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企业在管理上将从过往以实体总部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业务为中心的全球网络管理模式。也就说公司总部将跳脱地域界定,而转向全球布局和虚拟化,《称雄全球之路》的作者阿尼尔K.古普塔和王海燕如是说道。 "最终,企业总部将分散,实现虚拟化。不过,我们并不认为取而代之的将是一连串的地区总部。尽管世界经济日益呈现多极化,但全球经济并不是走向分化,相反,它正更迅速走向一体化。因此,典型的财富500强企业绝不会是把自己转变为松散区域中心的连结体,"任职美国马里兰大学战略学教授的古普塔说。 "设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并不是单为中国市场搞研发,"他说,"那将是一个全球中心。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看到公司的单一实体总部会蜕变成多个全球中心。例如,设在美国圣何塞的思科总部将会蜕变。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地域分散的全球中心出现,但这不是区域中心,而是布局于几个重要地理位置的全球中心,而这些全球中心需要高度整合。" 古普塔说,无论是IBM、通用电气还是诺基亚,由远在万里以外的公司总部来管理公司的营销、生产和研发等庞大业务基地,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 "明智的公司不会让管理层或决策层从万里外的总部遥控其主要业务,因为一旦出错,远水救不了近火;再者,没有身临其境也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指出思科公司在全球布局上捷足先登。思科调派首席全球化执行官维姆.埃尔福(Wim Elfrink)坐镇印度的班加罗尔,因为班加罗尔作为思科业务增长、引进人才和创新的基地,已然成为思科第二个全球中心。 IBM也不落其后。三年前,IBM把常驻纽约总部的首席采购官(CPO)调到中国的深圳,只因该公司的最大的采购基地在中国。显然,CPO虽常驻中国,但他负责的不仅仅是中国的采购任务,而是IBM的全球的采购业务。 本书的合著者,中印学会的管理合伙人王海燕说,IBM此举是明智的商业决策,因为IBM三分之一的硬件采购自中国。另一方面,IBM四分之一的员工队伍即九万名员工身在印度,负责全球的服务业务,因此,印度必然将成为IBM的另一个全球中心。IBM的这种运作模式正好印证了中印一体化战略的可行性。 不过,权力下放将带来一些挑战。"从本质上讲,权力下放到地方是必要的,"古普塔说,"但这也存在一定风险,因为无论在印度或中国,本地管理人员可能只具备地方思维,眼光只局限于印度或中国。" "培养全球化思维模式至关重要,公司可以培养中国和印度当地管理人员的全球思维;也可以通过人才资源的全球配置,把那些具备全球思维的人才调配到各个业务中心。"正如思科和IBM的做法一样。 王海燕认为企业总裁应该关注如何培养下一代领导层的全球化思维。她也建议,公司的董事会或高层领导会议应该选择在不同的国家召开,例如从纽约到上海到班加罗尔或新加坡。 她说:"未来的全球领先公司将不再有强烈的国别身份。以IBM为例,这是一家美国公司,但它同时也是一家中国公司和印度公司。未来十年,一家公司将拥有多重国籍。直接的结果就是,公司将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总部,而是全球布局,全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