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创业公司,期权或股权就是一种特殊货币,它能为团队赋能,也能撕裂公司。 你是否正在创建一家公司?或者,你是否正加入一家创业公司并被老板许以期权? 前丁香园CTO(首席技术官)冯大辉与前东家丁香园的期权纠纷,前段时间在互联网圈子里火了一把。"吃瓜"群众只顾着围观,未必能回答出以下问题: 你获授激励股权的行权价格是多少?你获授的是限制性股权,还是期权?如果公司被收购,你获授激励股权可以加速成熟吗? 问题可以一连串。作为一种特殊货币,股权经营的是信用。其信用取决于股东对它未来价值的预期与信任。一家企业的股权出现信用危机,它的负面影响会波及整个企业。但是如果,创业公司的股权普遍出现信用危机,人才会放弃期权转而要求高薪酬,创业公司将很难吸纳到优秀人才,这影响的则是我们整个创业创新的基础生态。 换句话说,无论是企业,还是获授股权的股东,都需要科普常识,进而双方形成共识,甚至形成一些行业惯例,才不至于最后撕破脸,让大家难看。 一、在正常的市场行情下,你的薪水能达多少? 公司通常会把工资和股票做成"薪酬包"发给员工。比如假设你的年薪是30万元,那么公司可能会给你以下三个选择: 1. 30万元年薪(100%年薪)+价值3万元股票(10%涨幅); 2. 24万元年薪(80%年薪)+价值18万元股票(3倍工资差额); 3. 15万元年薪(50%年薪)+价值45万元股票(3倍工资差额)。 根据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差额工资的倍数会有差异。通常而言,初创公司估值不高,甚至没有明确估值,差额工资补偿的股票数量通常会小很多。成长期与成熟期的公司估值较高,差额工资补偿的股票数量会高些。 从相对合理的角度出发,"薪酬包"总体价值应该高于你正常的年薪。一是因为持股有风险,需要对你承担的风险额外定价;二是因为有溢价才有市场竞争力。有些创业公司有现金支付压力,可能只会给你第2个与第3个选择。 对于承担了创业风险,一起打江山的创始合伙人,期权发放数量主要考虑各自对公司未来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而不是直接对标薪酬。 二、你获授股权的价值是多少? 为了明确你获授股权的价值,你需要知道公司股票的总市值(公司估值或净资产)、公司发行的总股票数量、你获授股票的数量。比如,假设公司估值是3 000万元,公司发行总股票数为3 000万股,那么每股市价即为1元。如果你获授30万股,那么股票市价即为30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公司是VIE架构下的离岸公司,公司从一开始就会有明确的股票数量;如果公司是中国境内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只能发放"股权",无法发行"股票"。公司发行的"股票",是为了方便计算的模拟股票,而公司对模拟股票的发放数量有完全的自主权。因此,股票数量没有参考价值,得看股权比例。 而相对于股权比例,你更应该关注股权对应的价值。比如,你是愿意要社区小卖部的100%股权(可能不值10万元),还是要阿里巴巴万分之一的股权(约1.63亿元)? 三、你获授股权是工资薪酬的一部分,还是额外奖励? 与你正常的市场行情年薪(比如30万元)相比,如果公司授予你的股票没有溢价(如20万元现金+价值10万元股票),那么股票是你正常薪资的一部分,一般不应该有过多权利限制。 如果公司授予你的股票是额外奖励,如24万元年薪+价值18万元股票,额外奖励的股票有权利限制有其合理性,比如分四年成熟,离职时终止未成熟期权等。 四、你拿的是如假包换的"干股"吗? 很多公司喜爱给早期员工发"干股",尤其是给CTO。 某公司创始人邀请马小创以CTO身份加盟公司,承诺给15%"干股",随即创始人给马小创转让了15%股权,转让价格为0元。 马小创拿的是"干股"吗?实际情况是,公司注册资本是1亿元,公司创始人是认缴出资。创始人转让15%股权给马小创的同时,把15%股权对应的1 500万元出资义务也一并转让给了他。CTO马小创拿了份贵得吓人的干股。 股东持股比例的表现形式,是股东在公司注册资本的出资比例。股东在公司的任何持股,都对应有注册资本的出资,要么你自己出资,要么别人代为出资,法律意义上不存在不出钱只分利的所谓"干股"。 五、你获授的是期权、限制性股权,还是股权? 期权类似于月饼券,是"可期待的权利",依次会经历"授予、成熟、行权与变现"四个阶段。因此,在授予时你还不是公司股东,既没有投票权也没有分红权,当下也不需要掏钱,公司更不需要为你办理工商登记。在行完权后,期权才升级为股票。 限制性股权类似于可回收的月饼,是"有权利限制的股权",依次会经历"授予、成熟与变现"三个阶段。在授予时,持股人就是公司股东,但中途出现离职或重大过错时,公司可以按约定条件回购。限制性股权的发放主体通常为公司的核心创始股东,VC通常也会要求创始股东持有限制性股权。 股权类似于月饼,权能最完整。"出大钱、占小股"的投资机构通常持有股权,创始股东与员工持有的期权与限制性股权在"打怪升级"后也将变身为股权。 六、你拿的是哪家公司的股权? 你是在母公司?子公司?还是孙公司持股?结果差距很大;是在境内架构下持公司股权还是离岸VIE架构下持公司股权?差别也是很大的。 如果公司是离岸VIE架构,你要么以核心创始团队身份在内资运营公司与离岸控股公司都持股;要么以员工身份在离岸控股公司拿期权。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外汇监管实践,如果你拿的是期权,在公司上市前,公司给你办理股权登记是有现实难度的。因此你离职时,公司要么保留你未来行权的权利,要么谈个价格拿钱走人。而如果发生股权纠纷,纠纷解决地通常约定是在境外,最常见的是香港,员工要想期权维权,成本将会很高。 七、你获授股权是直接持有、间接持有(持股平台),还是代持? 如果你是创始合伙人,通常是直接持股,磨合期也可以代持。 如果你是高管或员工身份,早期通常是代持。持股员工增多,比如超过10人后,公司通常会设立持股平台。 除极少数情况外,绝大部分的代持都是既合法又有效的,只是你需要有些权利保护条款;对于期权,你行权前还不是公司股东,公司不需要给你工商登记,也就不存在代持问题。 八、你获授股权的行权计划是怎样的? 经营团队的主要贡献在人力出资,股权通常会在4年内逐年分期成熟。常见的成熟安排是: 1.每年成熟25%; 2.满2年成熟50%,第3年成熟25%,第4年成熟25%; 3.第1年成熟10%,第2年20%,第3年30%,第4年40%; 4.第1年成熟25%,剩余股权在3年内每月成熟1/48。 这些都是相对常见的股权行权安排,如果公司给你的是其他另类苛刻条款,你要慎重签署。另外,如果公司发生并购事件时,你的期权如果可以"加速行权",对你而言将更为有利。 九、对于非过错离职,公司可以回购你已经行权的期权吗? 如果你中途离职,你的期权可能会存在三种状态: 1.未成熟的期权; 2.已经成熟但放弃行权的期权; 3.已经行权的期权。 你获得公司期权的主要对价,一是行权价格,二是人力投入。因此,对于未成熟期权,由于你既没有资格掏真金白银行权,也没有人力投入,因此通常期权就自动终止了。 对于已经成熟但你放弃行权的期权,虽然有人力投入,但你不愿掏钱行权,通常也是约定为自动终止。 对于你已经行权的期权,由于你人力投入与货币投入都已经到位,期权就是你的了。至于公司是否有权利回购你已经行权的期权,法律上并不禁止这么做,你可以与公司自愿约定解决。 十、回购价格合理吗? 如果你与公司自愿同意回购已经行权的期权,你可供参考的回购价格有:你的行权价格加上合理投资回报;你已行权期权对应的公司净资产;公司最近融资估值的折扣价。 从相对公平的角度看,重资产公司通常选择对应公司净资产,轻资产公司或高科技企业则会选择参考最近的融资估值。 十一、对于过错离职,哪些行为会被认定为"过错"? 如果你是过错离职,后果将很严重,通常公司是1元回购所有期权,让你一夜回到解放前。既然后果这么严重,那哪些行为会被认定为"过错",对你而言就特别重要。 一般来说,同业竞争、泄露公司商业机密、挖公司墙角都可能会被约定为你的"过错"行为。除这些外,你应该慎重对待其他另类苛刻的"过错"行为。 十二、竞业禁止义务合理吗? 奇虎360曾以1元的价格回购了前员工傅盛持有的公司市价2 000多万元的期权,理由之一就是"同业竞争"。同业竞争主要适用于高管与核心技术人员,同时法律允许的最长时限是在职期间以及离职后2年。如果公司没有支付你竞业补偿金,你没义务遵守竞业义务。 另外,你要特别需要关注"竞业范围"。比如教育行业、互联网教育、在线计算机教育,它们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些差别,可能会决定你离职后是否会离开该行业。 最后,说一千道一万,你与公司有书面协议吗?事后,再大的理论与再缜密的逻辑,都抵不过一纸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