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普通话在中小学校园强势推广,一些学校甚至明令禁止师生在学校讲方言,使得很多人产生这样一种认识,方言没有用了,也使得中小学生越来越不会讲方言,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方言正在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这不是什么好事,各种方言都包含着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作为一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也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单单是文字和语音的问题,都包含了各个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无论是几亿人能讲的语言,还是只有几千人听得懂的语言,都在传承着人类的文明。一种语言的消失,就意味着一种历史的终结、一种传统的消亡、一种文化的灭绝,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消失,当然也是一种文明万劫不复的悲剧。如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不断遭受损害,文化的丰富性逐渐萎缩单调,人类就将生活在褪色的文明中,这恐怕不仅是失去语言的那些民族的悲哀,也是整个人类的悲哀。 比如说,我们汉语中的古典诗词韵律优美,用英语就很难恰如其分地传达其中韵味,汉语绕口令又是多么有趣啊,换一种语言就根本表现不出来。还有谐音、双关等修辞,外语如何表达出令人无限遐想的意境?每种语言都有各自文化特色,无法被别的什么语言代替。因为语言多样性的存在,人类的文明才斑斓绚丽如春花一般而生机勃勃,这是人类的骄傲,是人类的幸福,也是人类美好的享受。 每种语言的文化价值都值得尊重与传承,自然也包括方言,汉语的方言别有情趣。记得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就曾经与人合作说过一段关于方言的相声,听众无不会心莞尔。更值得说道的是我国的戏曲,上百种不止吧?占据国剧地位的京剧固然很优秀,不同地区还有各种地方戏,当地人喜欢,到了外地也很受欢迎,很多地方戏的唱段在当今这个传媒发达的时代几乎是家喻户晓,甚至很多人耳熟能详,堪称经典。每种地方戏都是以方言为基础的,没有方言,这些地方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方言如果被消灭,这些珍贵的地方戏文化遗产就无从继承,就真的成了"遗产"。 方言也是乡音。"乡音难改",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眷恋着乡音,多少背井离乡的游子在异乡听到熟悉的乡音总是无比激动。乡音,或者方言,已经融进了人们感情,如何割舍?我国很多地方电视台都不说方言,方言所能表现的地方文化就这样在所谓的主流媒体上有意识地被排斥被边缘化甚至在被消灭,普通话是被推广了,但是我们的语言也越来越单调,其表现力也愈发苍白而丧失活力。 尊重一种语言而不忽视它的存在,也就等于尊重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历史,也是对我们自身文化属性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化以及文明的尊重。 所以,有些地方提出让方言走进校园,推进方言教育工作,也就是为方言保留一定的空间,可以看作一种文化保护,值得各地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