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材


  最近,一份六年级语文试卷因以网络新星为题材引发热议,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该不该让网络名人进试卷,以怎样的方式进试卷。这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怎样看待教材?怎样看待学生的学习?怎样使用教材?怎样看待学生的发展?怎样评价教学行为?
  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借以向学生系统"传道""授业"的中介,包括师生共用的教科书、教师讲义、练习册、试卷,以及现实使用的各种图、文、声、像、影音等素材。教材作为传统教学中联系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中间媒介,是学生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如今,信息技术革命使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弱化,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全新的教学观。
  首先,要树立全新的学习观。知识源于生活,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适应生活。学习不应只限于学校,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也不该只限于围墙内的学校教学,而应放眼于学校围墙内外的全部生活,包括传统意义的现实生活以及对人们有着客观影响的虚拟网络生活。
  其次,要树立全新的教材观。如今,学生的知识来源和获取途径早已不限于学校的教科书、练习册、试卷等传统意义的教材,或者说传统意义的教材已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定义教材的内涵,扩充教材的外延。把目光限定于传统教材,容易陷入教条主义,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要树立全新的学生发展观。学校可创造各种教育契机,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发展适应校内外生活和未来世界的综合素养,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将学生学习的内容局限于学校和传统教科书,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第四,要树立生态化的教学评价观。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材、教师、环境及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化的教学评价观。生态化的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教材(课程)发展及环境改善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通过评价促进发展,使学科教学这个多要素共同构成并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
  远离生活的教育,不仅背离了学校教育的美好初衷,也有悖于学校教育的社会学伦理。以恰当的方式引入生活中鲜活的真人真事,可使教材更"接地气",也可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网站目录投稿:思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