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留学生如何自我保护


  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导致自然灾害频发,掌握自救方法很关键。
  2020年是不太平的一年,新冠病毒蔓延全球,影响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留学生们的计划也被疫情打乱,辛苦准备的考试因疫情而被延后或取消,归国机票一票难求,留学生们面对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除疫情外,各种突发的自然灾害也为留学生活埋下安全隐患。2019年秋天,澳洲遭遇森林大火,一烧就是几个月,各州进入紧急状态,首都堪培拉被浓烟笼罩,漫天都是红色,仿佛进入电影般的世界末日。2020年2月,澳洲又遇大雨,多地发生洪灾,让许多原本准备申澳的留学生转而申请其他国家。2021年阿拉斯加半岛地震、日本泥石流、加州森林大火、美国高温、欧洲多国洪水等自然灾害,加上不断扩散的疫情,使留学安全成为关注的焦点。
  世界多国2021年受自然灾害侵扰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火山喷发等。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2021年美国的异常高温属于自然灾害中的气象灾害,7月美国的30个州同时突破最高气温纪录,甚至有一些城市的温度直逼50℃,研究人员发现热气高压停滞不前,形成了一种叫作阻塞热高气压的现象,这种高气压就像给美国盖上了一个高压锅盖子,它会把周围的冷空气排开,内部的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会被这个盖子所阻挡,内部压强就会变大,气体温度将变得更高。
  不仅美国,加拿大也深受高温困扰,气温直逼50℃,高温还引起了野火蔓延,仅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2021年就已发生450起火灾。由于加拿大纬度较高,正常情况下夏天是很凉爽的,不少加拿大民众避暑意识较薄弱,突如其来的高温让很多民众中暑,甚至产生伤亡。
  欧洲西部各国则在7月遭遇了暴雨灾害。英国伦敦遭到暴雨侵袭,市区多处出现严重积水,多个地铁站被淹,多条道路因洪水关闭,一些交通主干道被迫中断。比利时多地也遭遇罕见降雨,引发严重洪涝灾害,洪水淹没街道,汽车被冲走。德国因暴雨也暴发了严重的洪水,房屋被冲垮,洪水还导致水位上涨,当地电话和网络线路中断,有群众失踪伤亡。
  此次欧洲暴雨的原因是一个强大的低涡盘踞欧洲,大量水汽从北大西洋和地中海北上,给这个盘踞的低涡输入能量,从而导致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地大范围降雨,在降雨的影响下,欧洲莱茵河等多条河流暴发洪灾,德国、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受灾严重。
  大自然的警示
  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并非全是偶然,集中的暴雨、高温、异常天气都是事关全人类的灾难,环境的破坏、过度砍伐树木、破坏森林湿地、食品浪费等行为都使得全球温室效应越发严重,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引发更多的生态问题。
  异常天气频发,我们谁也无法预料环境会变成什么样,未来还会突发哪些自然灾害。此前英国学者斯蒂芬·霍金就曾说过,如果全球变暖的过程继续,那么在地球上的生活条件将会变得无法忍受。这位理论物理学家相信,如果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那么地球就会重复太阳系另外一颗星球——金星的命运,气温会达到460℃。全球控制温室效应迫在眉睫。
  8月4日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中也提到现代社会对化石燃料的持续依赖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正在以过去2000年来前所未有的速度使全球变暖,其带来的影响已经很明显:创纪录的干旱、野火和洪水摧毁着世界各地。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下去,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
  根据《巴黎协定》,国际社会同意将本世纪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2.0℃以内,并努力将气温上升限制在1.5℃以内。从未来20年的平均水平来看,科学家们预计,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气温上升将达到或超过1.5℃。对于城市来说,气候变化的某些方面可能会被放大,包括高温、强降水事件引发的洪水,以及沿海城市的海平面上升。
  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至少200万年来的最高点;北极海冰面积是至少过去1000年来最低值;全球升温的速度是至少过去2000年以来最快的;海平面上升幅度是至少过去3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对此,NRDC总裁Mitch Bernard表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体动员,"各国政府必须采取迅速、果断措施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有害污染,加速向清洁和安全能源转型。"
  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自然生态破坏导致环境变差,气候出现各种异常,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是不可逆的,所有氣候变化预测中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人类将如何行动。如果现在全世界采取积极行动,气候变化的许多最可怕的影响仍然可以避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对此世界各国都在采取不同的政策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08年联合国环境署正式推出"全球绿色新政"(A Global Green New Deal),旨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复苏的同时,解决对高碳排放的依赖,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2020年欧盟公布了新的产业政策,将在2030年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降低60%,并重点加大对钢铁、水泥能源密集型工业领域实行现代化升级改造,同时通过可持续产品政策,提高纺织品、塑料、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回收率和重复使用率。欧盟还公布了旨在提高存量建筑能源效率的建筑翻新计划,计划在未来10年内对3500万栋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减少人类贫困,在可持续性理念下,发展绿色经济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唯一路径。
  为了减轻全球变暖对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影响,欧盟及八个国家(奥地利、德国、法国、意大利、列支敦士登、摩纳哥、斯洛文尼亚和瑞士)共同签订《阿尔卑斯公约》。瑞典提出2030年目标交通运输业不再使用化石燃料的目标。到2045年,瑞典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将为零,此后将实现负排放。
  美国加州作为全球碳市场乃至气候变化领域的引领者,针对碳排放量制订计划,将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延长至2030年。居民可以继续通过加州的太阳能计划节约电费,将老旧车辆换成零排放汽车,并搬到交通枢纽附近的房屋居住。在水、能源和燃油效率等领域的公司将继续扩大规模,创造就业机会。本地交通部门则将进一步扩大服务,投放新型火车和电动公交车。
  我国积极加入全球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队伍中,2007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落实控制溫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核电建设,为改善全球气候作出新的贡献。2016年我国加入全世界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的《巴黎协定》,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科学防范自然灾害
  海外学子的安全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祖国亲人的心。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因此,留学生要格外注意不同种类自然灾害的防范方法。
  台风:沿海地区在夏秋两季应随时关注天气预报,有台风预警消息尽量不要外出,关紧门窗,将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加固,不要在危险的房屋中停留,不在高大建筑物、广告牌下逗留,并要小心高空坠物,停车时应远离楼房,树木、广告牌等,处于低洼地区的话也要及时撤离,行车时路过桥梁等特殊地形时要握紧方向盘避免横风。
  雷暴:如遇雷暴天气,在室内尽量拔掉家用电器电源插头且避免拨打手机或有线电话,在户外避免在小型无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车库、车棚、铁栅栏附近停留,一定要避开孤立的高楼、电线杆、大树和广告牌等危险物体,尽快躲到装有避雷针的建筑物等安全地点。
  洪水:遭到洪水袭击,要向高处移动,如被洪水包围可利用木板、船只等做水上转移,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高地暂时避险等待救援,千万不要私自渡河,以免被洪水冲走。城市里有积水时,不要在有积水的道路行走,应尽量贴近建筑物,千万不要靠近有旋涡的地方,防止不小心跌入水井、地坑等危险区域,住在低洼地区的居民应提前准备沙袋、挡水板、小型抽水泵等物件。
  泥石流:避免在泥石流多发季节前往多发山区,如果听到远处山谷传来闷雷般的轰鸣声,或看到沟谷溪水断流或突然上涨,很可能是泥石流的征兆,马上向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边山坡撤离,不要沿着泥石流沟谷下游方向走。
  沙尘暴:及时关闭门窗,必要时可用胶条对门窗进行密封,尽量避免室外活动,如果必须室外活动,首先要注意做好健康防护,外出时要戴口罩,用纱巾蒙住头,以免沙尘侵害眼睛和呼吸道而造成损伤,其次由于沙尘天气经常伴随着大风天气,所以要注意大风天气可能带来的高空坠物的一些影响;还要关注低能见度天气对交通出行的不利影响。妥善安置易受沙尘暴损坏的室外物品。在沙尘天气出行后,要及时洗脸洗手杀菌,和清洗有沙尘的衣物。房间内的灰尘也要及时擦拭干净,避免进入呼吸道引发疾病。
  地震: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能慌乱,首先要找重心较低且结实的地方进行躲避,用坐垫等东西护住头部,将家中的煤气关闭,千万不要慌张往外跑,这样容易被碎玻璃、砖瓦和广告牌等东西砸伤,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由于地震晃动会产生门窗错位,打不开门,请将门打开确保有逃生出口。如在室外一定要护好头部,尽量找寻建筑物进行躲避比较安全。发布地震预警后,及时准备好水、食物、手电筒、毛巾等应急物品,按照政府指挥至指定地点避险。如在地震中被建筑物压埋,只要神志清醒没有重大创伤,都应抱有获救的信心,积极实施自救,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灰尘呛住呼吸道,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持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倒塌,扩大活动空间保证足够的空气,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听到有人活动时,敲打向外界传递消息求救。
  高温: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夏季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尽量避免午后户外行动,避免强光灼伤眼睛和皮肤。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清淡的饮食,多喝温水、绿豆汤,多吃新鲜瓜果。如遇中暑,要迅速降低核心体温,争取在半小时左右将核心温度降至39℃以下,迅速脱离高温日晒的环境,降温应采取物理降温措施,不建议使用常用的治"发烧"的解热药物,严重者应立刻前往医院就诊。
网站目录投稿:尔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