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牛郎织女故事起源于哪里牛郎织女的作者简介


  牛郎织女在国内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不过了解牛郎织女出处以及作者的朋友就不多了。其实关于牛郎织女最早的记载,是来自西晋名臣张华著作的《博物志》。《博物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博物学著作,记录了很多关于神话、地理、人物等方面的故事,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作品。今天正好借此机会,跟大家介绍下张华,看看他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1、定策伐吴
  张华的祖上非常显赫,据说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张良。不过经过数代的繁衍,其身上的高贵成分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尤其是张华的父亲早亡,失去顶梁柱的家庭生活非常困顿,为了糊口童年的张华不得不放羊为生。
  不过在放羊之余,张华坚持读书。在18岁那年,告老还乡的骠骑大将军刘放偶遇了张华,两者见面很是投缘,刘将军非常看好张华的未来,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不过即使成为退休高官的女婿,张华也仅仅解决了日常经济问题,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作了一篇《鹪鹩赋》。
  这篇赋全文几乎都在写鸟,不过通过对鸟类的褒贬,来抒发了张华自己的政治志向,其中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更是成为中华成语,被当时的名士阮籍赞为:王佐之才也!
  文学明星的这句评语比什么都管用,张华马上被人推举为太常博士,之后留在朝廷成为长史,兼任中书郎。魏晋时期的长史相当于丞相的属官幕僚,中书郎身负修史的重任。在这个岗位上,张华很多的政治主张都被采纳施用。
  司马炎代魏立晋后,马上和羊祜等人商议灭吴事宜。但当时晋朝初立,根基尚不稳固,"南下伐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很多人认为这不是统一的好时机。文臣中,只有张华等少数人赞成伐吴。吴国灭后,张华被封为关内侯,食邑一万户,一时间名重一时。当时朝中的诏命多为张华起草,这引起了荀氏为代表的名门大族的嫉恨,总是尽一切可能攻击他。
  恰逢有次闲暇之余,司马炎就太子之位询问张华。皇帝的想法很简单,大位将来由太子司马衷继承。但张华支持的是齐王司马攸。齐王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并没有得到验证,但司马衷确实是个糟糕的人选。当时的司马炎已经进入晚年,处于偏听偏信的阶段。他发现张华与自己的想法不同,便明升暗降,让其成为幽州都督,踢出了权利中枢。
  2、帮助陈寿
  在幽州,张华政绩卓著。史书对他治理地方的描述不多,但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有二十多个没有往来的国家,都是在张华治理幽州期间主动向晋朝派遣使者。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张华的能力了。看到张华治理地方如此优秀,朝中的文武百官纷纷向皇帝上书,要求将其调回来主持朝政。但司马炎听信了荀勖等人的恶语中伤,不肯调回张华。后来实在拗不过百官的游说,只好妥协。张华虽然回到了京师洛阳,但得不到重用,只能担任掌管祭祀的太常。
  偏偏有一天,太庙的一根房梁折断,荀勖等人趁机污蔑张华,后者被迫辞官以自保。不过谁也不会想到,离开宦海漩涡的张华因祸得福,整理出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著作《博物志》。失去官职的张华在"八王之乱"中力保皇帝司马衷,任太子少傅,后来凭借首谋之功官拜右光禄大夫,享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相当于实职文官的最高待遇了,宰相可以在自己家开设办公室,处理公务。明朝之后便彻底取消,无论内阁首辅有多么位高权重,都得老老实实到专门的办公室工作。不过张华并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他坚决辞掉了"开府仪同三司"之权。
  在主持西晋朝政的这段时间,他提拔了很多不是士族门阀出身的人才。陆云、左思等人的知名度并不高,陈寿就不得不重点说说了。陈寿因为被黄皓等人排斥,在蜀汉时期就没有官做了。张华挖掘了陈寿,让其担任著作郎。正是因为解决了温饱问题,陈寿才写出了《三国志》。
  3、张华结局
  张华对此书大加赞赏,想把《三国志》编入《晋书》。偏偏陈寿也惹到了荀勖等人,被排斥致死。得知陈寿死讯,张华连夜命令河南尹和洛阳令到陈寿家,将《三国志》誊抄了几份,这才让《三国志》得以流传下来。不过张华并没有得到善终,永康元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张华被杀,并被诛灭三族。
  张华在赋闲的那段时间,收集全国的奇闻异事、天文地理,将国家的山川地理、飞禽走兽、人物传说,甚至神仙故事都收集整理,因为内容"博物",而称之为《博物志》。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牛郎织女"、"猕猴盗妇"、"一醉千日"等故事都出自《博物志》。这本总集之所以并不出名,是因为张华在整理时参考了《山海经》,导致里边很多内容都让人误以为是《山海经》中的内容。
  不过《博物志》最大的贡献就是被干宝所细读,后者在创作《搜神记》时很多题材都取自于《博物志》。
  除了知识宝库,张华还无意间开创了一个文言小说流派。有《博物志》在前,《述异记》、《续博物志》和《博物志补》等,在一千多年的时间内陆续出现,形成了一门古代"玄幻小说"流派。
网站目录投稿: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