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欧姐 前两天,网易辞退绝症员工的消息,让很多职场人心灰意冷。 该员工称:2014年进入网易工作,5年来兢兢业业,加班时间超过4000小时,累出重病后,却被无情地扫地出门,甚至连应有的赔偿,公司都想赖掉。 对于偌大一个公司,节省的几十万员工赔偿,不但不能对业绩,有丝毫帮助,甚至,还让自己的企业形象,一落千丈。 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就曾指出: 以为引发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要靠任意对大批勤奋工作的人,进行大刀阔斧的裁减,是一个悲剧性的错误。 没完没了的重组,和随心所欲的解雇,从来不是实现跨越公司的成功之道。 很多企业,都将心思用在了如何与员工斗智斗勇上,却忘了,做企业的核心目的,不是管人,而是成事。 01、再多的996,也填不满错误决策的坑 在网易员工发表在网上的长文中,有一段特别扎心: 曾经,这个有着好学历、好态度的员工,对努力工作,有着单纯而执拗的信仰。 在年轻的他眼中,那些朝九晚五的人,简直是在虚度光阴。 可讽刺的是,当他不得不停下自己努力向前的脚步,被迫停下来看一看时,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最可悲的人。 因为,自己5年,4000个小时的加班,根本毫无意义。 他在文中写道: "可回过头来看时,我发现我们大部分的加班、迭代甚至推倒重做,都只是在为主管们的错误决策买单而已。 他们的KPI其实都是底层员工透支健康堆起来的。 主管们让员工超负荷自己却落得清闲,其实真正应该加班认真做决策把控方向的,恰恰是他们自己。" 有句话说的好,太多人,用行动上的勤奋,来掩盖思想上的懒惰。 对企业来讲,缺少思考的战略失误,不止是思想的懒惰,更是道德的缺失,因为这背后,付出的是无数基层员工身体,甚至生命的代价,以及企业不断下跌的业绩表现。 20世纪80年代,一代IT巨头IBM受个人电脑崛起的冲击,业绩大幅下滑。当时,很多人甚至怀疑IBM会倒闭。 1993年,来自快消行业的郭士纳临危受命,担任IBM CEO。 可以说,郭士纳接手的IBM,是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当时,IBM内部流传一个笑话,问如果想把一个纸箱,从公司二楼搬到三楼,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是:几个月。 因为,按照IBM当时的流程,搬箱子,需要打报告,逐层审批,再将审批结果,逐层向下传达,最后由相关部门交给负责给IBM搬家的搬运公司来执行。 而在搬运公司的任务单中,前几个月的任务,都还没有完成,所以,把箱子搬一层楼这件事,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会被处理。 郭士纳上任后,冷静理性地从公司庞大的组织结构和复杂的工作流程中,理清方向,明确思路,快速做了战略调整,化繁为简,抓住重点,从而实现了业绩的快速提升。 在他任职CEO的10年间,IBM的股价,提升了10倍。 员工的996、被裁员,从来不是企业发展的目的,而只应是服务于整体战略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 但,太多的企业,却将与员工的斗争,当成了自己的终极使命。 02、制度,本应成为善行的工具,而非恶意的帮凶 其实,暴力、变相裁员已经是近些年屡见不鲜的新闻: 2016年,58同城开始实行的996工作制也饱受争议,部分员工因接受不了无偿加班而提出离职。转年3月,58同城又被爆出,采用末位淘汰制,变相裁员; 2017年,一位超过40岁的华为员工"被退休",并同样在网上发表了长文《华为老兵42岁被强制退休,是福是祸?》,回顾自己在华为13年的经历,以及被要求离开时的遭遇...... 一位律师朋友曾说:"看了太多员工因为不懂法而遭受损失的案例,实在觉得,入职一家公司前,仔细学习相关条款和法律,实在太有必要了。" 的确,掌握应有的法律知识,懂得保护自身权益,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做的事,只不过,比这更有效的做法,难道不应该,是企业更加善意地对待员工吗? 所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本应是帮助企业有效运转,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但如果心怀恶意,通过利用、甚至钻营制度中的漏洞,来实现自己"恶"的目的,只会适得其反,引火烧身。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曾说到他朋友的一个故事。 这个朋友,在德克萨斯州的偏僻地方,开了一家生产工业产品的工厂。 没想到,当地民风彪悍,且员工已经习惯了欺诈,经常联合当地的律师、医生等,开具虚假工伤证明,钻政策的漏洞,以骗取工伤保险。 这个原本利润很低的小厂,每年都要支付大量员工赔偿,而那些真正出现工伤的员工,却无法得到很好照顾。 最后,朋友实在无法支撑入不敷出的工厂,不得不关门大吉,转而在其他民风更加淳朴的地区,重新开厂。 看起来,那些骗保的员工,占了便宜,但,从长远看,则是亲手断送了自己和别人的收入来源。 芒格说,这样的悲剧,根源在于容许作恶的态度。如果不能及时制止,则会进一步导致道德的败坏。 制度本身,并没有错,但错误地利用制度,则会造成毁灭性结果。 太多人,将聪明才智用在了利用制度,找寻漏洞上,却根本忘了,这样的结果,无异于饮鸩止渴。 若想如果想改变行为,则必须改变动机。 03、最好的管理,不是管人,而是成事 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在一次演讲中,曾提到他刚刚创办樊登APP时的经历: 当时,樊登APP刚刚上线,功能并不完善。 当他向周围的亲戚朋友,推荐了自己的APP后,所有人给他的反馈,居然都是:你们这个APP,实在太难用了。 就连他妈妈,都专门给樊登打电话说:你公司这个IT,技术实在是太差了,做的什么东西,你得赶紧开掉他,再换一个人吧。 但,樊登说,直到今天,他都没换IT的人,而且,外界对他们APP的评价,他一句也没有转达给这个IT员工。 因为,公司刚成立时,樊登给IT定下的目标只有一个:尽快开发出一个能够收钱,能够识别转发来源的二维码。 这个目标,并不复杂,但很直接,因为,有了这个二维码,樊登读书会,就可以赚钱了。和这个目标相比,其他所有的功能、美观,都不是最重要的。 就这样,IT同事,不受干扰地用两周时间,完成了二维码的开发,并在后面,用同样的方法,逐一实现了樊登读书会APP的各项功能的开发及迭代。 樊登说,现在,很多人再见到他,都会说:你们的APP,真好用。 而负责这个APP的同事,一直都是同一个人。 在《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中,作者提到了"关键要务"的概念: 如同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在这24小时中,我们能兼顾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注定只有几项,如果希望面面俱到,则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都做不好。 同样,作者指出,在企业中,也应当将企业的愿景,转化为一系列关键要务,并分为系列一、系列二、系列三。 面对最重要的系列一,我们要尽全力,做到最优; 而系列二,我们也能努力做到不错; 对重要性最低的系列三目标,我们则只要求做到"刚好",就好。 聪明的管理者,懂得分清主次,用最主要的精力,保证最关键的要务的完成。 他们不但不会盲目要求员工,去花费额外的精力时间,实现那些并不重要的目标,甚至,还会在员工可能受到干扰时,挺身而出,替他们顶住不必要的压力。 04:
员工之于公司,好像水手之于一艘航行的巨轮。 每个员工,在登上这艘巨轮时,都期许,能跟着这艘巨轮,到达光明的远方,也希望,自己能为巨轮的顺利航行,贡献力量。 好的船长,不是随时将那些不再有用的水手扔入大海的人,而是懂得如何带着大家,到达最终的目的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