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南明小朝廷关系之考证(二) 红学研究 二、 《红楼梦》人物背景考证 《红楼梦》书中描写了二百多个人物,这些人物绝大多数都栩栩如生,性格特点十分鲜明。《红楼梦》是原创型小说,同《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世代累积型小说不同,不会写出那些程式化人物面孔,因此书中主要人物必然有生活原型为参照,方可写出这一系列鲜活的人物。过去,我们红学界的大师们,在乾隆朝的曹雪芹身边,找不到《红楼梦》人物的原型,于是就用《红楼梦》是小说、不是信史来自圆其说。岂不之,越是独创型小说,越必须有人物原型,《安娜卡列尼娜》、《老人与海》、《青春之歌》中的人物,没有原型,作者写得出来么?在曹雪芹身边找不到生活原型,只能说明胡适先生当初的"大胆假设"有问题,围绕曹雪芹所做的考证统统是南辕北辙之举。当你把考证的目光对准南明时期,《红楼梦》人物的原型便一个个清楚地闪现出来。 1、 关于"元妃"和"女史" 《红楼梦》中的元春,生在大年初一,命大,长成后,先被选入宫中做"女史",后来又被册封为皇贵妃。书中有时称她为"贾妃",有时又称她为"元妃"。 什么是"女史"?这是明朝特有的宫中所设的职务。据《明史》记载,宫中设六局,即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每局均设女史,分掌宫中事务,正八品。清初顺治年间曾沿袭明朝女史制度,但很快就废除了,终清一代,再没有设置女史。从《红楼梦》中元春进宫做女史这件事看,作者实际上是隐约告诉读者:这是明朝的事情。 元春后来被晋封为贵妃,称为"元妃"。从"元妃"这个称呼来看,《红楼梦》作者可谓煞费苦心!什么叫"元妃"?表面上看,就是元春的元字加上贵妃的妃字,并无深意;但仔细想来,任何朝代对贵妃也没有这种称呼法,并且绝对不允许这样称呼! "元妃"一词在皇宫中是个专用称呼,只能用于对"太子妃"的称呼。太子是皇帝的储君,登基前,太子的大妃称为"元妃",意思就是将来皇后的继承人!皇宫中其他任何皇妃,均不得称为"元妃"! 《红楼梦》中的"元妃",身份似乎更特殊一些。书中如果称元春为元妃,其丈夫似乎应该是太子,但书中有"太上皇"的称呼,元春的丈夫似乎又应该是当今皇帝!既然是皇帝,其妻子应该称皇后,而不是元妃;既然称元妃,其丈夫应该是太子而不是皇帝!这种矛盾只有在一种特定情况下方可以成立,就是皇帝因特殊原因不在了,太子以"监国"的身份执掌朝政,虽然尚无皇帝的名分,但事实上已经称孤道寡。此时他的妻子,虽然有皇后的事实身份,但又只能暂时称为元妃! 这种特定的情况在明清两代只有一个时期存在,就是明末清初的南明小朝廷时期。崇祯皇帝吊死在北京煤山后,马士英等权臣拥戴福王在南京即位,是为弘光朝。这个弘光纪委之初,并没有称皇帝,而是称"监国",也就是以太子身份即位。 弘光的妃嫔在洛阳城破时,均死于乱兵之中,到南京时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弘光元年三月十三日,突然有一个姓童的女子从河南来到南京,自称是弘光的"元妃"。自己说"年三十六岁,十七岁入宫",并云崇祯十四年生育一子,名字叫做"玉哥"。整个过程言之凿凿。但弘光却绝对不承认这个"元妃",并将她下狱审问。后来清兵进入南京,弘光逃跑,这个"元妃"不知下落。 南明时期,不止弘光朝廷出了这个轰动朝野的"元妃"案,唐王和鲁王两个小朝廷成立之初,也都曾经册封原来的王妃为"元妃"。这在《南渡录》、《甲乙事案》、《弘光朝实录》等文献中均有明确记载。唐鲁二王为什么也把妻子册封为"元妃"?道理一个样,就是小朝廷建立之初,都只是"监国"身份,所以只能给妻子"元妃"的名誉。 在封建社会,哪个朝代都有太子,也必然有元妃,并不罕见;但太子"监国"临朝,册封元妃,却只有南明时期连续发生三次,并且出了轰动朝野的"元妃"案。《红楼梦》作者特意在书中写这个"元妃",其用意大概也是为了交代故事的南明背景。否则,故意让"元"字与"妃"字搭配在一起,不合情理地称为"元妃",是很难解释清楚的。 2、 关于"甄贾宝玉" 《红楼梦》中,在主人公贾宝玉之外,作者又特意安排了一个"甄宝玉",甄贾两个宝玉一个在北,一个在南,并且年龄、长相、性情、爱好都一模一样。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写"真假"两个"宝玉"究竟有什么用意?按照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传统思路是无法解释的,我们的红学家们事实上也没有解释,都葫芦提含糊了事。 世界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任何小说的作者,也不会无缘无故去杜撰两个一模一样的书中人物。《红楼梦》之所以这么写,自有他的道理,我们解释不通,只能说明我们没有读懂《红楼梦》,没有解开"其中味"。 《红楼梦》之所以写真假两个宝玉,并非凭空杜撰,信手拈来,而是以南明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原型创作的。据史料记载,南明时期,在清政权控制的北京和南明政权控制的南京,确实发生过两起"真假太子案"。 甲申(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崇祯皇帝吊死,他的三个儿子太子和永王、定王皆下落不明。南明政权派往北京的特使左懋第,曾发回一道密书,书中云,在北京发现一个崇祯皇帝的"太子",当时清廷曾派人验证太子真伪,崇祯的长公主认为是真,并与太子抱头痛苦,崇祯的西宫袁妃却指认太子是假冒,大臣和太监们也都说真假不一,最终也没有搞清真假,就被糊里糊涂地砍了头。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在南京又发生一件"真假太子案"。三月,有一自称太子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绍兴,南明政权听到消息后接来南京。为了辨别这个太子的真伪,南明朝廷曾派"百官"三次"会审"太子,并严讯带领太子南来的穆虎、高成等人,五毒备至,通过刑讯逼供要他们承认太子是假冒的。在酷刑逼迫下,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说这个太子是一个名叫"王之明"的人所假冒,太子当场反问,你们何必说我是"王之明",为什么不说我是"明之王"? 这一句反问说到了问题的要害,假如太子是真的,南明政权的皇帝就将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皇位的合法性成了问题。所以不论太子真假,都必须通过逼供锻炼成假。就像当时领头会审的大学士王铎说的那样:"千假万假,总是一假。"百官会审后,朝中大臣们异口同声说太子是假,而军队将领和居民百姓又异口同声说太子是真。由太子的真假之争,引发了左良玉兵发南京"救太子",江北四镇又调兵南京救朝廷;南明政权忙于打内战,清兵南下,几乎没遇到什么象样的抵抗,南京就失守了。 非常有意思的是,弘光皇帝逃出南京后,南京的老百姓居然把这个太子从监狱放出来,把皇帝的龙袍披在他身上,簇拥到皇宫,居然当了三天皇帝!这个皇帝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回监狱,宣布敕封狱神的"圣旨"!联想到《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的"狱神庙"情节,难道不发人深省么? 清军统帅多铎进入南京后,弘光皇帝也被清军捉住,青衣小帽押回南京。当太子与弘光皇帝在多铎面前见面时,多铎居然让这个太子坐在自己身边,让弘光皇帝坐在太子下手,对南明皇帝和投降的百官说,太子的确是真的!你们南明政权不承认合法的太子,弘光登基本身就是不合法的。随后,多铎将弘光皇帝、太后和太子以及百官,押往北京,后来下落不明,很可能是一起遇害了。 前面在"以金代玉"中说过,"宝玉"实际影射的是皇帝的玉玺,《红楼梦》书中描写南京和北京真假两个宝玉,可以清楚地看出,就是影射南明时期发生在北京和南京两个"真假太子案"!《红楼梦》作者之所以要这么写,目的不外仍然是要交代作品的历史背景。我们的红学家们,不去考证这段信史,却热中于到乾隆朝的曹雪芹身上去"猜笨谜",学问做到这个份上,可悲也夫! 3、 关于"贾雨村" 《红楼梦》中与甄仕隐这个人物相对的,是贾雨村。贾雨村这个人,原来是一介穷儒,寄住在葫芦庙中。后来得甄仕隐资助,进京应考,居然中举,被外放为"本府知府"。这个人虽然"才干优长",但有"贪酷之弊",做官"不上一年",被上司奏本参他:"生性狡猾,擅篡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皇帝见本"龙颜大怒,即批革职"。后来走"护官符"中"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的门路,居然起复,"轻轻谋了""金陵应天府缺",后来越干越得心应手,直到官升"大司马"之职。 这个贾雨村究竟有没有生活原型,他的原型是谁?也是红学界长时期没有解决的问题之一。之所以没有解决,主要原因还是把考据的目光局限在在曹雪芹生活的乾隆朝转圈子,因此必然不得要领;倘若我们把《红楼梦》作品放回到南明背景中,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前面我们分析过,《红楼梦》"护官符"中所说的"四大家族",是以南明时期"马、史、王、钱"为原型的,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影射的是南明小朝廷的权臣马士英。南明时期依靠马士英而青云直上的大奸臣,就是那个臭名昭著的阮大钺! 阮大钺确实是原籍金陵的一介穷儒,为人品行不端,中举后一方面投靠阉党魏忠贤,一方面又钻营东林党人,崇祯登基,阉党失势后,被东林党人参奏为"生性狡猾,擅篡礼仪","沽清正之名,结虎狼之属",所谓"虎狼之属",指的就是阉党。于是,崇祯皇帝把他归入阉党成员,虽然保住了脑袋,但被御批革职,遣送原籍金陵。 南明小朝廷成立后,阮大钺不甘寂寞,走了马士英的门路,居然轻轻谋得一个"金陵江防"长官的肥缺,也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金陵应天府"吧。后来,又当上了兵部侍郎,晋升兵部尚书,也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大司马"之职。他与马士英沆瀣一气,把持朝政,卖官鬻爵,残酷迫害朝中东林党人,又纵容引诱弘光皇帝荒淫腐败,导致南明政权朝政腐败,迅速溃败灭亡。 《红楼梦》作者用简洁洗练的笔墨,描写了贾雨村"结虎狼之属",谋"金陵应天府缺",晋升"大司马"的人生三部曲,清晰地展示了其原型阮大钺恶毒肮脏的一生,所以,断定南明时期的阮大钺是《红楼梦》中贾雨村的原型,是可信的。反过来,也间接证实了《红楼梦》作品的南明背景。 4、 关于"一僧一道" 《红楼梦》中虚无缥缈地描写了"一僧一道",每个关键人物、关键故事,几乎都用"一僧一道"引出,在作品中虽然不是关键角色,但却是个不可或缺的串场人物。这 "一僧一道",一个是"癞头和尚",一个是"跛脚道士",经常结伴而行,时常判人命运,有时还救急"解冤孽"。实在说,小说中出现这样的人物,一般不需要有生活原型,作者完全可以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杜撰出来。但在研究南明史的过程中,还真的发现了"一僧一道"原型的线索,这就是著名的"大悲和尚案"。 北京的崇祯朝廷覆灭后,当时在南京朝廷中,大臣们为拥立福王还是拥立潞王争执严重,东林党人多数主张拥立潞王,而马士英等军阀多数主张拥立福王。最后,在军队的护拥下,福王终于坐上了金殿。 正在这个微妙的时刻,甲申年十二月,在金陵城内,出现了一个十分招摇的"大悲和尚",自称姓朱,是皇族,曾被崇祯皇帝封为"齐王",三十五岁就成了"活佛",是天下第一"圣僧"。并且宣称与潞王认为一家,潞王曾为他"披红",委托他来南京"探听消息",联络重臣,保潞王登基。这个"大悲和尚",经常住在"挑水张道人"家中,与"挑水道人"一起活动,"一僧一道"招摇过市,十分令人瞩目。 这个"大悲和尚",精神似乎有点不正常,但旧社会民间也经常出现此类人物,本不足为奇。但他的时候赶得好,正值马士英、阮大钺辈罗织罪名,向东林党人发难之时,"大悲和尚"的出现,正中下怀,于是,马阮等人以此为契机,捏造了"十八罗汉,五十三参"的反对福王、拥戴潞王的阴谋集团,妄图把史可法、黄道周、陈子龙等朝中正直之士一网打尽!后来由于福王不敢骤兴大狱,此阴谋才不了了之。 "大悲和尚"和"挑水道人"本非什么重要人物,但卷入了南明政争之中,在南明时期成了轰动全国的著名人物。《红楼梦》隐写南明背景,以这个"一僧一道"的形象穿针引线,是十分巧妙、也十分妥帖的。 5、 关于"盐课林老爷" "盐课林老爷"是谁?在《红楼梦》中,他是第一女主角林黛玉的父亲,第一男主角贾宝玉的姑夫林如海。所谓"盐课",就是皇帝钦派的"巡盐御史"的简称。在封建社会,盐税是朝廷的主要收入来源,皇帝自然对管理盐务的官员格外重视。明清两代,朝廷设两淮、两浙、长芦等盐课,皆是肥缺,其中尤其是两淮盐课,更是肥得流油的美差,是官员们趋之若骛的角色。 据红学家们考证,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曾轮流担任两淮盐课十几年时间,期间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过着极端穷奢极欲的生活。所以,红学专家们推断,这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间接证据之一。 此说表面上看似有理,但细细思考起来,却又大谬不然!为什么呢?两淮盐课确是美差,曹寅、李煦当的也是美差,可是《红楼梦》中,"盐课林老爷"当的似乎并非美差,简直就是个苦差、穷差、滥差! 朋友们如若不信,可细细品味书中的描写:堂堂盐课老爷,只有一个妻子贾敏,并无三妻四妾,这在封建士大夫阶层是极不正常的;妻子病死后,连续弦的能力也没有,父女二人苦苦度命;家里不要说没有田产美宅,恐怕制钱也没有几文,连几个象样的丫鬟都养活不起,心爱的独生女儿林黛玉去依附外祖母家生活,只可怜兮兮地带一个不懂事的小丫鬟雪雁,随身也没有为女儿带一点零用银子,在贾府中受尽势力小人的白眼,与宝钗的阔绰形成鲜明的反差。父亲死后,黛玉回去奔丧,回来时没见到带回一点遗产,只买了一点不值钱的土特产送礼。生病吃一点燕窝,还得靠宝钗施舍。与宝玉盘算结婚时的嫁妆,林家是一点也没有,完全靠贾家的钱财。 天底下果真有这样的穷盐课么?整个大明王朝没有,整个大清王朝也没有!红学家们找不到生活原型,便毫无来由地说是《红楼梦》作者笔下疏忽。如果《红楼梦》作者的文笔疏忽到了这分天地,还称得上伟大的文学家么?真不知这些红学家是在赞美《红楼梦》还是在丑诋《红楼梦》! 这样的穷盐课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的红学家考证错了地方!明清两代确实没有穷光蛋盐课,但明末清初的南明小朝廷期间,两淮盐课却真的是个既穷的叮当响又苦不堪言的糟糕差事!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南明小朝廷卖官鬻爵,名器厮滥,两淮盐课本是个美差,但朝廷一放就是好几个,谁也不是专差,谁也没有真正的权利,结果一个美差变成了一堆滥差! 二是当时两淮地盘上为军阀"江北四镇"盘踞,这些军阀不仅每年向朝廷逼索大量军费,还视驻地为禁脔,自己设关收税,朝廷派去的官员根本无法执行公务,当然也收不到盐税。 三是当时两淮地区是军事上的割据区,南明军队、李自成残余军队、清朝军队,"你方唱罢我登场","江北四镇"之间又经常打内战,地方几乎没有一天宁静!什么朝廷的钱粮盐税,根本无法征收。 这样一个"两淮巡盐御史",你说是不是一个苦不堪言的差事!林黛玉的父亲,当的就是这样一个盐课!林如海之所以甘愿忍受父女骨肉分离之痛,把心爱的女儿送往外祖母家去"寄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女儿躲避战乱,反正自己也没有妻室、没有家产、没有奴仆,一个人在战乱的扬州苦熬吧!封建社会的官员,是绝对不可以擅自逃离职守的,林如海除此还有什么办法? 《红楼梦》作者之所以要描写这样一个"盐课林老爷",其目的不外是要交代作品的南明背景。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红楼梦》书中描写林如海的死期有矛盾,有的红学家考证,书中原来交代林如海死的日子,就是清军攻克扬州、开始"扬州十日"大屠杀的日子,这难道仅仅是偶合么? 6、 关于"甄英莲" 《红楼梦》中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子"甄英莲",其命运确实是"真应怜"!小时候就被拐子拐卖,连家乡父母都不记得;长成后又被薛大傻子霸占为妾,受尽这个"呆霸王"的折磨;年轻轻就被薛蟠与妻子夏金桂折磨成"干血痨",凄惨地病死。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这一点,这个"甄英莲"似乎与《红楼梦》故事主线并没有多大关系,书中假如没有这个人物,并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那么,惜墨如金的《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在书中创作这样一个人物呢? 要明白这一点,必须首先搞清《红楼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原型,方可了然不惑。我们说,《红楼梦》是以南明小朝廷时期为背景的,那么,"甄英莲"这个人物的原型,就应该是南明时期一个比较有影响的重要人物,把她写入书中,可以更清晰地展示出《红楼梦》故事的时代背景。 南明时期果真有"甄英怜"这样一个重要女性么?有,确实有!她的生活原型,就是"秦淮八艳"之首,大名鼎鼎的柳如是!柳如是最早的名字叫什么?就叫"杨影怜"!"影怜"和"英莲"的关系,还用笔者饶舌么? 这个"杨影怜",确实是从小被拐子拐卖的,其家乡父母全都不记得了。开始拐子把她卖给一个姓周的退休老官僚为妾,后来不容于大妇,被逐出家庭,被迫沦落风尘,成为雏妓。长成后,由于容貌娇媚,又锻炼得多才多艺,诗书画在当时可称三绝,结果名满天下,大红大紫。 杨影怜年轻时,曾与当时著名文人、复社骨干、几社领袖、著名民族义士陈子龙闹过几年自由恋爱,并曾在嘉兴"小红楼"中同居一段时间。后来由于陈家的干涉,二人不得不痛苦分手了。分手后,杨影怜终生都在思念陈子龙这个昔日的恋人,尤其是陈子龙为国捐躯后,杨影怜几乎终生流不尽思念的泪水。《红楼梦》中"绛珠还泪"、"木石前盟"的故事,就是以陈杨恋情为原型创作的。 二十六岁时,已经不再年轻的杨影怜,几经选择,最终嫁给了捞名士、东林党领袖钱谦益,并改名柳如是,号河东君。柳如是别号很多,如蘼芜、美人、潇湘等,《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也应是根据钱柳姻缘为原型创作的。《红楼梦》中的宝钗姓薛,薛柳二姓都是河东郡望,所以"河东君"也是"蘅芜君"! "河东君"柳如是,确实是个值得歌颂的女中豪杰,其原因不仅在于她的才艺出类拔萃,更在于她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南明小朝廷覆灭之际,他的丈夫钱谦益身为当朝礼部尚书,柳如是沉痛地劝丈夫自杀殉国,钱不肯,柳如是又亲自为丈夫做出样子,奋身投水,由于解救及时,方没有死成。柳如是爱国献身的故事,三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赞美! 《红楼梦》用"甄英恋"这个形象来引出故事,不仅巧妙地交代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也清晰地勾勒出来"绛珠还泪"、"金玉良缘"的故事框架,作者的创作技巧,不可谓不高明! 7、 关于"秦可卿" 《红楼梦》中最说不清的人物是秦可卿,这个在"享强寿"之年就上吊自杀的当家少奶奶,引起多少红学大家的奇思妙想。其实,秦可卿这个人物,也是以柳如是为原型写成的,目的是为了交代柳如是最终上吊自杀的悲惨下场! 前面我们说过,"甄英莲"的生活原型就是柳如是,"绛珠还泪"和"金玉良缘"都是按柳如是的爱情婚姻生活写成的。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红楼梦》书中特意交代,这个香菱(甄英莲)的"眉眼儿",长得就像"东府小大奶奶"似的;而在"太虚幻境"中的"可卿",又名"兼美"。什么叫"兼美"?就是兼钗黛之美,"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看!《红楼梦》作者把甄英莲、秦可卿、林黛玉、薛宝钗四人,就是这样巧妙地串在一起了! 柳如是确实是上吊自杀身亡的。柳如是嫁入钱家后,虽然是偏房,但一直按嫡妻对待,家中财产一直由她当家管事。康熙三年,钱谦益病死后,家族中恶势力联合起来,夺占家产,长子钱孙爱懦弱无能,几乎破家。就在这关键时刻,柳如是挺身而出,写下遗书,毅然吊死在灵堂上。家族恶势力因此受到官府惩处钱氏家庭子女因此得到保全。 柳如是自杀时,年仅四十六岁,正所谓《红楼梦》中交代的"享强寿"之年!柳氏的死亡,激起了钱氏门生故交、社会正直人士的极大愤慨,他们联合起来,不仅为柳如是向官府讨回公道,还确实风光地为柳如是搞了一次震惊四方的"大出殡"!柳如是的坟墓,至今仍在常熟钱氏祖坟中,与钱谦益墓相伴,接受着后人的吊唁追思! 8、 关于史湘云 《红楼梦》中史湘云这个人物很有意思,她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从小父母双亡,出身孤苦;二是性格"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三是诗思敏捷,诗中有"喃喃负手扣东篱"等出世思想;四是婚姻不幸,丈夫早亡,"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当我们知道了《红楼梦》中宝钗、黛玉的原型是柳如是时,湘云的生活原型就不难考证了。她就是以柳如是最要好的"手帕姐妹"黄皆令为原型创作的。 黄皆令幼年生活坎坷,父母早逝,不幸被卖入青楼,逐渐成长为一名走红的名妓,与柳如是一生交往甚厚。黄皆令的诗画才能在南明时期的名气很大,其诗中有浓郁的出世思想,柳如是曾经编辑过她的诗,评价为"皆令诗近僧"。黄皆令的性格确实是"英豪阔大"一类,早年并为像柳如是等"手帕姐妹"一样,急于出嫁从良,似乎缺少"儿女私情"。后来嫁给一个姓杨的穷秀才,连续生育了三个孩子,但丈夫又不幸早死,一个人拖着三个可怜的孩子,以卖画为生,生活十分窘迫。 钱柳结成"金玉良缘"后,硬"手帕姐妹"邀请,黄皆令曾经到钱柳居住的"绛云轩"居住一个时期,与钱谦益、柳如是夫妇诗酒唱和,传下了一段佳话。后来钱柳死后,黄皆令便不知所终了。《红楼梦》描写的"金陵十二钗",最初的原型本来就是南明时期的名妓,《红楼梦》最初确实是一部写妓女的书,这在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明确记载,无须怀疑。 9、 关于妙玉 《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个十分奇怪的人物,她是个出家人,但却不僧不道;她自幼出家,却不容于家乡豪族,被迫流亡在外;她没有什么收入来源,但却似乎很有点家底,拿出的贵重茶具,连堂堂荣府也找不出几件来;她性格孤僻,只与林黛玉、刑岫烟还合得来;她的诗才不在钗黛之下,但很少参与大观园活动,只在凹晶馆为黛湘联诗做了一次收尾。 妙玉的生活原型,应该是寄居在杭州西湖的名妓林天素。柳如是在同陈子龙分手后,一段时间曾寄住在杭州西溪的"黄衫豪客"汪然明家里,既承受着感情上的巨大痛苦,又接受着身体上的痛苦折磨,曾经连续长时间吐血。其间柳如是与汪然明之间信件往来频繁,柳如是手书的信函,深得魏晋风骨,受到汪然明的赏识。汪然明将柳如是的三十一篇书信汇集起来,整理成《柳如是尺牍》出版;出版前,就是请林天素为该书做的序。 林天素本是福建名妓,性格孤僻梗直,诗才著名当时。因家乡豪绅迫害,不容当地,愤而出家,先是流浪到苏州玄墓居住,后来又辗转到杭州西溪,依附汪然明,寄住在西溪的"随喜庵"。林天素由妓女而出家,确实是不僧不道的形象,而性格更加孤僻,不喜与当红"手帕姐妹"往来,也封笔不再作诗写文章,但却不过汪然明的情面,很不情愿地为《柳如是尺牍》写了序言。 今天,林天素的这篇序言,与柳如是的尺牍一起流传下来,从中不难看出林天素的孤僻性格,也不难看出她的行文特色风格。 10、 关于冯小青 《红楼梦》中并没有直接出现冯小青的形象,但在描写黛玉孤苦无依的生活场景时,却直接引用了冯小青的诗:"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最著名的诗是:"冷雨敲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从《红楼梦》中描写的林黛玉形象看,明显是受了冯小青故事的影响。 冯小青的故事,是发生在杭州西溪的真实故事。她原来是扬州的"瘦马",被杭州纨绔公子冯云将买来做妾。冯云将的父亲冯梦桢是明朝后期著名权臣,冯氏家族在杭州是著名"望族"。冯云将的妻子是个冷血"妒妇",冯小卿进门后,被她隔离在西湖孤山居住,不仅与丈夫不得见面,除了一个老婆子,其他人也绝对无法见面。在这种孤寂的生活中,冯小青整天以读《西厢记》、《牡丹亭》打发日子,整日以泪洗面,不久就在抑郁中孤凄地死去了。临死前,把自己梳洗得整洁干净,焚烧了多年的诗稿,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冯云将与柳如是、汪然明是同时代人,柳如是在汪然明家寄住时,与冯云将也有较为密切的诗画往来。《红楼梦》作者在搜集柳如是事迹,创作《红楼梦》时,必然同时接触冯小青的事迹,并用于《红楼梦》人物的刻画,这是小说创作的必然。更何况,《红楼梦》作者本身就是杭州西溪人,对冯小青的故事,本来就应该熟悉。这是后话,下文再提。 (未完待续)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