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正是中小学生养精蓄锐的好时期。可笔者发现,不少学生仍早出晚归,奔赴于各种培训班。大街小巷铺天盖地的培训广告,宣称某名师、某特级教师全天候"坐诊",实则半个名师都没有;有些拉着外教大旗,诱惑家长提早缴费后卷钱跑路;有些在宣传时保证"一对一"补习,实际上所有学生都在接受相同的练习和考试,还故意提高考分忽悠家长……治理培训乱象,教育各方须下好"先手棋"。 首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堵""疏"并举抓落实。"堵"就是要整顿和规范现有培训市场。应联合民政、监察等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对培训机构的教师资质、场地、项目、开课、收费和财务运行等情况全面审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决不让其野蛮生长。 "疏"就是要让培训回归本义,回归学校和教师。当下,学生亟需补齐潜能开发和思维品质改善的短板,针对这些辅导内容,教师才是合适的培训师。培优补差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虽是教师的分内事,但会增加其工作量。所以,按工作量给予他们合理报酬无可厚非。 教育部门的领导要解放思想,为教师开设培训课程争取政策上的支持。当然,收费问题既敏感,又涉及政策严肃性,稍有不慎就有乱收费之嫌。教育部门要做好地方政府的参谋,加强舆论宣传,协调纪检监察、财政、物价等部门,并邀请社会各界召开听证会和座谈会,争取收费政策落地。此外,还要讨论、协商课外培训的具体办法,包括补课时间、如何按培训门类收费和支付报酬,等等。 其次,学校要严格培训规程。要确定分管领导,按学期、分学科制订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内容和教师,预先告知学生和家长,根据学生意愿抓好培训;结合日常教学,建立培训档案,全方位考察且记录培训情况;为提高培训质量,还要经常开展问卷调查和个别交谈等评训活动,及时把学生意见反馈给教师,以不断优化培训方法、丰富内容等;严格收、支标准,自觉接受家长和学生监督。 教师要遵循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坚守培训底线。譬如,坚决不上新课,不大面积补课,不统一布置作业和考试等;培训重在帮助中小学生打通学习堵点,培养学习习惯;为优秀生提供课外资料,开放阅览室和实验室,鼓励他们自主学习。 当然,家长的认识和态度也不能忽视。有的家长盲目从众,要求孩子补这补那;有的内心焦虑,既怕加重孩子负担,又怕其落后;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面对不菲的培训费,处在两难境地……对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主动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以做出合理的选择。 再次,教师要自觉当好校内培训第一责任人。当下,升学仍然是中小学校、家长和学生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教师要找到日常教学和培训的平衡点与生长点,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教师要以工匠精神打造培训方案,用时间换空间,同时要努力降低学生对培训的依赖性,引导学生走向"不训而学"的新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