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创业界的另一个烧钱问题


  近来舆论界似乎有种普遍看法:获得风投撑腰的那些热门初创企业烧钱太多了。部分钱被用来租下高价写字楼,里面尽是花哨的设施;而大多数钱正被用来提升收入,因为大部分创业者发现,收入对自己公司未来估值(无论是私下还是公开估值)的影响,要比利润大得多。
  上个月,风投资本家比尔•格利接受《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采访时提到"烧钱速度"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上周,他又在消费者新闻与财经电视频道(CNBC)上称这种思路为"不惜一切代价来实现增长",这是一个疯狂的循环过程,"公司花的钱越多,就必须筹集更多资金,而后又必须花掉更多的钱。"
  我同意格利的看法。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俩在这个行当待的时间够长,还记得上次曲终人散时的情形。基于此,我想给出一个推论,总体而言,风投资本家也存在"烧钱速度"问题。
  风投的融资周期已经开始缩短,特别是对许多大型风投公司而言。举例来说,老虎环球基金(Tiger Global)正忙于为一只15亿美元的新基金募资,离上次他们这么做还不到一年时间。安德森-霍罗维茨风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今年3月份结束了一只15亿美元基金的募集工作,距离上一只基金完成募集只有两年。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在融资方面也只间隔了两年,贝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Bain Capital Ventures)则隔了两年半。
  这些融资活动像连珠炮一样,主要原因就是风投公司加快了投资步伐,尤其是为"独角兽"式的公司进行大规模融资。如果想在这些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持有一定股份,最好大把投钱。而且这样的投资对象越多越好。
  有些风投公司烧的一直是自有资金,而且觉得后续融资轻而易举,这种环境难道不会对它们产生不利影响吗?如果回报率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或风投基金的有限合伙人自己也可能出现了流动性问题时,他们需要再次筹集资金。没错,风投公司随时可以压缩融资规模预期,但许多大型风投公司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基础体系,而这些体系高度依赖大型基金的手续费[格利的基准资本(Benchmark)显然是个例]。这些体系包括内部公关部门、招聘机构、项目活动甚至准媒体组织。
  风投资本家警告创业者勿"引火烧身",这是对的。但风投界也应该自我审视一番,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积极参与了类似的循环,不停地投资-融资-再投资。
网站目录投稿: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