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最重要3句话,凝结心学顶级智慧! 一年春天,王阳明和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的回答用现在的话来表达就是:你没有看这朵花时,这花就和你的心一样是寂然,像是没有存在过一样;当你来看它时,它的颜色才在这时明明白白地展示在你的面前,这样便知道这朵花并不是独立于你的意识而存在的。 未看此花时,并不是此花不存在,而是它本来就存在,只是没有应机显现,进入人的意识而已,所以说"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看到此花时,花就会进入人的意识之中,心就会对这朵花有感通,它就存在人的意识之中,所以说"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一生中遇见的所有风景,感而遂通,都是在我们到来的那一刻而清晰……该来的总是会来的,而且它们只为你而来,世界就在你的心中,一切都是美好! 《传习录》上说: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寂然不动的,人只有在寂然的状态中才能"致良知",也才能感而遂通。 后面一句是说,事情没有发生(应对)时,不能说其是先,已经发生(应对)时,也不能说其是后,(因为事物的"理"先于"事物"存在,事物的发生或者应对只不过是对已经早先存在的"理"再次践履一番而已) 王阳明的时代,江西宁王造反,他集解了散兵游勇平叛,最终打败宁王。他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 王阳明一生还带兵打过很多胜仗。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例说,自己和宁王对战时处于劣势,他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他说了四次,那人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告诉我们:我们的心就如一面镜子,它本来无善无恶、无好无坏、无是无非。这便是心的本体:"此心不动"。这面镜子只管"照"来的是什么,照出来就是什么。没有东西来,它便不会照,这便是心的作用:"随机而动"。 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即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这时,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宁王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后来犯了很多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的心是空的,我此时此刻没有欲念,而你的心一动,我会知道,我会理解,而同时我会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虚妄,于是我可以对此做出行动。"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五百年前,王阳明的得意弟子徐爱问老师:现在人们都知道孝敬父母,但是却常常不能孝敬父母,这不就说明知道和行动是两回事吗? 王阳明是这样回答的,之所以不去孝顺父母,是因为还没有懂得孝顺父母的道理。不行动的原因,是不知道。 就像三毛说过一句话,"爱是藏不住的,闭上嘴巴,眼睛也会说出来",一个人如果爱了,那么他的行动会自然跟上,在眼睛里,在眉梢上,在一言一行里,这是无论如何也藏不住的,也是控制不住的。 所以,一个人不去孝顺父母,就谈不上懂得孝顺父母。他如果真的知道要孝顺父母,真的体恤爱惜父母,他会自然而然地行动,而不是把时间分配给了事业、应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