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作为北宋时期名臣,其铁面无私、执法严明的形象广为流传,其出淤泥而不染、不附权贵的高贵品格千古流芳。但话说回来,包拯时期的北宋官场,就已经腐化严重,包拯的为官做派似乎显得不那么合群,但他却做到了正三品大员的位置,并在任上寿终正寝。而随着包拯墓的发掘,发现其头骨汞含量超标,这又为其人生结局增添了疑云! 1、包拯生平 包拯是天圣五年(1027年)的进士,时年二十八岁的包拯踏入仕途首任官职是大理评事,这是朝官大理寺的属员,秩正九品,职责为出使推按,参决疑狱,这说明包拯是正经八百的司法系统科班出生,所以文艺作品里大肆渲染其断案的手段并非空穴来风,其为官生涯也多次任职司法系统。在出任建昌县、天长县知县的基层锻练里,包拯初涉财政、民政,这也为其为官生涯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 "徙知端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升任端州(广东肇庆)知府,此任上,包拯对端州砚台经济进行了全面整治,彻底解决了端州地方上贡砚台于朝廷时的贪腐问题,为端州产砚台的人民减轻了经济压力。两年之后,回京为殿中丞,同年被举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正式踏入监察系统,品阶也升至从七品。随着官阶的提高,包拯也开始上疏献策,如充实边境守备、惩治贪腐官吏、废除按察使等。但包拯毕竟官卑言轻,所提之策多数流产,未得到朝廷的重视。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直道庆历五年八月,包拯迎来了为官生涯的一个转折,朝廷以他为契丹正旦使出使辽朝。宋辽之间虽属澶渊之盟后的和平时期,但辽以上国自居,宋辽外交上长期羞辱宋使,这个差事并没有人愿往,而包拯忍辱负重,完成了出使任务,并在回国后提出一些边境守备的建设性意见,受到朝廷认可。于是官升至三司户部判官,随后又出任京东路转运使、陕西转运使、河北路转运使、皆为从三品官阶。宋朝的转运使不仅掌一路财赋,并赋予了监察地方官吏的职权,在位秩上还要高于府、州行政长官,故而包拯在任诸路转运使期间,大肆弹劾腐败官员,调整赋税弊端,让利于民,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了颇佳政绩。 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包拯正式回归中央系统,权知开封府,也就类似于我们说的京兆尹,并迁升右司郎中,从三品的官阶,这是包拯因保举官员受累贬为从六品后复任,故而没有另做提拔,只是官复原阶。这个权知开封府也只是代理工作,总共任职一年半,并非文艺作品里的认知形象,再者京畿要地,也没有那么多惊天大案需要办理。但包拯在任期间整顿吏风,改革诉讼制度,为民众申冤提供方便,京城皇亲国戚"凡以私人关系请托者,一概拒绝",展现了铁面无私的一面。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虽回归中央,官阶依旧为从三品。但上达天听,更方便向皇帝上疏献言,其中就包括劝宋仁宗立储问题,按理说朝臣不得插手皇帝家事,当仁宗问及包拯该立谁为太子时,包拯则表现出了政治智慧,向仁宗坦言皇帝家事外臣无权建议,只是牵扯国本,自己的子嗣先于自己亡逝,并无不臣之心,这也赢得了仁宗的肯定。 "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包拯家训》 嘉祐六年,包拯升任给事中,任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正三品官员。嘉祐七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工作时,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病逝,终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临吊唁,并为颂扬包拯一生清廉、竭心为民的功绩,为其辍朝一日,后又追赠礼部尚书,谥为"孝肃"。 2、包拯墓的疑云 "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欧阳修 包拯不管是为官还是为人,皆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不近人情,这在北宋时期的官场上可以说与众不同,也可以说不合群,故而在朝政之上得罪人的事没少干。一些细节来看,包括欧阳修这样的名臣,在包拯"蹊田夺牛"的事件上也使过小动作,向宋仁宗弹劾包拯私心过重,贪图三司使的肥缺。此事虽小,但能看出朝政之上包拯的人缘并不太好,欧阳修对包拯的评价则是除了刚正不阿,没什么才干。司马光也说过"拯为长吏,僚佐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这么直男的官员想必也引起诸多官员甚至一些皇亲国戚的记恨。 "拯性峭直,然奏议平允,常恶俗吏苛刻,务为敦厚"。——李焘 南宋史学家李焘曾说包拯是个直性子,遇到一些时弊总喜欢上疏直言,但其无大才,上疏所言之策皆平淡无奇,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又不懂为官之道,所以用敦厚来形容他。倘若一个皇帝,遇到一个刚正不阿,官员里口碑不太好的下属,成天上一些不切时弊的折子,想想也是挺烦人的。所以上至皇帝,下到同僚,有没有人想除掉这个人呢?这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再者,包拯是北宋嘉祐七年五月十三日发病,五月二十五日逝世,从发病到亡故只有13天,结合包拯的为官做派,不得不引起很多人的怀疑,包拯是正常死亡还是服药后被毒死? 包拯墓的发掘,首先解开的是包拯的形象,按照其骨骼推测,包拯高大伟岸的形象彻底被颠覆,专家推测出他的身高只有1.65米。其次根据对包拯头骨的铅、汞、铁、钙等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是砷等有毒元素均比现代人头骨中含量低,因而认定不是药物中毒死亡。但是,在包拯头骨中汞含量为0.14,比现代人的含量高,这一点倒是引起了众多猜测。 现在主流的说法是由于包拯家属当年为了保存其尸体而遗留下来的。因为包拯是死于五月,天气炎热,包拯墓志中又记载了其尸体是从河南开封运至安徽合肥,按照古人保存尸骨的习惯,在炎炎夏日,他们可能是在棺内放入了大量的朱砂,下葬时也未曾将朱砂取出,故而千年渗透,导致包拯头骨中的汞含量超标。这一点解释看似合理无误,但如果是存有朱砂,为何不对棺木内取样检测,以便更为确凿? 综上,作为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清廉官员代表,包拯的事迹广为流传,虽然正史中的包拯并没有那么多精彩的断案奇闻,但他为官一生留下的高贵品质值得后世敬仰。其结局我们更相信是寿终正寝,而不是亡于小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