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一起冷库液氨泄漏事故


  福建省漳州市某公司冷库发生回气管氨泄漏事故,直接原因是降温过程及步骤严重违反国家现行标准的降温规定;间接原因为安全管理混乱,操作及管理人员均无证上岗等。
  福建省漳州市某开发区有一家水产品、食品加工冷冻公司。该公司主要工艺设备为贮氨器、中间冷却器、低压循环桶、油分离器、集油器等常规制冷设备,以及4套冷冻生产设备。其中一套冷冻设备(发生事故的IQF单体速冻机)位于车间一层,处于设备调试阶段。调试前,企业向当地某公司订购10 t液氨,于2013年5月7日,分两批次灌注液氨近8 t。
  事故发生在2013年5月7日13时左右。当时,公司员工开始进行制冷设备调试运行,冷库试运转降温,下午17时左右,在紧邻IQF单体速冻机的冷库间外墙上,架空敷设的氨回气管对接焊缝发生开裂,导致大量液氨从焊缝处经过保温层逸出,迅速气化为氨气,并向四周弥漫扩散,造成附近300多名村民被迫紧急疏散。
  现场人员发现液氨泄漏后,马上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将调节站的液氨供液和回气两条管线的阀门关闭,同时设立警戒线,紧急疏散人员,抽水喷洒稀释空气中氨气的浓度。所幸事故处置及时,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后,漳州市成立事故调查组,对该起事故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经调查,发生焊缝开裂事故的氨回气管设计及安装单位均为厦门市某公司。经核实,该公司的设计及安装资质均有效。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设备试运行调试及IQF单体速冻机试降温未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降温过程及步骤严重违规,不符合SBJ12-2011《氨制冷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的要求。根据该标准附录A对冷库降温步骤的规定:土建冷库试运转降温时,必须缓慢地逐步降温。冷间室温在4℃以上时,每天降温不超过3℃;室温在4℃~-4℃时,每天降温不超过2℃;当冷间温度降至4℃时,应暂停降温;室温降至-4℃时,每天降温不超过3℃,直至达到设计温度。调阅该公司2013年5月7日试运行降温记录,调查组发现,IQF单体速冻机在12:58至17:12之间,库房分别有5个温度记录:24.1℃、-10.0℃、-27.8℃、 -32.7℃、-42.1℃。库温从24.1℃(12:58)降至-32.7℃(16:41),只用了3 h43 min,降温过程及步骤严重违反国家现行标准的降温规定。
  二是IQF单体速冻机降温结果超出设计规定值。经查阅图纸及设计说明得知,IQF单体速冻机至调节站的设计及工作参数为:工作压力0.03 MPa,设计压力1.5 MPa,工作温度-18℃,设计温度-28℃。现场自动温度记录显示,16:26时库房温度为-27.8℃,已超过正常工作温度(-18℃),接近设计温度值(-28℃);16:41时库房温度为-32.7℃,低于设计温度值(-28℃),且库温仍在下降。
  此外,事故间接原因还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操作规程不完善,未能按章操作进行库房降温。氨属乙类火灾危险物质,并且被列入国家安监总局规定的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目录。该企业没有根据冷库氨制冷系统的运行要求,制定完整有效的操作规程,严格工艺、设备操作,导致库房降温过程及结果严重违规。
  二是安全意识不够,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专业知识缺乏。冷库氨制冷系统操作及管理人员,必须经专业教育、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后,方可从事操作管理。据查,该公司为新办企业,制冷系统的操作及管理人员均无相应上岗证书,未经任何安全培训,对危险化学品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是氨的危险性及违规操作的危害性认识不够,专业知识缺乏,导致事故发生。
  三是安全管理混乱,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据查,该公司没有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新入厂的员工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培训,就直接被安排到危险化学品操作岗位。现场操作人员未能掌握相应的操作规程,发生异常时无法正确进行处置。
  事故教训及防范措施
  冷库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加工和贮藏设施,因其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所用介质的危险性,已成为安全生产的重要监督对象,冷库的安全工作显得日趋重要。
  防止制冷系统发生漏氨事故,是冷库安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旦发生事故,由于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可引起低温灼伤、中毒窒息,将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安定因素。
  作为涉氨企业,必须牢记以下安全原则:设备的本质安全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是制冷系统安全运行的保障;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操作规程,是冷库制冷系统顺利运行的前提;应急预案的修订和演练,是减少事故损失的有效途径。
  企业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一要加强冷库氨制冷系统的操作运行管理,进一步规范试运行、试降温,以及正常运行、应急处置等的安全操作程序。二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明确各个岗位人员的职责,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和奖惩办法,确保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到位。三要建立监控网络和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开展事故预案演练,提高反事故能力和异常情况下应急处置技能。
  此外,还应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安全操作技能。严禁未取得岗位操作证和未经安全教育培训合格的人员上岗操作;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应急救援培训,使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责任心、责任感,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编辑 韩 颖
网站目录投稿: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