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数据显示,高校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仅为77.11%,与教育部此前强调的"确保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低,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高校对本科生教学不够重视。长期以来,高校已形成"重科研轻教学"的管理机制,导致本科生教学主要由讲师负责,教授、副教授则主要负责带研究生,致力于搞科研。二是高校缺乏教授给本科生授课的制度约束。在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聘期考核、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方面,不少高校并未对本科生授课时数、科目、质量目标等做出硬性规定,少数学校虽做出了规定,但权重不大。三是高校缺乏引导教授给本科生授课的激励机制。除硬性规定缺失外,不少高校没有形成重视本科教学、引导教授走进课堂、重视人才培养的人文环境。 此外,相对于普通讲师,教授、副教授科研、社会事务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任务更重,导致他们无暇顾及课堂教学,这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教授、副教授不为本科生授课,或少上课,甚至"挂名"上课,与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宗旨不符,也与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不符。正如教育部通知所言,给本科生上课,是对高校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他们的最本职工作。要让教授自觉自愿回归本科课堂,必须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打好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和人文建设的"组合拳"。 制度建设方面,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作为聘任教授的基本条件,增加课堂教学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等;激励机制方面,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等;人文建设方面,重塑"教学中心",营造尊崇教学的校园文化等。高校传统管理模式中畸形、落后甚至僵化的因子逐步消解,教授回归本科课堂才能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