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原本一直团结联盟的吴国和蜀国之间闹掰了,这看起来倒是给了魏国一个很好的机会,不管是联合其中的任何一方,攻击另外一方,只要魏国出手,最终结果很有可能会让被攻击的一方灭国。可是为什么魏国没有这样做,曹丕为何始终都没有出手呢?如果魏国联合了蜀国攻打吴国,那么三国的局面会不会进行改写,结果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夷陵之战期间,魏国朝堂之上曾经有过一番关于魏国如何应对的争论,当时魏国的意见主要分成三派: 一派以司空王朗为首,主张坐山观虎斗; 王朗的意见很明确,理由也很充分:让蜀、吴两国斗个你死我活,魏国再出手干预。当初曹操在世时,刘备与孙权在湘水对峙,双方剑拔弩张,差一点就打起来,结果曹操因为抢先一步去征服汉中张鲁,刘备与孙权马上就罢兵议和,如果现在魏国干涉,很可能蜀、吴两国打不起来。 一派以侍中刘晔为首,主张联合蜀国攻打吴国; 刘晔的意见也很明确,理由也很充分:刘备因为荆州丢了,关羽被杀,刘备攻打东吴的念头非常强烈,要不是顾及魏国,刘备早就动手了,就算是魏国动手,恐怕刘备都不会罢兵,而吴国攻打蜀汉的意愿不强,孙权的意思最多也就是保护江东,不会主动攻击蜀汉,联吴攻蜀不现实。 另外关于魏国的军事部署,都是以东吴为防范重心,重兵主要在与吴国交界的合肥及荆州、襄阳一线,与蜀汉交界的关中地区,魏国军事力量不强,而且蜀道难行,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攻打蜀汉不现实,需要大规模调动部队到与蜀汉交界的前线,而且孙权攻蜀的意愿不强,弄不好白忙一场。 一派以魏文帝曹丕为首,主张联合吴国攻打蜀国。 曹丕的意见也很明确,理由也很充分:孙权现在向大魏称臣,大魏却联合蜀汉攻打东吴,那岂不是寒了天下诸侯的心,那还有谁来投靠大魏,曹丕主要是从政治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似乎也有道理。 经过充分讨论,最后曹丕放弃了联吴攻蜀的计划,原因是蜀汉太难打,需要大规模调兵,而且蜀地路途遥远,运输困难,又担心魏国一旦出兵,刘备就不会发动战争,而退回益州,曹丕放弃了联吴攻蜀的计划,但是却选择了坐山观虎斗,魏国先不动,让蜀、吴两国先动手,最后由魏国坐收渔翁之利。 个人觉得刘晔的建议非常有道理,符合当时的现实情况。联蜀攻吴,对于蜀、魏两国来说,有着共同的利益,对于曹魏来说,三国三国,如果能灭亡一国,剩下两国对峙的话,那么魏国必定统一天下,对于蜀汉来说,如果能够更大把握的拿下荆州的地盘,那么实力也会增强,唯一不利的因素就是唇亡齿寒,刘备如何能够避免这一点,那么就有合作的基础。 这里做一个假设,如果曹丕选择了刘晔的联蜀攻吴计划,结局会如何呢? 从刘备的角度来看,肯定是会答应曹丕的建议。因为这样对蜀汉是有好处的,夷陵之战是刘备发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夺回荆州,刘备对于荆州是势在必得,如果能消除曹魏对于此事的干扰,那么对刘备来说,无疑是利益最大化。 刘备可以请曹魏出兵合肥,但是在荆州前线,曹魏不得发出一兵一卒,由蜀汉攻打荆州,双方约定,瓜分东吴,荆州、并州归刘备,扬州及江东归曹丕,双方以江夏为界,江夏以西(除襄樊外)归蜀汉,江夏以东归曹魏。 刘备的应对措施,还包括,在蜀汉拿下荆州后,暗中支持孙权,想办法让曹魏无法吃下孙权,那样的话,就不会唇亡齿寒了,同时也扼制了曹魏一统天下的局势。 因为蜀汉与曹魏缺乏合作基础,彼此之间会有些不信任,但如果双方真的合作了,事情发展的局势应该就是这样: 刘备发兵攻打荆州,然后曹魏也乘机发兵攻打东吴的合肥及淮南地区,孙权无法两线作战,只能选择放弃一边,但合肥及淮南是孙权的根本,是不可能放弃,就只能放弃荆州了,东吴在荆州战场一触即溃,刘备顺利占领荆州,然后孙权又在暗中与刘备联合,在孙权的西线罢兵,孙权全力在北线抵抗曹魏,但由于有个时间差,被曹魏占去所有长江以北的地盘,孙权全线退至长江以南,孙权实力严重受损,无力再战,同时向曹魏和蜀汉求和,由于各方目的都已达到,再打下去也占不到便宜,三国先后罢兵休战。 最终的结局就是东吴元气大伤,曹魏在东线合肥、淮南一带获取战争主动权,蜀汉夺回荆州,大致维持在关羽失荆州之前的地盘,比这个略大,曹魏和蜀汉都获取了利益,而东吴的利益却严重受损,然后还是暂时三国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