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盘点性能强大却又短命的十大武器


  历史上有这样一批超级兵器,它们理念先进、性能强大,令同时代同类装备难以望其项背,但最终却因为各种原因昙花一现,令人唏嘘不已。这里,本文特选取了十大超级短命大杀器,以供网友赏鉴。
  一、"俾斯麦"号战列舰
  希特勒称它为"德国海军的骄傲",就连敌人丘吉尔也不得不赞叹"这真是一艘了不起的船只",这就是纳粹德国最强战列舰——"俾斯麦"号。它以普鲁士铁血宰相命名,凝聚德国最先进的工业和科技智慧结晶,其武备之强令同时代战舰望尘莫及,只用6分钟就消灭了被称为英国海上国力象征的胡德号战列舰,震惊了整个世界。然而,初战3天后,"俾斯麦"号就永远沉入了大海,其末日之战与初战一样惊心动魄,至今仍为无数军迷津津乐道。
  "俾斯麦"号于1936年开工,1939年下水,并于第二年8月24日服役。它是希特勒极度自大的表现,是一架屠杀机器。身长830英尺(约合252米),几乎和泰坦尼克号相当;标准排水量为41700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在海军史上也仅次于"大和"级和"衣阿华"级。尽管个头很大,但在15万马力引擎推动下,航速可达30节。主炮装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能够摧毁15英里以外的船只。装甲防护方面,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侧面装甲厚13英寸(约合33厘米),鱼雷防御系统可以抵御300千克德国黑索金烈性炸药,防护能力十分惊人。
  此外,舰上还装有德国最新式的雷达、无线电侧向仪等电子设备,加上精巧周密的水密舱设计,被德国海军称为"不沉的海上钢铁堡垒"。1939年,"俾斯麦"号举行下水仪式时,希特勒亲自到场发表声嘶力竭的演说,并亲手执行了砸碎香槟酒的传统仪式,对其寄予无限厚望。
  6分钟消灭皇家海军骄傲—"胡德"号
  英国皇家海军"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全家福"。1941年5月24日,"胡德"号被"俾斯麦"号击沉,船上1400余人,仅有3人生还。1941年5月19日,"俾斯麦"号在"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的伴随下,驶出格丁尼亚港,第一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坏英国海运航线。5月24日,"俾斯麦"号驶出丹麦海峡,即与两艘英国战舰"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相遇。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是为德国海军所熟知和痛恨的一艘战舰。据德国军官回忆,"我们从事军事演习时,指挥官总用这艘船吓唬我们,每次任务之前都会说‘我们要和胡德号交战’。"5月24日的这次相遇后,"胡德"号和"俾斯麦"号全速驶向对方。"胡德"号首先开火,"俾斯麦"号回敬了一连串炮火,其中一枚炮弹贯穿"胡德"号薄薄的装甲甲板,引爆了船尾的弹药库。仅仅不到10分钟后,"胡德"号就沉没了,船上1400余人,只有3人生还。
  重重围歼之下永沉大洋
  "胡德"号被击沉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举国震惊,就像美国人对于珍珠港遭袭时的感受,英国人无法相信,集皇家海军辉煌历史于一身的"胡德"号,竟然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被击沉了。"‘俾斯麦’号既然能在6分钟内打沉‘胡德’号,还有什么做不到的?"首相丘吉尔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集结各处的海上力量,将矛头一起指向"俾斯麦"号,以将其摧毁。
  5月26日,"俾斯麦"号在海上遭遇风暴。英国人的进攻也开始了。从"皇家方舟"号航母上起飞的15架"箭鱼"鱼雷轰炸机穿越风暴向"俾斯麦"号发起猛攻,一颗鱼雷命中舰尾螺旋桨,使"俾斯麦"号丧失了方向控制,只能原地打转,英国舰队随即围拢过来。27日,皇家海军"罗德尼"号和"乔治五世"号战舰向俾斯麦号开火,一时炮弹齐发,不久,另外3艘英国战舰也加入了战斗。一发发炮弹从"俾斯麦"号的上层船体和船员中穿过。
  英军的轰炸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共向"俾斯麦"号投掷了近三千发炮弹,但令人惊奇的是,"俾斯麦"号在如此打击之下居然始终在海面漂浮。最终,英军只能通过巡洋舰发射鱼雷才将其彻底送入深渊。
  杀伤力指数:★★★★★
  短命指数: ★★★★★
  二、"大凤"号航母
  初次出击就被击沉的"不沉航母"
  一艘强调生存性、高防护的大型重装甲航母,第一次出战就因为一次本不致命的鱼雷攻击而导致油气泄漏,最终引发大爆炸而葬身大海,这就是日本海军在二战中建造的最先进的大型航母"大凤"号。
  天下第一舰?
  "大凤"号航母是作为日本二战主力翔鹤级航母的后续舰型设计的,于1941年7月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开工,此时距离太平洋战争爆发仅5个月。原计划在1944年6月竣工,但是中途岛海战后前线战况日趋恶化,特别是航母的损失很大,为了及早服役,补充战损,"大凤"号通过简化工程加快进度,于1943年4月7日下水,并在1944年2月初进行最后舾装,3月加入日本海军。
  无论是来自民间的造船工人,还是日本海军官员,都对"大凤"号充满信心。当时甚至有人在机库后壁上用墨手书"天下第一舰"。其技术数据如下:标准排水量29300吨,公试排水量32400吨,满载排水量37268吨,全长260.6米,宽27.7米,吃水9.67米,航速33.3节,续航力10000海里/18节,舰员1751名,装备100毫米高射炮12门、25毫米机关炮51门,载机数量61架。装甲系统采用局部重点防护,在机库、舰桥和动力舱等关键部位铺设了层层厚重的装甲。
  可以说,这艘精航母一改日本航母的传统设计风格,采取多种创新设计,集技术精华于一身,强化装甲防御能力。因此,日本海军狂妄地称其为"不沉之航母"。
  一枚鱼雷击沉一艘航母
  1944年6月,"大凤"号服役3个月左右,美军在塞班岛登陆,日本派遣以"大凤"号为首的9艘航空母舰等50艘舰艇组成第1机动舰队,驶往菲律宾。6月19日上午,在收到美军舰队位置的报告后,"大凤"号上前后起飞了16架零战、17架彗星和9架天山,与翔鹤、瑞鹤上起飞的舰载机会和,组成日军最大的一个攻击群向东方杀去。
  与此同时,美军"大青花鱼"号潜艇(ALBACORE, SS-218)以大凤号为目标,发射了6枚鱼雷。其中,前五枚鱼雷都未射中,只有第六枚鱼雷击中了"大凤"号前部升降机附近右舷舰体。本来,这枚鱼雷并未对"大凤"号造成重大伤害,军舰航行如常,仅航速减少1节,只是前部升降机受到冲击停在中途,导致舰载机无法起飞,于是舰员们急忙用各种材料填补升降机口,以恢复起降能力。
  然而,前部油舱被震裂,挥发的油气溢出并在机库内聚集,舰上人员发现后采取了强制通风措施,不断有人因吸入有毒蒸汽而晕倒。当时最有效的办法是拆除前部升降机口的堵塞物,使前后升降机口之间实现自然通风,但是为了不妨碍舰载机的出击,没有采取这一措施。下午14时32分,油气遇明火爆燃,引发全舰大爆炸,厚重的飞行甲板也隆起变形,火焰冲天,声闻数十里。16时舰长菊池大佐下令弃舰,16时28分,"大凤"带着1650名官兵一起沉入大海。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建造的最现代化的航母,就这样永远沉没了。
  杀伤力指数:★★★★
  短命指数:★★★★
  三、"信浓"号航母服役10天即告殒命的日本海军最大航母
  标准排水量62000吨,服役时间10天,这两个数字足以说明"信浓"号航空母舰的特别之处和凄惨境遇。
  日本史上最大航空母舰
  "信浓"号原本是二战日本海军"大和"级战列舰的第三号舰,在中途岛海战后的航母增势计划中被列为航母改造舰。"信浓"号继承了"大凤"号重装甲航母的设计风格,进一步强化防御措施,从理论上讲是一座最坚固的海上堡垒。但是,在紧张的战时改造中,为了缩短工期,工程尽量从简,建造质量堪忧,存在诸多隐患,在竣工时省略了部分气密试验匆忙入役。
  1944年11月19日,"信浓"号竣工,服役时的性能数据为:标准排水量62000吨,公试排水量68060吨,满载排水量71890吨,全长266米,宽36.3米,吃水10.31米,航速27节,续航力10000海里/18节,舰员编制2515人。直到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服役前,它一直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航空母舰。
  处女航20小时后沉没
  1944年11月,美军B-29轰炸机飞临东京上空,日军判断美军很有可能将横须贺海军工厂列为空袭目标。当时"信浓"号武器不全,又无飞机,形同一具大而无当的铁躯壳,让其留在东京湾内只能是B-29的靶子,因此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副武海军大将电令"信浓"号舰长阿部俊雄海军大佐"向濑户内海西部回航",意在让"信浓"号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内海,同时前往吴港完成最后的工程。
  11月28日下午13时30分,"信浓"号搭载大部分舰员和少量工人离开母港横须贺,开始处女航。担任护航的是"矶风"、"滨风"和"雪风",其中"雪风"号是日本海军中出名的头号祥瑞舰,屡经苦战却极少受伤,而与其作战的友舰往往惨遭厄运,被视为"扫把星"。而日本人不信邪,让其为"信浓"号护航,似乎预示了这艘军舰的命运。
  20时许,正在自由游弋、意图营救落水B-29飞行员的美军潜艇"射水鱼"号发现了"信浓"号航母,并开始追击。29日凌晨3时许,射水鱼抓住良机,在1280米的距离上顺次发射了6枚MK14-3A鱼雷,航速46节,定深3米,一分钟不到,第一枚鱼雷就击中了"信浓"号右舷舰尾,随后又有三枚中的。
  军舰已经发生右倾,而自信满满的阿部俊雄认为几条鱼雷奈何不了皮糙肉厚的"信浓",在纠正倾斜后下令继续以18节的速度前进。然而,军舰很快再度右倾,并且越来越大。到早上6时许,舰员们惊讶地发现"信浓"号动力全失,右倾达20度,在海浪的推动下随波逐流。"滨风"和"矶风"试图将"信浓"号拖向海岸,但到上午9时35分,右倾已达35度,阿部俊雄认为回天乏力,下令弃舰,包括阿部舰长在内的1435人与舰同沉。
  裕仁天皇一声叹息
  "信浓"号,这艘耗费6年时光、倾注无数心血、被当作挽救日本国运最后一根稻草的巨舰,到头来没有发射一枚炮弹,没有起降一架飞机,就化为布满海藻的残骸长眠深海,连天皇裕仁听闻此事后都发出一声感叹。
  日本海军事后专门成立调查委员会。经过调查,委员会认为由于仓促完工,"信浓"号未能实现彻底的气密试验,船体密封性差。此外,舰员大多是新兵,严重缺乏训练,技术生疏,意志消沉,在危机发生时惊慌失措,无法切实实施损管救护,最后导致军舰沉没。另外,据战后美军的调查显示,"信浓"号舷侧装甲带和防鱼雷凸出部的结合处存在设计缺陷,而"射水鱼"号的鱼雷定位较浅,恰好撕裂了这一薄弱地带,对舰体造成较大破坏。无论如何,对于侵略者来说,连运气都没有站在他们这一边。
  杀伤力指数:★★★
  短命指数:★★★★★
  四、V-1、V-2导弹
  难以挽救纳粹命运的疯狂"复仇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纳粹德国对英国伦敦发起猛烈的轰炸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伦敦上空出现了一种像飞机一样飞行、却长得不像飞机的怪物。这一个个"怪物"落地后,发出巨大的火光和声响,伦敦随之遍地废墟。这种从未见过的"怪物",就是现代导弹的鼻祖——V-1和V-2导弹。
  V-1和V-2是纳粹德国一大批"复仇武器"的先驱。这些武器都以字母V打头,但大多数没有走出纸面设计的阶段。V-1和V-2虽然投入了实战,但最终也无法挽救纳粹败亡的命运。
  希特勒的"复仇武器"
  V-1导弹是一种由脉冲式喷气发动机驱动的无人驾驶高速飞弹,是公认的现代巡航导弹的鼻祖。V-1导弹由位于佩内明德基地的纳粹德国空军研究机构研发,由于它是纳粹德国V系列"复仇武器"中第一个问世的,故被命名为V-1。其设计目的是用于攻击英国首都伦敦。
  1944年6月13日,即盟军诺曼底登陆一周后,V-1飞弹从部署在法国、荷兰海岸的代号为SKI的发射场起飞攻击伦敦。在第一轮发射高峰中,共发射9521枚。而到了1944年10月,伴随盟军进攻的脚步,德国一线发射场陆续被占领,于是V-1导弹又开始转移阵地,袭击比利时安特卫普等地的盟军目标,第二轮发射高峰共计发射了2448枚飞弹。直到1945年3月29日最后一处V-1发射阵地被攻占,V-1飞弹共造成了22892人伤亡,其中大多数是平民。
  V-2导弹是由德国著名科学家冯·布劳恩设计的一种无人驾驶、带导航的弹道导弹,也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实战的弹道导弹。最初,这种火箭被命名为A-4,随后改为V-2,成为希特勒"复仇计划"的重要一环。
  1944年9月,希特勒下达了使用A-4/V-2导弹对伦敦进行攻击的命令;持续到1945年3月,发射数量超过3000枚,仅伦敦市区就遭到超过500枚V-2火箭的袭击。港口城市安德卫普也成为V-2袭击的重灾区,从1944年秋天到1945年3月,遭受106枚V-1和107枚V-2的袭击,共有1万名市民伤亡,被《时代》杂志称为"猝死之城"。
  飞弹攻势的终结
  随着盟军的快速推进,V-1和V-2飞弹的攻势也渐渐结束。战争结束后。纳粹德国导弹的相关技术分别被美苏等过瓜分,成为日后各国独立研制各自导弹的基础或者参照物。有军事评论家认为,如果V-1和V-2导弹更早地被希特勒应用到战场上,那么二战的历史很可能会被改写。然而,历史不容假设,V-1和V-2导弹最终也没能挽救纳粹德国败亡的命运,但是它们作为一种重要的武器形态却被沿承了下来。
  杀伤力指数:★★★★
  短命指数:★★
  五、"虎王"坦克
  火力超强、机动性超差的二战坦克之王
  "虎王"坦克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末期研制的重型坦克,从1944年1月至1945年3月共生产了480辆,美英苏盟军部队多次遭遇"虎王"坦克,因为无法有效击毁这种德国坦克,各国强烈要求军工企业研制新型武器,美国特意为此研制了M26重型坦克。"虎王"被认为是二战期间火力和防护最强的坦克。
  二战火力和防护最强的坦克
  "虎王"重型坦克采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时,它也体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特征。首先是它采用了两种新型炮塔,一种是亨舍尔公司(克虏伯公司制造)的炮塔,一种是波尔舍公司(韦格曼公司制造)的。"虎王"坦克装备一门KwK 43/L71型88mm加农炮,这种火炮是二战期间德军装备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长6.3m,它能在2000m的距离上直接击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所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
  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曾打算让所有的"虎王"坦克换装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径的KwK L/68火炮,不过最终没有实现。"虎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防弹外形较好。正面装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较大提高,成为盟军的一种很难对付的坦克,仅有一些火炮在较近的射击距离上可以对它构成威胁。
  机动性差成为致命弱点
  不过"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国重型坦克一样,弱点在于它的机动性能。由于它的全重很重,单位功率较低,且行动装置也经常出问题,所以这成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环节。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参战,接着又在7月在波兰作战,第503坦克营的两个连队的"虎王"坦克也参加了诺曼底战役,由于技术原因,这两个连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到1944年8月结束之前,这两个连队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毁了。
  这两辆"虎王"由于没有了燃料,被丢弃在路边。此后,"虎王"坦克参加了东西两线很多战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战役。尽管机动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经验的坦克手里,"虎王"是一种威力很强大的坦克,它火力强大,防护超群。不过由于"虎王"坦克生产数量少,参战时间短,并没有对二战的最终结果起到很大的影响。
  杀伤力指数:★★★★
  短命指数:★★
  六、"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
  未能完全发挥实力的超级坦克猎手
  二战期间的德国军方相当重视坦克歼击车(即自行反坦克炮)的研制,其装备数量仅次于战斗坦克。为了加强反坦克的火力,几乎在研制"虎王"重型坦克的同时,就着手研制"猎虎"坦克歼击车。
  "虎王"坦克的变种
  "猎虎"坦克歼击车是基于"虎王"坦克的底盘以及部件,安装了一门128mm的PaK 44 L/55型火炮(取自"鼠"式超重型坦克)以及两挺用于防空和自身保护的MG34/MG42机枪。其火炮是二战中威力最强大的反坦克炮,可以轻易地在盟军绝大多数火炮的范围以外击毁盟军的坦克。
  从外观看,"猎虎"坦克歼击车和"虎王"坦克区别很大。"猎虎"坦克歼击车个头要大(全重达到惊人的71.7吨),火炮口径也大,侧装甲板一直延伸到车体顶部构成其炮塔体的一部分,火炮的防盾也显得硕大无比。车体两侧各安放2排2列共4组8块履带板,既是备份履带板,又起到辅助防护的作用。不过它那糟糕的机动性使强大火力和坚固的装甲防护性大打折扣。
  希特勒自己的想法是把"猎虎"坦克歼击车改成火焰喷射坦克,不过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从 1944年7月至1945年4月,一共只生产了85辆"猎虎"坦克歼击车,而原计划是生产150辆。
  未能发挥实力的猎手
  "猎虎"坦克歼击车装备了两支部队,第653和第512重型坦克歼击营。第一辆配发的猎虎在1944年9月装备部队。作为二战德国坦克的头号王牌奥托·卡尔尤斯,他在1944年8月之后的座驾就是一辆"猎虎"坦克歼击车。在1945年3月纳粹装甲兵最后的锡格堡作战中,他击毁了50辆盟军各型坦克,其中11辆为M4中型坦克。这几乎占了他猎手生涯战绩的三分之一。
  1945年夏天,美军对缴获的"猎虎"坦克歼击车进行了测试,发现它能在2100米的距离上击穿美军M26"潘兴"坦克的前部装甲板,这远远超出了美军的想象。可惜这些庞然大物更多的是倒在了弹药油料匮乏和机械的障碍上,而不是对方的炮口下。在令人绝望的战争后期,大多数的猎虎是被自己乘员在弃车之后击毁的,主要是因为机械故障,甚至有时仅仅是因为缺乏燃料。
  杀伤力指数:★★★
  短命指数:★★
  七、BGM-109G"战斧"陆射型巡航导弹
  "战斧"巡航导弹可谓大名鼎鼎,数十年来一直是美国军火库的基本配备;而BGM-109G型导弹是"战斧"导弹的陆基发射型。它因政治而生,因政治而亡;曾经是被北约寄予厚望的超级威慑工具,最终却变为一堆堆昂贵的废铁。
  超级威慑武器诞生
  1977年,西方情报机构突然发现,苏联军队装备了一种SS-20型中程导弹。这种导弹可携带3枚分弹头,命中精度极高,而且采用机动发射方式,还可以再次装弹发射。北约对此深感恐惧。1980年,北约诸盟国商定立即在欧洲国家部署两种对抗性威慑武器:"潘兴"II型中程弹道导弹和BGM-109"战斧"陆射型巡航导弹。
  其中,BGM-109G型导弹是在美军"战斧"巡航导弹海射型基础上的陆射改进型,其弹体外形尺寸、制导系统、主发动机和助推器均与海射型相同,重量也相近。战斗部改用W84可变当量热核弹头。导弹被放入特质的铝筒,装上重达78000磅的特大运输发射车。美军认为,这种导弹可有效对付苏联北方舰队司令部和海军基地等后方固定目标,而它强大的机动能力可以保证更高的生存性。
  1981年,美军第868战术导弹训练中队开始执行战备任务,这是美军当时唯一一支陆基巡航导弹部队。1982年7月,美国向海外派出了第一支陆基巡航导弹部队。此后5年里,美国空军又增派了5个战术导弹联队前往英国、意大利、比利时、西德和荷兰等地。
  意想不到的结局
  工作人员使用电锯将BGM-109G的弹体切割。1987年12月8日,美苏首脑签署《苏美两国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依照此条约,美国销毁了569枚BGM-109G战斧陆射巡航导弹。
  面对北约的导弹对峙,莫斯科有了反应。1985年,美苏重开欧洲中程核力量谈判。经过一番讨价还价,1987年,戈尔巴乔夫接受了美国人最初的"双零方案"。同年,BGM-109G型导弹开始撤出欧洲。至1991年5月,大部分BGM-109G型导弹还没来得及用一次就变成了一堆堆昂贵的废铁。军方仅保留了8套系统留作纪念。
  今天,曾在格林汉姆卡门基地最先投入的BGM-109G型导弹被安放在俄亥俄州怀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它提醒人们,在冷战最高潮还曾经有这样一种最短命的陆基巡航导弹存在过。
  杀伤力指数:★★★★
  短命指数:★
  八、F-89J"蝎"式战斗机
  挂载空空核火箭的史上最牛截击机
  如果有人问,有史以来威力最为强大的截击机是什么?你千万不要在现代战机中选择,因为有一只飞舞的"蝎子"已经稳稳地占据了这个位置,这就是美国空军的F-89J"蝎"式战斗机——它的撒手锏竟然是空空核火箭!
  1947年苏联首次公开展示图-4轰炸机,这意味着苏联人随时可能把核武器投向美国本土,而此时美国还没有足以对付这些轰炸机的全天候喷气式截击机。为了应付这种尴尬局面,美军加快了相关战机的研制。1948年6月,诺斯罗普公司研制的XP-89出厂。这也是美国空军第一种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8月16日该机进行首飞。与此同时,美军战机编号体系中代表"驱逐机"的P(Pursuit)被代表"战斗机"的F(Fighter)所取代,从此XP-89也就成了XF-89。
  1949年3月,F-89被正式命名为"蝎子"。这一命名的由来是该机独特的外形:由于该机双轮结构的前起落架很短,而主起落架机轮相对较大,为了避开发动机尾流,平尾被设置在垂尾中部,因此停在地面的F-89头部前倾,尾部高高上翘,恰似一只高昂着毒针蓄势待发的毒蝎。1949年7月14日,美国空军正式订购了48架生产型F-89A,同年9月19日又追加订购27架。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核大战理论指导下,美国开始研制带核弹头的空空火箭——MB-I"妖怪"。为了获得"妖怪"的发射平台,诺斯罗普公司应军方的要求以F-89D为蓝本发展出F-89J。F-89J每侧翼下发射架可挂两枚"妖怪",翼尖吊舱取消,改为两个2730升副油箱。F-89J安装当时最新的休斯MG-12火控系统。有了这一系统,"蝎子"可以在大仰角爬升状态下发射"妖怪",攻击高空的敌轰炸机。在截击过程中,休斯火控系统能够自动追踪目标,并选择一枚"妖怪"火箭,指导飞行员打开核弹保险,自动发射火箭并控制截击机急转逃离核爆区,然后遥控核弹在预定时刻起爆。
  F-89J于1956年11月开始交付,首先装备第84战斗截击机中队。1957年7月19日,F-89J进行了"妖怪"火箭的首次试射。这天,一架F-89J在犹卡核试验靶场上空发射了一枚"妖怪",弹头由地面控制在4600米高空引爆。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从飞机上发射带有核弹头的空空火箭,由此"蝎子"也成为历史上第一种能发射核武器的截击机。
  超级武器昙花一现
  尽管F-89J是美国空军威力最强大的截击机,但它注定是短命的。1959年7月,超音速的F-101B"巫毒"和F-102A"三角标枪"逐渐将其取代。至此,"蝎子"寿终正寝,它一共生产了1052架,曾装备36个空军中队和17个国民空中警卫队中队。"蝎子"不仅难以操纵,维护费用高昂,而且故障率较高,它是冷战最初阶段截击空战思想的体现,是远程核打击威慑下的产物,因此注定是昙花一现。
  杀伤力指数:★★★★
  短命指数:★
  九、B-58"盗贼"超音速轰炸机
  在1961 年的巴黎航展上,有一架飞机是那么与众不同,它带着雷鸣般的呼啸从大洋彼岸飞来,创造了新的跨越大西洋的速度记录,它拥有一副巨大的三角机翼,以及四个巨大的发动机吊舱,最奇特的是机腹下那个硕大无朋的吊舱。在航展上,它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受到大众的追捧。而苏联对它却是那么的恨之入骨,同时尽力发展与之相抗衡的战机。这种飞机,就是世界上第一种超音速轰炸机——B-58"盗贼"。然而,这种令世人瞩目的战机,仅仅服役十数年就匆忙谢幕。究其原因,也许并不是因为落伍了,而是因为太先进、太前卫了。
  "比战斗机飞得还快"
  "盗贼"的性能是令人震惊的,它可以与它可能遇到的战斗机飞的一样快,甚至更快,达到比一般战斗机更高的飞行高度。一个康沃尔公司的工程师这样描述"盗贼":"这薄的三角翼穿过音障如同切奶酪般轻松,它穿过音障没有任何的振动或其它东西。"B-58 拥有创纪录般的爬升速度,经常被形容为"像火箭一样",尤其是飞机轻载的时候。而且 B-58 还拥有类似尺寸飞机中令人惊讶的机动性,虽然一般认为三角翼飞机在低空飞行时容易颠簸,但 B-58 同样适用于低空突破飞行。
  "寡妇制造者"
  然而,"盗贼"同样也是一架难以操纵的飞机,只有有经验的飞行员才获准驾驶它,而且导致一些飞行员对它的恐惧。这并不是因为它制造粗略,而是因为她那过于先进的设计以及容易出现不可挽回的危险情况——
  忽略规定的迎角,在起飞、着陆甚至是巡航中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复杂的燃料供应系统维护困难,特别是当燃料容量传感器与阀门损坏的时候;高速飞行时,如果一台发动机熄火,就会导致飞机急剧偏航而被撕成碎片;如果液压系统故障则要马上紧急着陆……总共 116 架的 B-58,在事故中损失了26 架,有 36 名机组乘员因此丧命。
  寿终正寝
  1960 年代后期,关于有人超音速轰炸机的争论导致了"盗贼"的改进计划被终止了。B-58 是令人惊异的战机,但是运转、维护的费用实在是太昂贵了,维持 2 个 B-58 联队的费用,可以维持 6 个 B-52 联队。
  1969年11月5日,编号59-2446的B-58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飞行,目的地是美军军机"坟场"——戴维思·蒙坦空军基地。因飞行速度而惊骇世人的B-58"盗贼",其退役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
  杀伤力指数:★★★
  短命指数:★
  十、I-400系列潜艇
  二战日本海军的I-400 级潜艇是二战时期最大的、也是直到20世纪60 年代核动力潜艇建成前最大的潜艇。I-400 所携带的燃料足以绕地球航行一圈半,可装载3架"晴岚"攻击机并使其迅速投入战斗。
  日本海军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着手研制可携带战机的大型潜艇,经过20年的实践后,日本人终于造出了令他们自豪的I-400系列潜艇。曾经是I-401潜艇艇长的南部上尉说,I-400系列潜艇的机动性与其他潜艇相比,并没有多大的特殊性,不过由于它体积巨大,又可以携带战机,因此在同时期的同类战舰中,它的灵活性相对要高,战斗力也更强。在I-400潜艇系列研制成功之后,日本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异常兴奋,因为有了这种巨型潜艇,他就可以实施轰炸美国大城市的计划了,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都在山本的计划范围之内。1942年5月,I-400系列潜艇设计图由山本亲自审批通过,于第二年1月开始投入建造。
  最开始,山本希望建造18艘这一型号的战舰,他也一直亲自监督建造进程。不过随着山本在1943年4月命丧美国人之手,这项"雄伟"的计划也随之流产。由于日本当时的实力和钢材紧缺的状况,山本的继任者把计划加以修改,决定建造9艘I-400系列潜艇。不过1943年之后,日本军队在各条战线节节败退,对I-400系列潜艇的建造工作一度无人问津,造舰计划也一改再改,由原来的9艘缩减为5艘,而实际上只投产了3艘。
  I-400和I-401在1944年底前建造完成,之后立即服役,被编入有泉担任队长的日本皇家海军第一潜艇编队。第三艘潜艇I-402则在1945年7月被改装成补给舰,准备投入军事活动。
  还没战斗就投降了
  1945年3月日本海军中将、联合舰队司令小泽治三郎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准备利用"晴岚"战机携带生物武器袭击美国西海岸城市,以报复美国对东京等地的狂轰滥炸。而携带"晴岚"的重任不可避免地落在I-400"两兄弟"身上。这次计划被陆军参谋长重光葵获悉后,他命令小泽治三郎取消该计划:"利用细菌战袭击美国的方式,将把这场战争升级到反人类的程度。"因而重光葵改变计划,由对美国发动细菌战转为控制巴拿马运河。
  为完成这一计划,重光葵把有泉派到前线,要求他"担负起复兴大日本帝国的希望",有泉则把I-400和I-401当作完成这一任务的王牌。不过当时日本已经面临燃料短缺的困局,I-400"两兄弟"甚至没有足够的燃料驶往巴拿马运河,因此日本军界要求它们先到中国东北,装满燃料后,再秘密前往目的地。但是这两艘潜艇刚刚驶出100多海里,就遇到水雷,I-400只好返港修理。
  好不容易完成修理、加满燃料驶出日本,刚走出不远,又接到大本营的命令,由于到巴拿马运河路途遥远,加之美国海军已经在日本附近部署了强大的部队,恐怕潜艇难以应付。因此应该先拔掉美国人设在日本四岛附近的"钉子",袭击乌里希环礁。潜艇上的很多人对巴拿马运河战斗任务的取消深感失望。有泉也无可奈何。他在1976年出版的回忆录中抱怨道:"就算有人在你和服袖子上点火,你也不用担心它会烧掉整片大地。"
  就在两潜艇返回的路上,意外再次发生:为I-400系列潜艇提供能源补给,并且搭载两架中岛战机的I-13潜艇不声不响地沉没。有人怀疑是美军先发制人破坏了日军的行动。而这造成的后果是,I-400无法接收清晰的电台信号,与I-401失去了联系。"两兄弟"没有按照预定计划会合一处,因此只好推迟攻击计划,时间定在8月25日。就在积极准备新的袭击的时候,8月14日他们通过美国电台得知日本很快就要投降,但是当时几乎没人相信。直到天皇第二天讲话后,"潜艇之王"上的所有人才如梦方醒。
  不久后两舰接连接到日本总部的命令要求返回国内。但两潜艇人员商议,"不能便宜美国人"。因此在美国人赶到接收两舰之前,8月26日,I-401上的日本官兵把所有的鱼雷都销毁,也破坏了舰上的所有密码、日志、秘密文件,并用利器砸坏所搭载的"晴岚"战机,之后才浮出水面,向美军投降。第二天,I-400在归国途中也做了"类似工作"。
  美国和盟国开始对战舰的型号、运载能力、舰载战机能力以及投弹能力做了细致的研究。盟国的专家不约而同地表示,在同等级别的潜艇中,盟国无能出其右者。因此美国方面甚至有些后怕:一旦日本投降太晚,I-400"两兄弟"或将行驶到美洲各大港口,届时一场灾难似乎不可避免。而苏联人得知美国获得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潜艇后,依据美苏之前签署的"共享协议",要求到潜艇上"看看"。心事重重的美国人担心苏联人获得机密军事技术,在苏联人到来前,匆匆炸沉了两艘潜艇。2005年3月,I-401的遗骸在太平洋瓦胡岛附近海域被发现。
  杀伤力指数:★
  短命指数:★★★
网站目录投稿:妙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