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好书读评如果农村学校拿厕所都没办法了还能指望什么


  大卫•奥尔在《大地在心》一书明确提出"农业教育",并且主张农业应该成为完整的文科教育的一部分。这虽然是针对美国教育的反思和建议,但对中国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不无启示。
  奥尔提出,学校应该有校办农场,并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校办农场的重要意义:
  第一,农业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实践体验,而这种实践体验是很多来自于大城区的年轻人所不可能有的;
  第二,正确使用的校办农场会成为跨学科的试验室,让学生学到很多知识,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畜牧养殖、昆虫学、土壤科学、鸟类学、园林设计、土地复原、力学、太阳能技术、商务运作、哲学、农业社会学等等;
  第三,校办农场可以在恢复周边地区的农业活力这一更大的使命中起到促进作用;
  第四,校办农场可以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五,校办农场可以成为全球碳减排事业的一部分;
  第六,校办农场可以循环处理垃圾,方法就是把校园有机垃圾做成肥料施入土壤;最后,通过参与校办农场的设计和管理,学生可以了解到,我们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智慧来解决的,方法就在身边。
  其实,奥尔的校办农场并不是给农村学校的建议,我们的农村学校要采用这个建议也有非常大的困难。但是,我们能不能退回到当年的"学农基地"中去?如果这样做了,究竟是倒退还是前进?
  比如,农村学校的厕所问题。这实在是一个上不得台面的话题,但又实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近几年,在我生活和工作的区域,每当路过一所学校,远远就会有一股浓烈的恶臭扑鼻。无需多说,那当然是学校厕所发出的味道。
  在我们这里农村,不管是农民家庭还是农村的机关单位都使用的是旱厕,也不可能改造成城市那样的下水道设施,因为没有水。我们甘肃中部是全国闻名的严重缺水地区,没有河流,地下水匮乏,人们吃水都靠的是集流雨水,如果遇到大旱吃水就成为最严重的问题,因此,搞下水设施那是根本无法设想的。
  旱厕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好,农民家庭每天都随时把人畜粪尿压埋到地里变成有机肥料,这样不但变废为宝,而且不会污染环境,应该说比城市的下水道环保得多了。农村机关单位的厕所也一般是由附近的农民处理的,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农民们是会到机关单位的厕所里抢粪甚至"偷粪"的,因为这是不要钱的肥料,而且培植地力,比化肥要好得多了。因此,机关单位一般是通过一定的条件和农民达成某种协议才允许他们进入单位厕所的。
  但最近几年,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要说抢粪和"偷粪",就是请也请不来愿意给单位处理厕所的农民了。因为农民们都大量外出务工,有的举家外流,有的男人外出只留女人看家,而在家的女人又往往跟着孩子在学校附近做"陪读"。就这样,许多土地被抛荒了,就是种地的也大量使用机器、使用化肥,图轻松、图省事,谁还会去学校里掏厕所呢!
  结果,学校里的厕所没法处理了,只好任由粪尿堆积,恶臭冲天,蛆虫满地,师生煎熬,路人掩鼻。
  学校自身难道就没办法可想吗?曾经这也不是问题的。就如我所在的学校,三十多年前我刚到学校工作的时候,学校有七十多亩地(那还是人民公社时代给学校划的学农基地),这些地由学校组织学生耕种,老师们领着学生播种、锄草、收割、打碾,学校的厕所便由学校安排按班级轮流,由学生将粪尿运到学校的地里压埋。那时候,教师们也都会干农活,他们自然就是学生劳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们要身先士卒,比如犁地、码垛、扬场等等。后来,升学的评比、竞争越来越激烈,年轻的教师也越来越不懂农活了,让教师和学生种地越来越不合时宜了,学校就将耕地承包给农民,并责成包地的农民负责清理学校的厕所。再后来,包地的农民都不再续签合同了,学校的耕地荒芜了,学校的厕所便成问题了。
  奥尔对校办农场的六条建议中,第六条"循环处理垃圾"简直就是为解决目前困扰农村学校的厕所问题而提出来的。其实,这本是我们的农民世世代代都会用的方法,尽管他们可能不大懂得"有机"与"无机"的道理。而我们的农村学校也曾长期采用这种办法,尽管没有什么"理念"的指导。但在各种"教育理念"让人目不暇接的今天,我们对于摆不上台面却又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厕所没办法了,这真够讽刺的!而令我们束手无策的"厕所问题"由一位美国教授提出来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却还不一定能够去采用它。看来,解决问题确实需要如大卫•W•奥尔所说的"智慧"而不是"聪明"。 大卫•W•奥尔说,真正的智慧是目光远大的,聪明多数是目光短浅的。
  最近,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并将学生参加劳动情况纳入升学考核。但再细看有关条文,所谓"劳动"要能从次数、结果等方面明确"考核",劳动教育的教师还要"专业化",这似乎都与"学农基地"的劳动相去甚远。试想,学生往地里运粪,"过程和结果"该怎么考核呢?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又有谁培养呢?因此"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与"种地"似乎是关系不大的。
  我想,如果能把中国式的"学农基地"或者美国人的"校办农场"设想"纳入"城市学校办学规划,应该比把"劳动纳入升学"要有用得多。
网站目录投稿: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