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精选


  《包法利夫人》是一本由福楼拜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包法利夫人》精选点评:
  ●一个妇女出轨的故事。爱玛就是那种相当不甘于平凡的人,要美好的爱情,要物质生活,要到巴黎去参加舞会当贵妇人。最后折磨的不是自己,而是真正爱他的夏尔。她一死了之,留给丈夫的是无尽的悲痛。其实从头到尾爱玛都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作。不满足于安稳的生活,有了情夫后想要更多,毫无节制的花钱,最后让自己背上不可偿还的债务。她的两个情夫,鲁道尔夫和莱昂没有一个真爱她,她还傻傻的相信他们。其实爱玛自杀都是在作秀,不然也不会让于斯丹带她去拿砒霜,间接地又给于斯丹加上了一层精神枷锁。
  ●每个文艺女青的身体里,都藏了一个包法利夫人。
  ●小时候读的
  ●一百多年前的作品,如今还在闪闪发光,当然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就算是放在今天,看起来一点点都不过时,每个小情节、小对话、小心理,都好符合现实中的人啊。尤其很符合当下一些人的心态,而且在周围的人群中就有不少包法利夫人的影子,或多或少。之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有些类似于堂吉诃德对骑士情节的反讽,包法利夫人有自己的心理层面与生活层面的诉求,而残酷的现实将它记得粉碎,并且似乎映射出她的那些诉求有时候看来是多么的廉价与没有品位(吊诡的是,这些群体往往以它为至高无上的精神追求)。不合时宜的想起了海子的那句理性冰冷的诗:"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遥远的青稞地,除了青稞,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欲望永远无法满足。
  ●欲望不是爱情。
  ●她已经死了,他已经死了。
  ●她受过一些教育,有一些眼界,本身又长得美,却没有太多的智慧和社会经验,不善于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善于脚踏实地规划生活,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无法分辨男人们的各种伪装和表演(说那么多没用的漂亮话整些没用的事还不是为了睡她),自命不凡却又天真愚钝,追求各种"不切实际"。最后注定性地引发了悲剧。
  ●1 读的时候总是有莫名的恐慌。爱玛的悲剧在于永远都在追求一个自己都不知道该是怎样的、虚幻激荡的爱情,归根到底其实就是因为生活太寂寞、太无聊。2 消费本身并不会给人带来快感,但满足欲望可以,节制以及不要被消费欲望操控这两点应该被刻在每位女性的肋骨上永世不忘。3 不要妄图别人来拯救自己,人生在自己的手里。
  ●我见过不下三位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一):这是一本女人不能不读的书!——《包法利夫人》
  在2006年,美国《读者文摘》和《纽约时报》组织过世界十万名读者进行投票,评选出他们认为世界上十部最经典,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2007年,英国《泰晤士报》还通过读者们的问卷调查,让英国读者们选择出他们心中最经典的十大作品。而两份调查的名单中《包法利夫人》都赫然在列!可见这部书的影响力。其次洒家也不无恶意的猜想,这也是广大读者中的男性同胞对现实中"包法利夫人"式的女人怀着某种恶意表达吧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二):看不太懂
  据说这是一本很好的小说,真遗憾,我看不太懂,或许修养不够
  但是小说总是一扇窗,打开它,你可以看到某个时代某个地域人类的生存状况
  这本小说确实很好,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突出,并且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只可惜,我依然看不懂
  或许作者是想表达对于一个追求浪漫的人的惋惜和一种复杂的感情,而那种追求完美追求浪漫的特质他自己身上也有,而且很多人身上都有。
  或许作者只想表达这个而已。
  只可惜,我们追求浪漫的美好,往往还是会被现实狠狠地击回。
  好在我们大都懂得妥协,所以不会有那样的悲剧。
  还是不错的小说。写作技巧也很好,写出了人性中的一些东西
  包法利夫人果真是有广泛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三):有意识的痛苦
  这两天把《包法利夫人》读完了,似乎以前读过不同的版本,这次读来,还是有种很新鲜的感觉。
  感觉故事很简单啊,无非是一个女人结了婚,出了轨,破了产,然后死掉了的故事。这只是小说家笔下的故事,倘若你身边有个这样的人,你目睹着她的一切经历,或许也会唏嘘不已。任何人的生活都是简单而又复杂的,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轻描又淡写,但是那几十年的岁月,倒是血雨腥风,真枪实弹。
  爱玛哦,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时候,便会去想,假如她没有那么高的心气,就像太多的普通女人一样专注于丈夫孩子与家庭,不去做些富丽堂皇的梦,劳劳碌碌的,不也是一生吗?可是,她不甘心呐。这又能怪谁呢?
  还能怪谁呢?一切都是命运。
  有意识的痛苦比无意识的痛苦更可怕。这便是我所理解的爱玛的悲剧所在。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四):关于包法利夫人
  九月的第一个周末,我得了重感冒,不能和宝宝一起玩了,于是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了包法利夫人。
  关于这本书,之前多半是从我们高中的语文基本常识中知道的,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仅此而已。不过定下神来看完这小册子,多半印证了中国人的一句话: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这段时间对19世纪到20世纪的欧洲特别感兴趣,包括他们的书和电影,我非常惊叹为什么欧洲人能把人的内心感受描写的这么细致?这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好像是比较少见的,是不是因为我们文化所要宣扬的东西太大了,太大了就过于空泛了呢?这段时间我在看胡耀邦的儿子陆陆续续回忆父亲和他讲的三国,我们是不是由于过于执着于一些比如道义的东西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感受呢?或者说我们把人过于神圣化之后就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了呢?
  哈哈,尊重我们的内心感受!!!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五):爱如何能错付
  爱玛从最初遇到夏尔成为包法利夫人,到受邀到俄毕萨尔的侯爵家做客时倾慕少爵,而后从多斯特搬到永维寺遇见见习生莱昂、余谢特的农庄主鲁道尔夫,并于二人通奸,后致家破人亡。负债,抄家,人人避之,妻死,夫死,女儿被送去纱厂自己做工糊口,阿谀奉承卖弄学问的邻居药剂师鄂梅获得了荣誉勋章。合上书时,只觉一阵悲凉。一心之人终究被负,凉薄之人急急忙熄灭了烈焰。
  "有时她把钱包里的钱全扔给穷人,尽管她心肠并不软,对人也不易产生同情,像多数的乡下人的后代一样,他们的心灵里总保有某些东西,类乎他们父辈手上的茧子。"
  "他想那些掩盖庸俗感情的夸张言辞应当打打折扣,就好似丰沛的感情不可能以空洞的比喻表示出来,因为人永远也不会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自己的需要、概念或是痛苦,人的语言就像一只破锅,我们敲打出音调来,想感动星星,却只能使狗熊起舞。"
  "每个中产阶级的人,总有一段时间,哪怕是一天或是一小时,会凭着青年时的热情,相信自己有无限旺盛的感情,能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连最低能的浪荡子也幻想会碰到东方王后;每个公证人都认为自己具有几分诗人的气质。"
  "在爱情可能遭到的寒风中,金钱上的要求是最刺骨的,最富有破坏性的。"
网站目录投稿:香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