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摘抄


  《清代学术概论》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20,页数: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代学术概论》精选点评:
  ●"以复古为解放"论清代学术史,寓"名实之辨"为始终。所谓"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站在历史的终点,真能以"超然客观之精神"来辨析名实吗?多一星致敬朱维铮的导读和校注。
  ●大家小书,加上朱维铮先生严谨准确的导读,相得益彰,很有启发!
  ●很有特色的学术史,居然一直写到梁任公自己。
  ●启超先生,我的榜样!大爱 ,去年没有读懂,今年可以了,读书是享受
  ●叙述学术源流十分清晰,所谓由此可知"前清一代中国思想界之蜕变",简而言之,即始于疑经,终至非圣。清学为宋学之反动,而其方法、趋势实导源自宋学,盖延宋学发展路径必至清学。而今日读之,尤感于康有为"只能言小康,不能言大同,言则陷天下于洪水猛兽"一语,晚清今文经学大兴,而湖南尤盛,后来灭文之事,根源于此。朱维铮《导读》述梁启超生平及时势,有知人论世之效,节目提要也甚好,校注比《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加详,驳正多处,可称梁氏之诤友。
  ●时隔三年重读,唯有叹服,今天教科书关于晚清思想的裁剪亦不出此书。历久弥新,条理明澈,言简意赅,所列书目皆学问指南。梁氏以清代学术比之文艺复兴;前期考证,后期今文,正合生住异灭之说。考证学以科学治学法扫清宋明以来之臆测与务虚;今文学托古改制,虽患偏激,足挣脱千年学术束缚。后半部用情深,梁氏自我批评之诚恳极为可敬。文笔特妙,诚如其言:别有一种魔力,想学。
  ●清代考证学
  ●梁任公缘为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作序而写,细分清代思想流变,"以复古为解放"的潮流贯穿前清思想界,自顾炎武之"舍经学无理学"启蒙了复宋,经历代嬗变至惠栋、戴震两派迭起,而复汉唐、复西汉、复先秦,而释传注之本源,重经学之道,而及金石学、校勘学、辑佚学诸多学科。关于清与文艺复兴的类比实属牵强。
  ●此小书极经典也,曾好好读之!
  ●朱维铮的导读,蒋百里的序,都很好,比一味高捧的序好多了。梁任公文采确实有吸引力,书的内容还是比较粗疏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一):八十年,生机仍无限
  久仰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大名,之前也浏览过朱维铮的导读,不过直到近期才读完,很好读,几乎是一气读完,读毕感叹几点: 一、名为概论,名副其实,勾勒清代学术的轮廓极精洽,虽为粗线条,却很丰满传神; 二、对研究方法的归纳很实用,如顾炎武的贵创、博证、致用,戴震的去人蔽、去己蔽,清代学者文章的不欲、不古、不枝等等; 三、书末对康、梁、谭的总结有趣,包括对梁启超本人的反思,与康有为师生的绝决,与谭嗣同同学的赞悯,极深刻且富勇气; 四、作者的乐观精神很感人,虽然叙述中常常指摘学术的不少病症,然而文末作者的态度总是很乐观,以为后来者总能克服前人的弊病而前进; 五、对未来中国社会的预言很精准大胆,科技进步、宗教改革、生计社会、文艺创新、学术整治等五预言,虽然时间已越八十余年,今日看来,仍然感觉生机勃勃。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二):蓬莱阁丛书与人民文库本比较
  人民文库丛书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8-12
  页数: 195,近16开
  定价: 20.00元
  蓬莱阁丛书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1998-01
  页数: 112,32开
  定价: 11.00元
  两种版本字号差不多,上古本有导读,有注释;人民本无导读,无注释,后面多附录《中国古代学术流变研究》,占本书一半篇幅。
  人民文库本目录:
  序……………………蒋方震
  自序
  第二自序
  清代学术概论
  附录:中国古代学术流变研究
  《庄子•天下篇》释义
  荀子评诸子语汇释
  《韩非子•显学篇》释义
  《尸子•广泽篇》《吕氏春秋•不二篇》合释
  《淮南子要略》书后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书后
  《史记》中所述诸子及诸子书最录考释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
  汉志《诸子略》各书存佚真伪表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三):好得不用再说了
  梁启超的东西,就不用再说了吧,梁这样的奇才,就是查遍整个世界史,怕也不多见。
  这本书,我六年前看的,现在手头没有,仅说一个印象。
  印象中这是作者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压缩版,作者的三百年学术史和钱穆的三百年学术史,被称为双峰并立,后两本我都没有来得及看。梁的概论似乎是急就章,虽然他在前言中故作谦虚的说,自己没有参考资料,很多东西都记不清了,全凭记忆,一定错误很多云云,但这些话实际是在吹嘘自己记性如何好,能全凭记忆写学术史,并且一扯三百年,书中有很多长篇的引用,我不知道这些是不是梁也全记住了。
  不想多说了,作者的文采太好了,见识也高,半文半白,读起来象读小说,几个小时就解决了。并且可以反复来读。
  我曾说过,梁才如江,康气若海。梁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在气势上,在对事物的思考上,在对信念的坚持上,或者对信念的思考上,梁就只能是康的徒弟了,梁就立马显出了小来。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四):读《清代学术概论》小记
  1、以清学之启蒙、全盛、蜕分、衰落四期比之佛说生、住、异、灭四相流转,有趣。似乎不惟学术之发展如此。
  2、论学派之循环:"大抵甲派至全盛时必有流弊,有流弊斯有反动,而乙派与之代兴。乙派之由盛而弊,而反动亦然。然每经一度之反动再兴,则其派之内容,必革新焉而有以异乎其前。"且不说是否与"否定之否定"等说暗合,历史发展似乎确有此循环。近日观明代复古派与性灵派之争端,晚明流于空谈心性与清初经世致用之呼声,及至晚清复谈经世致用之学,而受西学之影响,已与清初大异,言论与名号,大抵托于前人,吾辈看来似复古,似循环,又不尽然。
  3、于有清一代学术,推崇顾炎武,曰——贵创、博证、致用。极尊戴震——曰"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言戴震之学乃真"清学",惠栋一派只"汉学"。清学之成绩,全在考证,弄清一学之真相。而此学之昌盛,又特推清学者的"科学的研究法"。梁启超于书中经常将清学比之欧洲文艺复兴,又特强调清儒们的"科学精神",似有牵强之处。我估计文艺复兴只"怀疑"精神、冲出权威桎梏与此相似,但二者所治领域大异,梁启超之意,不啻清儒考证之讲求实证、不迷信古人、立证据而立论之的"研究方法论"是值得大加肯定的,但比附文艺复兴之意,不敢苟同。
  4、此《蓬莱阁丛书》版本前朱维铮导读与正文中小注均可注意。梁启超之学者生涯与政治生涯之交汇、其思想的反复、驳杂与此书寓政论于史论的立意,可从中发明。个人感觉梁氏为文好下断语,书中征引文献处也已反映出其不意专业著述,有失严谨之处。概时势使然,要立一新说,必有武断之意,方可廓清敌论。
  5、朱氏导论已揭章太炎《訄书•清儒》以及刘师培《清儒得失论》乃梁氏此书先导。将来要读读看。
  6、看本书的契机是鲁XQ老师要讲"学问须于不疑处有疑——重读《清代学术概论》",一日浏览完此书,又对鲁老师讲座有些感受,顺记此:1,"谎言"、"追忆""有选择"的记忆构成历史材料,须问证据究竟为何,应否成为证据。此论颇有解构一切"实证"科学的味道,因此我与很多同学一样,也感到困惑,既然历史的真实如此不可信,还有什么出路呢。但鲁老师似乎也没有正面回答,他的态度是"我们不可知的太多",这不失为一种诚恳、谦卑的态度。2,以前的正史并不避讳其为汉族中心史、帝王将相史,反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之论,在今日的历史研究中依然难见,"揭竿而起的并非都是"人民群众",你怎么知道"人民群众"到底是怎样想的?"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五):读后琐记
  本书概述明末至清末近三百年的学术进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史,而是一部以 "时代思潮"为主线,刻意挖掘时代思潮的变化。与梁启超《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近三百年学术史》这些学术史著作有所区别。
  《概论》寓论于史,将梁启超对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的主观认知整合为一本书。从清学产生的原因、清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代表流派中的代表人物、各流派思想产生的来源、内容、成就、缺失,梁启超将清学划分为启蒙期(顾炎武、胡渭、阎若璩qu;反对明学有三个方向)、全盛期(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蜕分期(康有为、梁启超)、衰落期。涵盖出清代学术发展的过程,论大于史,学术性较强。并不时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相对比,眼光开阔。使人能够马上抓住清代学术的脉络。
  但个人认为,清学与文艺复兴完全不同,虽然都是所谓"复古",文艺复兴是一个开始,而清学是一个结束。
  清学复古为自保
  文艺复兴复古为创新
  —---------
  个人感想
  梁启超,历史书上的照片眼睛大凸嘴大脑门,也是因为扎辫子的原因,印象中一直是戊戌变法中的那个脑袋一热就要奋起改革的青年人、没胆量跟着戊戌六君子一起慷慨就义、林徽因的公公。未曾想到他的学术水平也如此之高。
  才疏学浅,对于清代学术的全部认知大部分来自于中学历史,只知道顾炎武、黄宗羲、魏源、背过谭嗣同、龚自珍的诗,但是梁启超说他写的不好==,此前对于清代的学术了解甚少,只知道《四库全书》《康熙字典》通过这本史论结合的书,总之对这方面的内容知道的非常少。这本书加深了对这一时期学术成果的体会。
  文白相结合的书,虽然不长,但读起来不容易,再加上对于书中的学术了解太少,都造成了读书的难度,共鸣较少。
  朴学的中的正统派学风特色中提到的孤例不证、多比较、进行窄而深的研究、文贵朴实简挈,对于日常写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书中对于梁自己的评价也十分中肯"启超之在思想界,其破坏力确不小,而建设则未有闻"。
  提供了做学问的方法,戴震"不以人自闭,比以及鄙人..."提醒我们以后的研究只能够应该注意的方面。有质疑精神、处处洞明皆学问。提供了一些研究方法。
  下面是随手记录的笔记
  【第七章 顾炎武与清学的黎明运动】
  ……其论著书之难,曰:"必古人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第十四章 戴震和他的科学精神】
  震十岁就傅,受《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其塾师曰:"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先儒朱子所注云尔。"又问:"朱子何时人?"曰:"南宋。"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曰:"东周。"又问:"周去宋几何时?"曰:"几二千年。"又问:"然则朱子何以知其然?"师无以应。(据王昶《述庵文钞·戴东原墓志铭》)此一段故事,非惟可以说明戴氏学术之出发点,实可以代表清学派时代精神之全部。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从众人所不注意处觅得间隙,既得间,则层层逼拶(zan,三声),直到尽头处;苟终无足以起其信者,虽圣哲父师之言不信也。此种研究精神,实近世科学所赖以成立。
  【15章 戴门后学】王,科学研究法,注意、虚己、立说、搜证、断案、推论。
  【第十九章 校勘学和辑佚学】
  我辈今读之,诚觉甚平易,然在当日,固发人所未发,且言人所不敢言也。
  【21章 清学全盛的时代环境】 吾常言,欲一国文化进展,必也社会对于学者有相当之敬礼;学者恃其学足以自养,无忧饥寒,然后能有余裕以从事于更深的研究,而学乃日新焉。
  【32章 晚清西洋思想之运动】 盖如久处灾区之民,草根木皮,冻雀腐鼠罔不甘之,朵颐大嚼,其能消化与否不问,能无召病与否更不问,而亦实在无卫生良品足以为代。
  殊不知凡学问之为物,实应离"致用"之意味而独立生存,真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结语】 学者的人格者,为学问而学问,断不以学问供学问以外之手段
  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
  凡属学问,其性质皆为有益无害,万不可求思想统一。
网站目录投稿:沛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