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韩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韩信身为刘邦击败项羽的最大功臣,项羽一死刘邦自然要提防韩信,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只能想方设法削弱韩信势力。结果韩信最后被害死,不少人都对韩信的死感到惋惜。那韩信究竟要怎么做才能逃过一劫呢?司马迁就曾给出一个答案。其实不止韩信,萧何、张良也都为了保命不得不明哲保身,只是韩信作为武将,威胁会更大一些。 说起历史上那些功高震主,不得善终的名人,恐怕最让人惋惜的就是淮阴侯韩信了吧!因为一说起韩信,除了国士无双、兵仙等赞誉,人们总能想起那句"狡兔死,走狗烹",就连《史记》作者司马迁本人,也是惋惜不止。 太史公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最后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果真能如此吗?如果韩信学会谦让,他最后便可得善终?甚至可以比肩周公、召公、姜太公? 周公形象 未必。我倒是觉得,正是韩信这种桀骜不驯的性格成就了他,没这种性格,他连出头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就是需要一些推陈出新的人来改变和推动时代的发展,墨守成规的人注定被淘汰,一如刘邦和项羽。 刘邦和项羽胜败的决定因素,就是是否顺应了潮流。刘邦顺应了潮流,继续了秦始皇的大一统战略,选择当皇帝领导诸侯。而项羽,则还是想着恢复以前诸侯自立的局面。虽完成表面统一,却不想当领导,只想安安稳稳做个西楚霸王,结果却被众人推倒。难怪韩信说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成不了大事"。 韩信一直随身带一把剑 那若真如司马迁所期望的,韩信真的学会了谦让,他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史记》中记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韩信"蹭饭" 由此可见,韩信的桀骜不驯可真不是一般的严重!他自以为有才,不屑于劳作,反而太清高而得罪了众相亲。当时当官的途径是推荐制,村里有德有才,或者受拥戴的青年,就可以被推荐去当官。韩信虽然有才,在众人眼里却属于好吃懒做的主,明明长得高大,却游手好闲,除了学兵法就是背着把剑到处蹭饭,所以人多厌之。 如果韩信谦虚一点,对人尊敬一点,努力干活养活自己会怎么样?我想他大概率会被推荐当官吏,大概也就是当个亭长,类似于刘邦一开始的角色。然后呢?他会慢慢晋升为大将军吗?恐怕很难!且不说不等他晋升,农民起义就会爆发。就算他有机会晋升,他也升不上去!因为刘邦那么圆滑世故的人都卡在亭长上,韩信有什么口才把自己推销出去? 韩信郎中形象 所以,韩信只能孤傲,拒绝任何平庸的小机会,而去等那个大机会!而因为这个性格,他也终于等到一个大点的机会,当了项羽的郎中,类似于于现在省委秘书的角色,但在当时其实就是个项羽的贴身侍卫。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跟了项羽当了郎中,韩信就可以放弃孤傲变得谦虚一点了吗?也是行不通!因为韩信孤傲,项羽也比他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即使韩信再唯唯诺诺谨慎进言,项羽也是听不进去!在项羽这里,韩信要么乖乖做个端茶递水的,要么就是卷铺盖回家。 所以《史记》中说"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而韩信,也只能"亡楚归汉",期望着能有更大的机会,去投奔了刘邦。 投奔了刘邦就开始谦虚谨慎可行吗?还是不行!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到了刘邦那里,韩信谨言慎行,结果依然不被重用,还因为犯了罪而被判斩首!幸好他遇到了贵人夏侯婴才保住一命!夏侯婴看他器宇不凡,而且交谈间见他又颇懂兵法,于是大力向刘邦推荐。结果呢?刘邦也只是给了他个肥差,去管粮食。 刘邦为什么不重用他?难道刘邦眼光比夏侯婴还差?韩信有才,夏侯婴都看出来了,刘邦却看不出来? 如何分权,刘邦也是左右为难 不是得,先不说韩信没机会向刘邦表露才华,单是因为立场,他就不可能随便重用韩信。刘邦和夏侯婴的立场是不一样的,夏侯婴觉得有才,只管大力推荐就是了,没什么顾虑。而刘邦呢?他还要顾及一众兄弟。重用了这个,就会怠慢了那个,如果稍微分封不均,就会出大乱子,所以他不会随随便便去重用一个人,况且韩信此时的资历,比他那般兄弟还差得多。 萧何追韩信 所以,韩信也只能继续高傲了。既然平平淡淡你注意不到,那就干脆来个出格的吧。于是他又离开刘邦,拉着萧何上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有了夏侯婴和萧何的共同举荐,刘邦这才注意到他,决定封他大将军。 但这就完了吗?并没有!即使封了将军,那些和刘邦称兄道弟的哥们也不会重视他,他在军中照样没有威信。于是韩信还得继续高傲,只不过不是自己说出口的,而是由萧何代劳。他要求刘邦择良辰吉日,斋戒沐浴并礼数周全。总之是让全军觉得非常正式!这样他的威信算是树立了,但是也得罪了刘邦。 韩信拜将 所以,韩信的恃才傲物是必须要有的,没了这份高傲,他就不可能立足,也不可能成就以后的大将军,齐王,淮阴侯。当然,反作用也是有的,就是最终功高盖主,不得善终。但即使他最后能隐忍,放弃身份地位,他也只能是被囚禁起来,成不了周公,因为他为了功成名就,已经得罪了太多人。 说到这里,要说一个人,就是帮助韩信出谋划策攻克燕国和齐国的广武君李左车,李左车的才能是不在韩信之下的。李左车是战国四名将李牧的后代,有优厚的家族资源,他对兵法的掌握可谓炉火纯青。他之所以被韩信打败,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太顺从,得不到重用。 李左车形象画 《史记》中记载,如果赵军按照李左车的战术行动,韩信早就被歼灭了,因为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赵军占绝对的优势,兵力对比甚至达到十倍以上。但赵军主帅陈馀却不重视李左车的建议,最终被韩信"背水一战"歼灭。 后来韩信为什么又那么重用这个败军之将李左车?一是因为李左车确实有能力,两人惺惺相惜;二是因为韩信对李左车感同身受,他从李左车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前不被重用的影子。可以这么说,如果韩信保持谦虚的姿态,那他就是下一个不被重用的李左车,只能成为败军之将。 所以,太史公的说法其实是不靠谱的。大才之人,必用大辩之法,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也就是《道德经》中讲的大辩若讷。 在那样的环境下,韩信的一生只能是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也只有这样,他的才能方可展现出来。至于功成名就之后的归隐,恐怕也很难如愿,毕竟曾经的辉煌在那里,所以刘邦最后只能把他囚禁在身边,甚至杀死。最终,韩信也只能成为一个让人敬仰的有传奇色彩的悲剧人物,而想要达到周公那样的高度,也只能是想象了。 最后一句话,韩信是用来崇拜的,不是用来模仿的,而且我等凡人也学不来。金鳞岂非池中物,他只是在特定的大环境下,如神明降世般来世间走一遭,完成一个使命,留下一段传奇而已!而我辈凡人,却是要蝇营生活于这池水中一世的~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谈什么"要忍胯下之辱"之类的励志鸡汤,做好自己的本分,人生就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