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3岁的初一男孩,在听完补习班的课后离家出走了,当妈妈看到儿子留的字条时,着急、心疼、自责……繁杂的心绪理清后马上回归平静,还原孩子两日来的言行,夫妻俩最终在一个多小时后找到已经从杨凌到了西安的儿子。(7月27日华商报) 因不想补课而选择离家出走,如此极端的行为,再次点燃了人们批判暑期补课的热情。借助对暑期补课的批判,人们表达的还有对应试教育的愤怒。但在我看来,公众俨然已经把暑期补课给妖魔化了,对其的评价也走向了一个极端,过于上纲上线。 在暑期众多的选择当中,补课只是其中的一种。在很多国家,孩子们选择暑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去参加夏令营、社区实践,还是去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在整个过程当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不少孩子还是会抽出固定的时间去图书馆学习。而有些国家和地区,比如东南亚、香港等地,暑期学习所占的时间是相当大的。在此语境下,对于暑期补课现象,人们不应该怀着一种似乎出于本能的排斥心态,更何况整个暑期都在补课的学生恐怕也不多。在很多孩子补课的同时,探亲、旅游、培养兴趣等内容并没有缺位。 事实上,很多家长让孩子暑期去补课,也不是单纯就为了应试教育,为了多提高那么几分。很多时候,补课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上班族父母没有时间陪孩子,让孩子去补习是为了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使孩子在补课的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玩耍。 平心而论,对于近些年来暑期安全事故的反思,人们的批判都过于情绪化,很少触及问题的根本。对于频发的溺水身亡、暑期打工被骗、孩子丢失等事故,人们谴责的落脚点似乎都是责怪家长。但问题是,很多时候家长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人民日报》刚报道过很多上班族不敢选择带薪休假的原因是害怕升迁受阻,它反映了职工权益问题,同时也说明了家长陪孩子时间少的事实。 由此看来,暑期补课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本质上它还是个社会问题,比如为何家长暑期就没有时间陪孩子?为何像旅游等形式的团体活动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无法让家长放心?若不顾此就将暑期补课视为一种不合理的方式,甚至是将其妖魔化,有失妥当。 因此,对于让孩子暑期补课成为大多数家庭父母的选择,我们应该反思其背后的真问题,即暑期项目该如何做到让家长放心,让孩子安全。与此同时,摆正对暑期补课的态度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