的强烈反感。吴女士认为女儿在这个年龄应该以学习为主,而女儿则认为学习也要进行,恋爱也要谈。为此,吴女士与女儿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如今,女儿茶饭不思,上课注意力极差,母女俩也到了互不理睬的地步。吴女士非常想化解和女儿之间的矛盾,但又不知道该找谁。针对此情况,记者采访了巴中市精神病防治院精神科主任、主治医师、心理咨询师罗思光,他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现象,目前在巴城的大多数中学里这类现象很普遍。——Psy525.cn
  患者与日俱增,
  学生所占比例最大
  所谓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巴中市精神病防治院精神科主任、主治医师、心理咨询师罗思光告诉记者:"目前全国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大概占了10%的比例。我市心理疾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有的时候一天多达10余名的心理咨询者。"
  学生早恋、上网成瘾是目前学生群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据了解,目前在巴城的大多数中学和职业学校,这类案例很普遍。张女士家境富裕,由于只有一个儿子小飞,望子成龙心切,对小飞异常溺爱。然而,自去年开始,14岁的小飞就沉溺于网络之中,几天几夜不吃不喝也不睡,更别提上学。后来,张女士一家人辗转到成都,小飞仍然不知收敛,迫于无奈,张女士不得不又将小飞带回巴中读书。回家后,张女士试着找心理医生给小飞治疗网瘾,但小飞极不配合,家里人又管不住,因为心理咨询要本着自愿的原则,心理医生最后也不得不放弃。
  不仅仅是学生,成人和老人的心理疾病也在日益凸显。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倒闭,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也不再是易事。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2月,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足40%。另外,由于工作压力日益剧增,很多人心里不再平静,轻则会郁闷几日,重则坐立不安,茶饭不思,脾气暴躁,甚至做一些极端的事情。同样,因为儿女忙工作,老人的孤独感越来越严重……这一切都让各种心理疾病日益凸显。
  心理咨询行业得不到市民认可
  巴中市心理咨询师仅6人
  虽然心理疾病患者日益增多,但记者调查发现,心理咨询师在巴城却是少之又少。市卫生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我市有职业资格证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不超过6人。
  在采访时记者发现很多市民并不熟悉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更多的人认为心理疾病就是精神病,而心理咨询师就是精神病医院的医生。罗思光告诉记者:"由于很多市民对心理疾病的不了解,很多时候病急乱投医,病情不但得不到缓解,甚至会有加重的可能。"据他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心理咨询被引入我国,90年代在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兴起,直到2000年以后心理咨询才在我国开始普及。因为起步晚,人们的接受意识相对较弱。同时,在我市从事此项事业的人员的主动性不够,另外,目前在我市进行心理咨询45分钟左右仅能得到40元左右的报酬,而在成都几年前就达了每小时80元的水平,所以很多人不得不放弃去重新选择更高薪的职业。拥有心理咨询执业资格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李青,前段时间在巴城一心理咨询所上班,一个月下来,李青觉得不但工资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且,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目前还不能得到市民的认可,甚至自己的亲人也不支持,李青不得不考虑另谋它职。
  缓解心理疾病
  需加强自身调节
  世界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已跃升到第二位。有人称心理疾病为"21世纪的杀手"。与此同时,心理咨询师却严重缺乏,那么如何解决心理咨询师缺乏与心理疾病患者与日俱增的矛盾呢?
  罗思光告诉记者:"从根本上来说,要解决心理咨询师缺乏与心理疾病增加的矛盾,必须从自身做起。首先,人们要拥有健康的心态,学会满足,有幸福感;其次,人与人之间要随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多交流沟通;另外,要多培养爱好,避免因空虚而走上歧途……"同时,罗思光还建议,地方政府一方面应加强引导,增强市民对心理疾病这一现象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应加大投入,发展心理咨询行业及相关专业人员。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但近年来,我们的身边悄然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到了自食其力的年龄,因为种种原因,继续依赖父母生活。这一群体主要由"80后"的城市人组成,有人讽称他们为"啃老族"。面对"啃老"的儿女,老人们却大多表现为包容。然而不少人认为,年轻人迟早要踏入社会,老人容许儿女"啃老"应该适度;而作为子女,应该多关怀和孝敬父母,而不是一味地索取。
  "啃老族"
  父母无奈地包容
  ||"啃老"群像||
  现象1:
  高不成低不就,"供"在家中不工作
  家住巴城南坝某小区的小何前年从成都某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参加了多场招聘会,却没找到一家如意的单位。小何说,招聘单位倒是不少,但不是专业不对口,就是薪水太低。去年年底,在成都闲了一年的小何回到了巴中,等待就业机会。由于没有收入来源,小何吃住全靠父母。除此之外,父母每个月还要给他500元的零花钱。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和小何一样,许多年轻人不愿接受现实,未就业先失业,宁愿成为"啃老族"的一员。还有一部分人,完全有能力工作挣钱,只因好逸恶劳,便心安理得地让父母养着。
  现象2:
  有工作无积蓄,房款还得父母掏
  26岁的李先生是家里的独子,在市内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工作之后他便能够自给自足。去年10月,李先生决定和女友结婚,但新房问题让他愁眉不展。李先生只有不到2万元的积蓄,要付一套商品房的首付根本不够,他的父母资助了5万元,李先生才渡过"难关"。平时生活靠自己,而购房、结婚等大事不得不让父母分担压力,这样的"啃老族"在巴城很常见。
  现象3:
  带小孩洗衣服,杂事全交给老人
  终于工作了,结婚了,但"啃老"并没有结束。如今,小俩口以工作忙为由把孩子托给父母全天候照看的情况非常普遍,付先生夫妇就是其中一对。"反正父母退休后也没事,把孩子交给他们,能给他们带来一些乐趣,我们也放心。"付先生说,他们每个月交给父母600元钱,用作孩子的花费。除了付先生这样的情况外,还有一些年轻人和父母同住,平日除了工作就是上网看电视,或者外出会朋友,家务全部留给老人,连自己的衣服都懒得洗。虽然没有在物质上索取,但"啃劳族"消耗的,是父母的精力和健康。
  ||老人态度||
  宽容:为孩子义不容辞
  虽然"啃老族"一直处于被非议的境地,甚至被称作"寄生虫",但大多数父母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理解。小何的妈妈吴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就业压力大,我能理解孩子,我们做父母的扶持子女是理所应当的。"李先生的父亲认为,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没有经济基础,像买房这种大事,很难独自承担,有条件的父母,都会帮孩子分担。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这两位父母一样,心甘情愿被"啃"的父母很多,他们认为,这是父母对孩子爱的体现。
  严厉:把孩子"逼"出门
  "绝大部分独生子女自小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如果不尽早把他们推到社会上去,他们以后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与大多数父母的态度不同,市民赵先生认为,纵容孩子"啃老"是不妥当的。赵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不靠父母,在重庆一家酒店从服务生做起,现在已成为巴城一家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赵先生看来,爱不是一味地给予,只有"狠心"将儿女"逼"出去,他们才会在挫折中成长。
  无奈:其实我也很疲惫
  在"啃老族"中,"啃劳族"是最为特殊的一部分,他们没有向父母索要财物,但耗费了父母大量的精力。家住老江北某小区的秦大爷告诉记者,他原来有很多爱好,经常和其他老人一起钓鱼、爬山或是下象棋,但自从照看小孙子以来,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时间。带小孩一天下来,常常是腰酸背痛,疲惫不堪。他说,小孙子的确能给他带来很多快乐,但他希望儿、媳适当给他留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的生活更加丰富一些。
  可怜天下父母心。对于"啃老"和"被啃"的现象,不少市民认为,老人们希望儿女过得更好,这种"护犊"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过惯了安逸生活的孩子,在逆境中容易产生逃避心理,父母对于"被啃"的包容应当适度;另一方面,"啃老族"应该正视社会现实,勇敢走出去。父母年纪大了,儿女应该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多关心,多孝敬,让父母享受快乐的晚年生活。
网站目录投稿:安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