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一学生因为下课在走廊跑动,连续五六周被管纪律的同学"抓包",班主任还在家长群里点名批评,再三重申"走廊、教室内不允许狂奔",学生爸爸为此怒发朋友圈:课间让孩子野一点又何妨。不知何时,课间跳绳、跳房子、踢毽子、打弹珠等儿童游戏在校园内消失了,除了体育课,操场上看不到学生跑跳的身影,不少学校课间10分钟鸦雀无声。课间圈养的情况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普遍存在。 课间十分钟,学校既希望学生放松、活动,又担心他们因活动不当造成身体伤害,"两难"之下,不少学校都推行圈养。这样一来,学生安全了,学校也安静了,但孩子却失去了应有的生气与活力,这种做法无异于"倒洗澡水倒掉了孩子"。 客观地讲,课间十分钟时间十分有限,其基本功能是让学生活动、放松、休整,进行红脸淌汗的大运动量活动并不是恰当选项,"闹"而不"过"才是课间十分钟应有的状态。 化解课间管理"两难",确保课间十分钟"闹"而不"过",要正确定位课间的功能,进一步优化管理,强化"项目"设计,实现课间十分钟育人效能最大化。 首先,要明令禁止教师侵占课间十分钟。教师要提高职业素养,科学设计、恰当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做到上课铃响进课堂、下课铃响即止教,不能有意无意占用课间十分钟:既不能在"勤奋""认真"的掩护下,大面积侵占课间十分钟,也尽量不要在课间十分钟把少数学生叫到办公室讲题、说事、开小会。 其次,要优化课间十分钟的管理与服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是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课间十分钟也不例外。学校、教师要祛除"卖方"心态,既不能"大撒把",任学生尽情"疯""闹";也不能"管卡压",把学生"拘"在教室,以纪律管理代替安全管理。学校可设置由教师、学生干部、校园监控组成的课间十分钟"安全流动哨",对过度吵闹及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及时提醒;还可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歌曲、音乐、小故事等,把学生"撵"出教室,"打扰"拖堂及早到教师,鼓励学生适当活动、交流、放松、休整。 最后,要引导学生科学恰当安排课间十分钟。学校要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明确哪些行为存在安全隐患,什么地方存在安全隐患,如何防范安全事故等。学校可列出课间十分钟活动正面清单,引导学生做好"规定动作",如饮水、上厕所、远眺等。同时,学校还要引导学生恰当选择"自选动作",如跳绳、踢毽子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适度地"闹"起来。 另外,确保学生课间十分钟"闹"而不"过",还要学校、教师、家长达成共识。学校要进一步明确相关规定,引导教师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保证课间十分钟不掺水分、不打折扣。同时,学校要让家长知晓课间十分钟的功能、意义及学校的安全措施,消除家长的担心、疑虑。 总之,从心出发,强化服务,适度管理,才能实现课间十分钟"闹"而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