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累得不行了,他(教官)还要我训练。"近日,南京一高一新生因"军训太累"而报警。不过,民警出警后发现,训练方并无体罚学生情况。(8月18日澎湃新闻) 学生因"军训太累"而报警,是对军训产生了抵触情绪还是恶作剧,不得而知。但可知的是,军训肯定累。在军训中,有多少学生不叫累、不叫苦?只不过他们的叫喊声是那么卑微。 当然,军训不可能不累又不苦。因为军训太累太苦而否定军训,也不客观。军训的价值或许就在累与苦中。正如该校校长所言:"军训的意义是肯定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意志力的锻炼,都有一生的影响。如果学生连短短几天的军训都承受不了,岂不是真的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但是军训中,无视学生的累和苦,教育则缺乏温情和温度;一味强调"如果学生连短短几天的军训都承受不了,岂不是真的成了温室里的花朵",教育则过于强制和强势。事实上,即使是我们成年人如果和学生一起参加军训,有多少人能坚持,有多少人能不叫累、不叫苦?可见,缺乏温度,过于强势,依然是教育的"老毛病"。这些"老毛病"在课堂教学有些缓解,但在军训中"症状"明显。 一方面,学校念念有词"以学生为本",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军训中的累与苦置若罔闻。教育总是如此心口不一,又如何"教学生求真"?学生又如何"学做真人"? 该军训基地负责人称,军训内容是严格按照"教育大纲"进行的。严格按照"教育大纲"进行,也不是无视学生累与苦的理由。严格执行"教育大纲",只能说合乎规则,未必合理。教学讲究因材施教,需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其实,军训也是"教学",同样需要遵循教学原则。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体的体能差异,确立不同的训练目标。学校确定军训内容只能以"教育大纲"为蓝本,根据学生的体能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平时的体能训练情况,灵活地执行"教育大纲"。不顾学生的体能实际,不考虑学生个体的体能差异,而严格执行"教育大纲",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只能称之为机械主义或教条主义。不尊重学生个体体能差异的训练,是把学生当作训练场上的机器。 学生平时体能训练少,甚至几乎没有体能训练。那么军训只能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强度,这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可实际情况是,军训在炎热的天气下,从第一天开始,便加速增加强度,进行全天候的高强度训练,甚至冒雨训练,难道这样的军训不是已经跑偏? 因"军训太累"而报警,这是学生在呐喊。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声,而不仅仅把学生因"军训太累"而报警当作笑话。在军训中,学生没有话语权,没有选择权,只能服从,只能坚忍,这或许就是军训常常被诟病的关键,也是军训难以收到实效的关键。 "如果学生连短短几天的军训都承受不了,岂不是真的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几天的军训也未必能够保证学生不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因而,军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需要改革,这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需要尊重他们的合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