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是学生一生学习的开始阶段,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学习习惯和养成阅读的自主能力对于学生一生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小学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极其注重,并为之设计相关、有效的教学方案,在最大的程度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获得最优的教学体验和教学成效。古人云"书籍是人类最好的精神养料",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案中,阅读和"悦读"是不一样的概念,小学语文教师也是积极的帮助学生"悦读",有了‘悦读学生才有可能养成自主性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培养 "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这句话在为微信朋友圈红极一时,的确,书籍带给人类精神的力量,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善良、邪恶与正义,在阅读中读懂人生的智慧,在阅读中学习最先进、最有效的科学知识,在阅读中了解宇宙的浩瀚、人类的渺小,在阅读中接触人生无常,且行且珍惜。在学生开始学习的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性阅读的能力,对于学生整个人格发展和身心发展都是有着极大的有益,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口号,为打造身心健康、发展全面的新一代学生努力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本文就将围绕如何帮助小学生培养自主性阅读能力展开分析和论述。 一、学生阅读的时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是一个相对较为轻松的教学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给予学生更多阅读的时空,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悅读"的力量,并激发学生较强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授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刷子李》,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向同学们一页页浏览、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中其他"半文半白、有三言两拍特色"的故事,如《泥人张》、《死鸟》、《认牙》等等。给予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时空,帮助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不断伸展向课外扩大阅读的界面,不断维护阅读 的热情,帮助学生感知悦读的力量,从而养成自主性阅读能力。 二、师生增加阅读互动,增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构建良好的师生阅读关系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时刻保持着注意力和积极性。师生互动同时也是对师生关系良好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其次,师生互动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正确、多面的角度看待同一种问题或是现象。师生如何在阅读中互动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阅读课的实践过程中积极、主动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这里,笔者就举一个例子进行论述。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在阅读课上共同阅读阅读教材上的《安妮日记》,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在阅读前布置一个任务,"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思考,安妮为什么在躲避敌人的追杀的过程中仍然与其他小伙伴们有这么多的摩擦,二十分钟后我们一起分享自己的见解。",二十分钟后,小学语文教师在与同学们一块分享见解后可以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养成在阅读中联系实际,反思自身,"既然同学们都已经分享了对安妮的看法,那么,老师问下,同学们在家会与兄弟姐妹或是其他小伙伴 争吵吗?争吵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现在回过头再想,这样做对吗?"增加阅读互动,并不是要时时打断学生阅读的思绪,而是根据阅读教材的篇幅设置一个中间或是结尾的互动环节,帮助学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投入到阅读的海洋中。 三、认清自身的阅读主体地位 在阅读过程中,小学生如果缺少小学语文教师的相关指引可能会造成一种对自身阅读主体地位不明晰,对阅读没有感觉,从而失去对阅读的兴趣,更不用说悦读和自主性阅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指引学生树立阅读主人翁的意识,是学生自己主动阅读,热爱阅读,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师强迫学生阅读,所以小学生才阅读。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的差别很大,效果亦然相差径庭。如何指引小学生认清自身阅读主体的地位呢?小学语文教师要做的其实很简单,从学生喜欢、热爱的一面出发,例如,指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摘抄最喜欢的段落,可以摘抄,可以背诵;指引学生主动去发觉所阅读的书籍或是文章的写的好的地方;指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所阅读的文字的中心思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靠自身经验主动探索、创新方法。 四、学生更多的质疑问难 小学生面对的阅读书籍的范围是很广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小学生难免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向小学语文教师寻求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疑惑的地方和不解的生词,小学语文教师要耐心的向学生解答,帮助学生开启一扇悦读的大门。如何鼓励学生向小学语文教师质疑问难呢?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表扬向自身提问过阅读中出现的问题的学生,或是专门设置一个比赛,鼓励学生更多的阅读,更多的学会质疑问难的能力,在比赛最后,对所有参赛的同学(全班同学)进行奖励,可以是在图书角多增添几十本读物,可以是一起去春游,等等。 参考文献 [1] 杨红艳.如何培养小学生高段自主性阅读的能力[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 张会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