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自杀者存在精神心理疾病


  科学家发现,4-5-6月是抑郁自杀的高发时节,5月份达到最高水平。记者查阅中华心理教育网今年自杀救援警报:——Psy525.cn
  ·5月8日,烟台有一男性职工2次打来电话,自述形象不好,万念俱灰,最近又遇到一些生活事件(身上汗毛多,不敢穿短袖),准备马上跳楼轻生。
  ·5月3日,有一个女孩发了一个"轻生帖":我知道我真的该走了,像天使一样静静地飞走……
  ·5月1日,连云港一位女子打来电话,自述其受到感情的困扰,决意轻生。
  ·4月27日,一个北京网友自述:弟弟突然猝死,自己沉浸在悲伤氛围中难以自拔。
  ·4月21日,一位名叫"青松小兔"(轻生小兔)发了一个帖子:《明天我走上了不归路》······
  据南京市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介绍,虽然5月8日至今,没有发生自杀的一级预案,但每天都能接到十五六个电话,诉说自己郁闷难耐。
  90%的自杀者存在精神和心理疾病,最常见的是抑郁症。
  一、抑郁症病根自律神经紊乱,导致情绪中枢紊乱
  为何自杀5月高发?专家分析,季节转换,内环境调节,自律神经系统在调节中发生紊乱,导致了情绪的不适应。
  1、自律神经紊乱是病根
  抑郁症的病根是自律神经系统紊乱。
  人的神经系统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个系统,是自律神经系统,它维持着内脏器官的活动。
  自律神经系统又分功能相反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在上一级中枢的控制和指挥下,它们是极其协调、统一的,让人的心跳、血压既不快、不高,也不低、不慢。
  而一旦需要时,如做强体力活动时或遇到紧张压力时,心功能需要加强、血流量需要加大时,交感的活动上升到主导地位,这样心跳加快了,血流加快了;当事件结束后,交感的张力下降,副交感活动上升,一切又恢复了平衡,让人进入放松的状态。
  一个好的放松的状态,对人的健康而言是一种最佳状态,被称作"内稳态"。
  2、两个中枢是紧邻
  压力的产生,是自律神经失衡的生理学基础。
  持续的压力,会在压力事件解除后,让交感神经仍继续兴奋着,副交感神经却兴奋不起来,自律神经系统紊乱了!
  自律神经也有中枢,其中枢在中脑,而情绪中枢也在中脑,两者是紧邻,自律神经紊乱了,殃及邻居,情绪中枢随之紊乱,让人患上心理毛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现代人生活步调太快,很多人"忘了"放松,长久处于压力下,变成慢性压力,新压力又不断出现,久而久之,自律神经很可能失调,而让人烦躁抑郁。
  3、大脑中装着"调节器"
  哪些人的自律神经更容易紊乱?人更容易忧郁、焦虑?这可以从大脑里装的"情绪调节器"的类型上看出来。
  心理学家发现"调节器"大致有5种类型,因此他们将人分成5种性格:外向性、神经质、尽责性、随和性和开放性。
  外向性:在人的中脑,有一套结构,叫"奖赏中心",当它接到某种信息刺激后,会分泌神经递质多巴胺,让人感到幸福快乐。
  性格外向的人的大脑,有着较大的"奖赏中心"结构,遇到一点刺激,奖赏系统就会快速响应,所以外向性性格的人是个乐天派,别人不感到多么快乐的事,他们都会快乐。
  神经质:杏仁核位于情绪中枢——边缘系统上。神经质的人受到痛苦的刺激时,杏仁核的兴奋程度,要远高于其他的人。研究发现,杏仁核越大,一个人神经质的程度越高。
  当事情向危险或威胁转化时,高度神经质的人就会变得很焦虑或者紧张,而那些不属于这种性格的人,却不太受影响。
  尽责性:这种人格特征的人严格按照计划或原则办事。
  这种人格特质的人"大脑右前额皮质"的活动,较其他人要高。
  随和性:高度随和的人在与人相处时,会留意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其他性格的人不太能看清这些线索。
  科学家现在还不知道大脑的哪种机制是"随和性"的基础。
  开放性:此性格喜欢接受具有审美的、隐喻的和深奥的想法,其他性格的人则回避这些想法。
  至今,科学家对这种大脑机制知之甚少。
  不同的"人格特性",大脑中的"情绪调节装置"不同,对相同的外界刺激,会做出不同的反映。通过心理测试量表,可知自己性格类型。
  4、人人需要宣泄压力
  外向性性格的人,承受压力的张力较大,但再大,也有个范围,若遭遇的事件太大,超出了所能承受的范围,而又没有及时地将压力宣泄掉,也可能会抑郁,甚至自杀,如前不久自杀的那位北川宣传部副部长。
  而"尽责性"的人,自我要求严格,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平时所承受的压力,自然要更多些;"焦虑性"的人,非常敏感,有一点危险都会焦虑紧张,自律神经更容易紊乱。这两类性格的人,更需要有宣泄压力的意识。
  宣泄压力的方式很多,其中听音乐、看电视等,是较好方式。
  二、文娱疗法刺激情绪中枢,调节自律神经系统
  1、音乐是知心朋友
  音乐频率直接作用于情绪中枢。
  (1)音乐可治疗抑郁症
  案例1:一位情感受重创的小白领接受"音乐引导联想"治疗。
  刚开始,她在忧伤而痛苦的音乐背景下开始了联想:"我站在湖水边,在雨中漫无目的地走,雨像鞭子一样抽打在我的身上……前面有一条船迎面撞过来,我被撞成了无数的碎片……"眼泪不断地从她紧闭着的眼睛里流出来,她失声痛哭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她的痛苦情感得到了很大发泄,想象的内容逐渐向积极方向转化。最后一次治疗,在并不轻松的音乐中,她的内心却充满了力量:"我走在树林里,眼前出现一片花的海洋,我在其中尽情地奔跑,感受到了无限的喜悦与自由……"
  这种非常美好的想象的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作"高峰体验"。
  案例2:一位中年白领患有抑郁症,情绪低落,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厌恶。在音乐治疗中,她不断地释放压抑多年的痛苦情感,宣泄了一段时间后,她在音乐联想中的想象越来越美好,终于有一天,她说:"今天我走出小区,突然发现阳光特别的明媚,空气特别的清新,植物变绿了,小鸟在歌唱。我非常奇怪,这么多年,每天从小区走过,为什么从来没有感到周围是这么美好?"
  (2)音乐激活副交感神经
  为何音乐能让这两位心理创伤的受害者,走出了痛苦悲伤的心境?
  研究发现,音乐的"频律",可直接作用于"情感中枢"——边缘系统。假如这个频律引起痛苦中枢或快感中枢的强烈共振,而导致放电,人被"感动"了,产生悲伤、兴奋、沮丧、快活等情绪的体验,同时,脑中的很多记忆区被激活,于是"它使我想起了什么什么……"
  人们听音乐时所感到的情绪情感体验,并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那种真正的情绪,而是一种伴随着放松的、审美的类似情绪的体验。也就是说,人在听音乐的时候,被激活的是副交感神经系统,而不是交感神经系统。
  人在听音乐时,大脑中的脑垂体还会分泌出一种被称作"内啡肽"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之后,人会体验到明显的欢欣感和愉悦感。在这种快感中,交感神经受到抑制,而副交感神经活跃起来。
  一个喜欢音乐的人,音乐会是其最贴心的朋友,一个随时随地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文革"期间,有位钢琴家遭遇夫妻离异、革职下放等重创,当她痛苦得受不了时,就去弹钢琴,她说,若没有音乐,没有钢琴,她的精神一定会崩溃。
  (3)老歌的奥秘
  为什么很多朋友喜欢唱自己年轻时的歌——"老歌"?因为"老歌"的频率,更容易引起他们情绪中枢的共振,脑中更多的记忆区被激活,唤起了更丰富的情绪体验。
  2、电视剧是压力"避风港"
  电视剧等视觉艺术,则是通过视神经刺激情感中枢。
  (1)人人天生是审美家
  意大利的几位心理学家和艺术家,为探索人类鉴赏美的生物学机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考察普通参观者对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几座雕塑名作的反应。
  被试者先观赏雕塑名作;再观赏被篡改了比例的假雕塑名作。结果显示,被试者在观赏其结构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名作时,他们的"右侧脑岛、侧枕回、前叶楔和前额叶等区域"都被强烈地激活了。
  也就是说,不管你有没有审美经验,都会被"客观的美"所打动,所以请不要说自己"不懂艺术",因为你的大脑里存在一个"相对客观的审美机制",人的大脑天生的对"美"有精确的判断力,我们人人天生都是"审美家"。
  (2)陶醉时激活了杏仁核
  意大利的专家请被试者对名作雕像进行整体的审美判断时,那些对艺术有更高的鉴赏水平的人,大脑的右侧杏仁核被更多地激活了,而杏仁核位于情绪中枢——边缘系统上。
  据此,科学家们推测,人类对于美的判断可能基于两种独立的机制:一个是上边说的"客观机制";另一个是"主观机制"——涉及自身情绪经验的审美经验,激活了情绪中枢上的杏仁核。
  (3)《潜伏》引起观众共鸣
  近两年播放的电视剧,哪些剧最让人们喜欢?网友给出的排序依次为:《潜伏》(70.4%)、《亮剑》(62.8%)、《士兵突击》(35.2%)、《闯关东》(34.2%)等。
  原因是,这些电视剧所张扬的美的东西,和观众内心的审美经验合拍了,所引起的自身情绪经验,将大脑情绪中枢——边缘系统上的杏仁核给激活了。
  3、小沈阳为何会火起来
  "眼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一闭不睁,这一辈子就过去了!"小沈阳一句话、一个动作,不经意间,让人笑得捧腹。
  大量研究发现:只要是笑,大脑就会发出指令,让身体分泌"快乐"的化学元素多巴胺。这种激素,可以抵消"压力激素"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的影响,让自律神经系统从紧张状态下解放出来,让人的心理得到充分放松,压力获得释放、缓解。
  由此可见,无论是艺术体验,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都不仅仅是虚无缥缈的精神享受,它们对人的健康,具有直接的重要功能。
  ——艺术通过人的感官,刺激情绪中枢放电,让人得到快感,影响彼邻的自律神经中枢,让其和谐,处于最佳状态!(
网站目录投稿: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