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课间管理不是非放养即圈养的单选题


  日前,杭州一学生因为下课在走廊跑动,连续五六周被管纪律的同学"抓包",班主任在家长群里点名批评,再三重申"走廊、教室内不允许狂奔",学生爸爸为此怒发朋友圈:课间让孩子野一点又何妨。课间十分钟,学校既希望学生们能在课间放松、活动,又担心他们因活动不当造成身体伤害,陷入管理"两难"。
  学习是强度很大的脑力劳动,持续一定时间后,需要适度休息、运动,以缓解大脑、视力疲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连续学习的最大时间阈值不宜超过40分钟。因此,我们通常设置40分钟为一课时,课间休息十分钟,每天还安排一次大课间活动、两次眼保健操。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要求,学校要"保证学生有休息、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时间,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应当落实安全管理职责,保护学生在校期间人身安全"。学校要兼顾这两条要求,既要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又要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如果结合"三全育人"的要求,课间管理还要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文明素养。
  就现实来看,有的学校以"安全"为第一考量,对学生进行"圈养",除了上厕所,限制学生出教室,更不允许其到操场活动,开启"安静"模式;有的学校则对学生进行"放养",学生一下课就纷纷"逃离"教室,到走廊、楼道、操场无忌惮嬉闹,有的学生还没下课就拿好玩具、运动用品准备冲刺,等上课铃响才大汗淋漓地奔回教室,课初和课末都难以静心学习。
  实际上,这两种方式都弊大于利。前者能最大限度保护学生安全,但没有达到休整目的;后者达到了休整目的,但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课间管理不是非"放养"即"圈养"的单选题,而是要回归课间设置的初衷。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划分不同区域,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可根据季节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项目,引导学生文明有序地活动;可根据学校特色项目,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武汉市光谷十一小、青岛市即墨区第二实验小学和杭州市萧山区的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值得借鉴。
  硬件不足、师资困难的学校,让学生离开座位到窗前、走廊远眺,或者在过道玩些简单的游戏,让学生达到休整的目的,也是不错的选择。笔者所在班级因为距离厕所远,教师也不多,便采用后一种方法,学生学习状态良好,视力状况优良,文明素养也不错,被学校评为"无近视班"。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需要释放天性、自然生长,并拿跳绳、跳房子、踢毽子、打弹珠等游戏作比较,期待能让孩子"野一点",这是家长对一些学校过度"圈养"的理解,学校对此要理性看待。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际,只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按照课间设置的目的、任务及要求科学管理,便无需在"放养""圈养""混养"上纠结。对于增强学生体质的需求,学校如果不能在"小课间"解决,一定要在"大课间"、体育课、体育活动上动脑筋。"健康第一"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保证孩子健康成长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
网站目录投稿:绿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