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周晓青如何让孩子过有意义的假期生活


  导言:意义是由人赋予的,它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物的认识。如何才能让孩子感觉到假期的意义呢?显然这不是一个家长说了算的事儿。因为意义总是与情感的赋予相连,只有孩子对假期生活所经历的事情产生情感体验,他们才意识到意义之所在。
  原创:爱灵心理咨询师 周晓青
  但凡某事被视为意义重大,则表示人们对事物的情感重视程度。而事实上,事物本身有存在的价值却没有意义的存在。这种赋予的情感在事物身上即体现为意义的来源。
  暑假临近,有的家长希望借助假期帮孩子查漏补缺,有的则考虑是否提前做好知识储备,为新学期打好基础。无论家长怎么想,都有可能抢占了孩子的主导性,成为掌控的那个人。如果家长都安排好了一切,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假期无非是校园生活的延续——没劲儿!
  既然是假期,那么它就应该显示和平时学习生活不一样的节奏、不一样的内容、不一样的感受。这就提出是谁体验着节奏,谁来安排内容,谁产生感受?简而言之,这是"谁的假期生活"?
  可别小看这个问题,这恰恰和孩子的人格独立相关。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以自我意识为线索,通过人摆脱依赖、逐渐分化的程度,勾勒出人格发展的四个阶段。从最初婴儿的自我尚未形成,表现为更多的依赖性。再到了两、三岁至青少年时期,儿童会通过与实践相对抗来发展自我和自我意识。直至青少年之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原谅自己的偏见,能够在选择中承担责任。最后进入成人期,即能够接受命运,以勇气面对人生的挑战。此发展过程的顺利与否,正需要父母能允许并经受孩子的对抗——那是他们是借以发展自我和自我意识的方式和手段。
  让孩子成为假期的主人,即是将时间还给孩子。允许他们自己安排时间、内容,关注他们的内在体验。当孩子尝试着自主掌控的时候,其自我意愿也随之展现。
  作为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兴趣,允许孩子保留至少一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当一个人可以很愉快地投入到他所喜爱的事情当中来,他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意愿是被重视的,是被接纳的。因兴趣而产生喜爱,不仅促使孩子全情投入,还使得意义得以产生。回想家中的小宝们,是否都曾为完成一项自己设定的任务而欣喜若狂?是否因尝试失败而懊恼不已?情感的重视程度就在内心留下了事件的意义。
  过度主导的家庭,孩子只能被动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务,情绪的抵触引发行动的拖延和回避。特别是对于一些成绩较差的孩子,不自觉的陷入到一种恶性挫折循环当中,从而造成更强的自卑感和低自尊。他们对于家长布置的家庭作业、各式练习要不就拖延,要不    就马虎了事。行动上反抗,也意味着孩子从情感上和事件产生了断裂,他们自然无法体会意义所在。所以,家长的苦口婆心最终变成了对牛弹琴。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也因此感受到了挫败感,于是亲子关系就在这相互投射认同的过程中不断恶化。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加以影响,自然无可厚非。只是,家长需要就期望部分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必须和刻意让孩子感到内疚和痛苦的情感剥削相区别。有的家长习惯说:"你不好好读书,就是对不起妈妈!这是不孝顺的表现,这是没良心的孩子。"通常此类家长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缓解内心的无力感。
  家长真正需要做的是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分析他们真正的困难所在。举个简单的例子,常有孩子一顾着玩就忘了上厕所,或不愿意上厕所。对于他们来说,玩显然是更吸引人的。责骂孩子是故意捣乱,不会关心妈妈实在是没有必要。孩子关注的永远是当下。可尝试给孩子解释大便的形成——以科学的方式解说食物的肠道之旅——拉臭臭很重要哟,当臭臭到达肚子里管子末端时,一个信息发到你的脑子,说:"我需要拉臭,我应当去上厕所",同时一个信息发给你屁股的肌肉,说:"打开,把臭挤出去。"类似游戏的方式将帮助孩子意识到排便的重要性,并自愿去执行,最终通过重复强化形成良好的习惯。
  为了让孩子过上一个有意义的假期生活,首先需要明确这是孩子的假期。然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同计划,再不断的细化、强调可行性。过程中,家长还需不断鼓励,共同分享挫败的体验。最终,孩子不仅因由这份鼓励始终保持着正性的情感链接,还能在挫折中丰富生活的意义!
  有意义的假期生活,注定是百味杂陈的!
  心理咨询师介绍
  周晓青
  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广东省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EAP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人物》、《岭南育儿报》心理栏目撰稿人;擅长婴幼儿依恋关系辅导、儿童青少年学习与行为问题、儿童沙盘咨询、婚姻家庭问题、抑郁焦虑、情绪调节
网站目录投稿: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