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商鞅其实小编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他被车裂了这件事情,而且他还说是当时秦国的功臣啊,所以这让小编对秦国的印象非常的差,但是其实这些观点都是我们不知道真正的历史才有的,真正的历史上的商鞅可不是这样的,秦国也不是我们以为的秦国,那么这商鞅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虽然是被杀死的,但是其实并不是秦惠文王赢驷杀死的,而且也不是冤枉被杀的,而是因为造反,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情况?下面跟随小编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关于这个问题,做两个澄清: 1、秦惠文王并没有杀死商鞅,商鞅反攻咸阳时战死; 2、商鞅战死时,秦惠王还没有亲政; 3、商鞅是因为造反罪被族灭,是确凿证据,是依法处置的,并非我们误认的是守旧派随意所杀。 秦惠王杀商鞅?你必须了解这些历史 1、秦孝公死后,即位的秦惠王尚未亲政,直到第三年才亲政。《史记 六国年表》秦惠王三年: "王冠。拔韩宜阳。" 对比下秦始皇亲政时的记录: "己酉,王冠,带剑" 可见秦惠王是在即位第三年才开始亲征的。逮捕商鞅的决策不是他做出的。从秦小主夫人、秦昭王时的宣太后和秦始皇时的赵姬等情况来看,应该是秦孝公王后和大臣共同做出的决策。 2、商鞅是战死的,不是被公开处死。《史记 商君列传》: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 车裂的是商鞅的尸体。 3、族灭商鞅是依照秦法进行的,是以造反罪处置,证据确凿。商鞅被族灭,不是因为商鞅被诬告。嬴虔等公室诬告商鞅,并不是商鞅被以谋反族灭的原因。商鞅的谋反行为才是商鞅被车裂、族灭的原因。 《秦本纪》: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因以为反",意思是因此而反。上面的整句话意思就很明确:商鞅逃亡,因此而反,最后被车裂。 《商君列传》: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 商鞅在逃跑到魏国被拒绝后,回到封地商邑,和部下发动商邑并攻打郑县,最后在郑县黾池和秦兵的作战中战死。 攻打郑县,和秦兵作战,这就是商鞅造反的行为事实。商鞅为什么要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原因不明。 赢虔告发商鞅谋反——朝廷发吏捉捕商鞅——商鞅拒绝捉捕,意图逃跑到魏国——魏国拒绝接纳商鞅——商鞅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商鞅和秦兵作战,死在郑县——商鞅背叛造反,被车裂尸体。这就是商鞅之死的整个过程。 从被告谋反,到率军攻打,商鞅自己坐实了谋反之罪。因此,商鞅之罪是依照秦律审判的,并非诬告。 4、商鞅的商邑距离楚国这么近,为何不逃跑到楚国?魏国不接纳商鞅,商鞅为什么不从商邑跑到楚国,而是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要知道,作为商鞅变法的重要参与人物尸子可是逃到了楚国。 原因在《楚世家》里记载: "三十年,秦封卫鞅於商,南侵楚。" 这说明了商鞅和楚国关系不好。春秋时期秦国和楚国关系非常的好,从来就没有战争。秦孝公、秦惠王早期事,秦国和楚国关系也不错。商鞅很有可能是第一个攻打楚国的秦国封君。 秦楚友好的历史传统,商鞅和楚国关系恶劣,应该是商鞅没有逃跑到楚国的原因。 总结: 商鞅之死,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是秦国薄情寡义的表现。但商鞅是因为造反而死,不能说是秦国冤杀他。商鞅谋反,有确凿的证据,有商鞅自己的行为去坐实。 当时秦惠王并没有亲政,秦国应当是由秦孝公王后和大臣共同决策。秦惠王并无决策权。 嬴虔告发商鞅造反,商鞅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坐实造反罪名。商鞅的行为让人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