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6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55讲邀请徐琳主讲乾隆玉器鉴赏。徐琳,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文博专业本科毕业,南京大学历史系美术考古专业方向博士毕业。现为研究馆员,工作于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从事玉器的保管与研究工作,一直专注于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出版有《中国古代治玉工艺》、《古玉的雕工》等专著,主编《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篇——明代》(上下卷)、《山川菁英——中国与墨西哥古代玉石文明》等书,担任《中国传世玉器全集》八卷的执行主编。 乾隆帝与玉器 乾隆其人 爱新觉罗·弘历,康熙五十年(1711)生人,1735年登基,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他不想超过祖父康熙帝的在位时间,于1795年退位。之后又当了四年太上皇。这四年的太上皇时期是嘉庆前期,这时生产的一些带"嘉庆"款的玉器其实也是乾隆时期做的,也应归到乾隆玉器。乾隆时期的玉器,是在乾隆帝的思想指导下制作的,所以我们称之为乾隆玉器,也叫做"乾隆工"。清代最好的玉器就是乾隆玉器,它是清代玉器的高峰。 乾隆帝其人非常聪明。11岁那年他去了一次皇宫,和其父爱新觉罗‘胤稹(即雍正帝)对答时被康熙帝听到,康熙帝觉得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很是喜欢,就把他养在了宫里,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在这段时间里,弘历形成了他后来独有的品格:能谋善断,勤于政事,能文能诗,酷爱书法、绘画、文物、精娴音律,热衷园林建筑,但不玩物尚志,常怀"益励日新之德",保持高度的危机意识。 那时胤稹还没有继位,弘历离开雍亲王府,到皇宫居住,住在重华宫,所以他对重华宫非常有感情,继位以后重建了重华宫。乾隆帝对中国文化的崇尚是所有皇帝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像他那样对汉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有那么深刻的崇拜和深入的研习。由宫廷画师姚文瀚创作的《弘历鉴古图》,画面上的主人公就是乾隆帝,熏香、读书、鉴赏古物,其实就是在做一些文人雅士的事情。 乾隆帝一生不仅在文化上有造诣,在其他方面也都很杰出。乾隆帝自认为达到了五种幸福:长寿、富有、康宁、具有美德、老有善终。他有一方重要的宝玺"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现在故宫珍宝馆存放的《大禹治水图》玉山背面雕刻的就是这方宝玺。此外还有"古稀天子宝"等玺印。乾隆帝是唯一一个一生中经历了两次玄孙降生,五代同堂的皇帝,所以他很得意,觉得人生的五种幸福都达到了。他在位期间还进行了十次重大战役,自称"十全武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定准噶尔。总之,乾隆帝觉得自己达到了人生最高的境界。 乾隆帝一生写过大量诗文,目前统计的数据是诗歌四万多首,收在《乾隆御制诗文集》中,还有尚未出版、发表的手稿,数量巨大。乾隆帝的御制诗就像他的日记,语言浅白,每一天去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东西都会记录下来,内容涉及玉器、书画,琴、瓷器等各个方面。可惜的是,乾隆帝写的四万多首诗,能被后人琅琅上口记住的一首都没有,但这不并妨碍这些诗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可以说乾隆帝的诗文是当时收藏鉴赏最高水平的记录。 爱玉如痴的皇帝 乾隆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爱玉如痴的皇帝,对玉的爱好深入骨髓。他一生撰写有关玉器的诗文超过八百余篇,此外还撰写了《搢圭说》、《圭瑁说》等有关玉器方面的论述文章,综合了各家之长。他不仅亲自指导当时玉器的生产制作,还关心古玉的鉴定考证,把自己的品评意见写成诗文,命玉工刻在古玉上。 乾隆帝活了89岁,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乾隆帝长寿,对玉器制作的指导也贯穿其一生。乾隆玉器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数量多,整个乾隆时期只有在他即将退位的最后一年没有下令制作玉器,其他所有时间都有下令制作玉器的记录。在《乾隆档案》里能看到大量关于乾隆帝从玉料进宫就开始指导这个玉料要做成何种器物的记载。他会先让工匠画样,画样就是设计,设计稿不满意的就命画师重新设计,在做的过程中还有反复,他会不停地要求检查半成品,所以从玉料进宫直到最后的成品,乾隆帝直接参与了玉器制作的全过程。从这一点就可想而知乾隆帝多么关心玉器,后人也就能懂得"乾隆工"好是有它的道理的。 北京故宫库房统计的清代玉器是19000多件,其中大约超过一万件是乾隆时期制作的。实际数量可能还不止,因为除了玉器库房保管的玉器外,分散在故宫其他部门的玉器也不少,比如竹木牙角、家具上都嵌有玉器,加起来的数字远远不止一万件。 乾隆玉器的工艺特征 "乾隆工"的概念 乾隆时期的宫廷玉器统称为"乾隆工"。玉器界"乾隆工"的说法表达了行内对乾隆朝玉器的肯定。采用优质和田玉,工艺上的精雕细琢是"乾隆工"的基本特色。从本质上讲,乾隆工不仅代表了"内廷恭造之式"的优越,也显示了兼收并蓄的皇家气度。从小件到大件,无论是造型,还是雕琢、抛光,其细腻精湛、一丝不苟的作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无论从文献还是实物都能体会到"乾隆q-,的优质。 需要指出的是,"乾隆工"特指的是宫廷乾隆玉器,而不是民间的玉器,即使是乾隆时期民间制作的玉器也不能叫"乾隆工"。 "乾隆工"包括两个要素:料好、工好。 "乾隆工"的第一个要素是玉料好。 清代入关后到乾隆前期(乾隆前期指乾隆二十五年之前),玉料并不是很好。因为当时西北准噶尔部多次叛乱,和田地区处于战乱之中,玉路不畅通,玉料来源少,所以现在看到的康、雍、乾前期很多玉器是靠改制前朝玉器而来。乾隆二十二年,清军打败了叛乱的准噶尔,又收回了回部,乾隆二十五年平定整个西域,和田地区直属中央管辖,玉料来源的问题就解决了,玉料得以源源不断地进入宫廷。平定准噶尔部是乾隆帝"十全武功"里真正胜利的一仗,对乾隆玉器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起了决定性的保障作用。 前页所示青玉盘就是例证。这个玉盘不是清官制作的,而是当时乾隆帝平定准噶尔部以后缴获的战利品。乾隆帝为此写了一首长诗,并将其刻在这个玉盘里。当时一共收缴了两个玉盘,乾隆帝非常喜欢,命令造办处仿制了四件同样的玉盘,但是玉盘的口沿改成了葵口,放在养心殿。 从此以后,和田玉料源源不断进入中原,清廷开始对玉料进行严格控制,每年春天和秋天两季按例进贡,平均每年可收贡玉4000斤。这4000斤放在现在只是九牛一毛,但在历代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数量。乾隆帝对这4000斤的玉料费尽心机,做出了非常好的"乾隆工"的玉器。玉料到了宫廷以后,先分等级,如分一等、二等;然后画样,即设计,在料上设计花纹,画好后呈给乾隆帝看,好的东西先做,不好的就发放到地方做,比如两淮盐政和苏州织造等机构。 "乾隆工"的第二个要素是工好。 乾隆时期的宫廷玉器制作主要由造办处玉作承担。造办处,也就是清官内务府造办处,最初设在养心殿,后搬出,养心殿造办处成为一个沿用的名称。雍正时造办处各作中就有玉作。乾隆时期,造办处有两处,一在启祥宫,二在如意馆。如意馆在故宫和圆明园都有。如意馆最早是宫廷画师的供职地点,后来玉工也搬进此处,这样如意馆里不仅有工匠,还有画师。这些画师很多是当时的绘画高手,例如乾隆帝下江南时带回宫的画家金廷标。画家参与到玉器设计中会增添很多的文人气息。因此,乾隆帝的玉器是由当时全国最好的设计师来设计,然后才制作的,这也是至今无法超越乾隆玉器的设计的原因。玉工里也有能画样、能设计的人,这样的人一般成为领班,其中很有名的就是姚宗仁。在清官,造办处工匠包括两个派别,一个是"北匠",一个是"南匠"。"北匠"主要指天津、北京等当地玉工,"南匠"主要指苏州过来的工匠。乾隆帝非常赏识"苏州工"的精致,这些工匠由苏州织造选送到皇宫。南方工匠在造办处占据了主要地位。除了皇宫以外,地方治玉,如苏州织造、两淮盐政也很有名,一些质量不太好的玉料就交给他们来做,其他如杭州、江宁、淮关、长芦、九江、凤阳等地也都有为皇家治玉的机构,但是产量不大。 乾隆玉器的工艺特征 1.治玉工艺的技法多样 乾隆时期的工艺有高浮雕、浅浮雕、镂雕、减地、压地、磨、刻、钻等多种技法,灵活多变。阴线、阳线、隐起、镂空、烧色、碾磨等传统工艺并用,有所损益。各种线条使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不见刀痕棱角,雕刻线条也精细。玉器地子处理得十分平整。钻孔时常常追求孔型的规整及孔壁的光滑。 乾隆玉器在细节处理上精益求精,比如镂空,以往抛光只是针对玉器的表面,镂空的部位不加处理,但是"乾隆工"对所有的部位都要抛光,看上去给人一种"滑熟"的感觉。 2.工艺过程分工细致 乾隆玉器制作过程的分工已经细化,这一点明显受到了苏州玉雕的影响。明代中晚期苏州玉雕已经开始分工了,通常意义上的选料、画样、锯钻、做坯都有分工。乾隆帝把这一套方法搬到了宫廷,分得很细,画样、刻字、锯钻、做坯、做细各有其人,这些工种共同合作完成一件玉器。如果一个工匠能把从开料到最后的每一项工序都很熟练地做下来,就能做领班。 3.开始雕刻大型玉雕 乾隆时期雕刻了许多大型玉雕,如"大禹治水图…‘会昌九老图…‘秋山行旅图"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大禹治水图"玉山。乾隆帝非常崇拜尧舜禹,他执政六十年之后让位给嘉庆,也是学尧舜禹的禅让制。他用清官旧藏的书画作品宋代《大禹治水图》为稿本,雕刻成一幅立体的"大禹治水图"。 "大禹治水图"玉山的原材料来自新疆,重约10700斤,高2,24米,以错金的铜座支撑,是目前最大的玉雕。这件玉雕的制作前前后后花了十年的时间。玉料运到宫里以后,因为清官造办处没有能力制作如此体量的玉山,就从运河将玉料运到了当时做玉雕山子最好的地方——扬州。但设计稿在宫里完成,设计稿做完以后做成蜡样、木样运到扬州,做完以后再运回北京,刻字。此后这件玉山子一直放在乐寿堂,至今没有移动过。这件玉山子使用了大量的管钻工艺去料。管钻在当时是一种难度很大的工艺,需要先搭"脚垛",即脚手架,再把铊机放上去,一点一点来做。打钻孔也是完全靠手工。 4.琢字技术 翻阅中国古代玉器史,会发现刻有文字的玉器非常少。这是因为在玉器上刻字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乾隆玉器上刻字却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是大量刻字。因为乾隆帝有一批专门在玉器上刻字的工匠。据档案记载,乾隆四十四年太庙要做一套玉宝和玉册,因宫廷里的刻字工匠不够,从苏州临时征调了十六名刻字工匠,用一年的时间刻了4000个汉字、8000个满文字,算下来平均一天一个人就刻两个字。朱时云、朱永泰都是当时有名的刻字高手,他们的工资比普通的琢玉工匠高一倍。乾隆玉器上刻的字好,一是因为采用书法家写的原稿,二就是因为有全国最好的刻字工匠。 乾隆帝的字体有很多,包括楷书、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在款识里楷书和隶书最常见;篆书不多,但是也有。这三种字体在年款中最常见。当朝制作的玉器会用"乾隆年制"款;如果是前朝制作的东西或收藏品,有时会刻"乾隆御用""乾隆御赏""乾隆御玩"等款。 "大清乾隆仿古款"、"乾隆仿古"这类款识也很多,尤其在乾隆仿古器上最多见。乾隆帝仿古不是为了造假,而是出于对古代器形的喜爱,但是他仿制的时候有他自己的风格,仿古不泥古。 乾隆帝有大量的字用在册页上。乾隆帝常对喜欢的艺术品进行考证并写成文章。玉册页的意思就是一本玉书,在玉的正面、反面刻上乾隆帝写的这些考证文章。册页中的字真、草、隶、篆、行五体都有。他的字也经常出现在如意上。 5.染色工艺 乾隆玉器的另一个工艺特点是染色工艺。乾隆玉器染色不是为了做假,更多地是为了"遮绺"或者是"避脏"。好玉料难得,所以乾隆帝也会利用一些有瑕疵的玉料,染色就是为了遮蔽这些瑕疵。 6.痕都斯坦玉器 乾隆时期有一类很有名的玉器,"痕都斯坦玉器"。西部伊斯兰地区有制作玉器的传统。乾隆帝曾经在乾隆三十三年时得到一对玉盘,他看出其风格和中原地区不一样。因为进贡者说玉盘来自北印度,他就考证出这个地方叫痕都斯坦,这批玉器就叫做"痕都斯坦玉器"。其实当时除了北印度,还有土耳其、伊朗等地方进贡的玉器,每个地方的风格稍有不同,但都被统称为"痕都斯坦玉"。台北故宫的邓淑苹研究员对此研究较深,认为称其为"伊斯兰玉器"比较合理。 "痕都斯坦玉器"的特点,一是器壁薄,二是大量采用嵌宝石手法。这种嵌宝石的工艺传到中原以后,清宫的工匠也仿制了许多,但中国人更在乎玉质本身的油润感,工匠们不合得把温润的玉料抛薄了,所以相对来说清宫仿造的痕都斯坦玉器器壁更厚一点。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做不了薄胎,而是审美的眼光和伊斯兰地区不一样。后者崇尚的是造型、花纹和宝石的华丽,中国人则更多地欣赏玉质本身的美。 7.创新品种层出不穷 乾隆时期玉器的一个重要工艺特征就是不断创新。原来放在养心殿的玉雕"桐荫仕女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件玉雕用的是标准的和田白玉的籽料,料上的黄皮子全是真的。这个籽料原来是一个掏碗的剩料,月亮门的地方就是做碗的,把碗掏出来以后,剩下的料被匠心独运地做了一个"仕女图",月亮门两边各有一名仕女,旁边有芭蕉叶,巧色利用黄皮色来做。其构思来源于来源于康熙时期的一幅《桐荫仕女图》油画,这是由中国工匠画的最早的油画,工匠受这幅油画的启发做了"桐荫仕女图"玉雕。乾隆帝对此非常满意,撰写诗文记录此事,并让玉工刻在器底。 乾隆玉器的分类 典章用玉 典章用玉主要指政治制度用玉,包括宝玺、册页等。宝玺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乾隆帝七十岁时刻了一方"古稀天子之宝",八十岁时刻了一方"八征耄念之宝",材质都是碧玉,用紫檀木做匣,上面刻有大臣们和他自己的诗。乾隆帝当太上皇上时做的宝玺是"太上皇帝之宝"。 前面说到玉册页上有很多刻的是乾隆帝御笔诗文,但是用在典章里的玉册页很多是谥册,即新皇帝登基以后给老皇帝上的一个谥册,谥文有固定规格和行文的格式,内容全是歌功颂德老皇帝的丰功伟绩。 陈设用玉 指各种器皿、圆雕人物、动物、树木、花果、山子、摆件和插屏、座屏等,使用时,或置于多宝格中,或列于条案、长几上。还有大型陈设品,如大型玉山、大玉瓮、玉屏风等。这些玉器设计精良,制造细致,规模宏大,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陈设用玉在乾隆时期很多,数量也很大,宫殿内的每个房间几乎都有陈设用玉。如果去故宫游览,可以多看看西六宫,西六宫基本上是原状陈列。比如养心殿、储秀宫等,都是以前的陈设,床上、桌子上、条案上、多宝阁里摆的都是陈设用玉。 现在陈列于故宫珍宝馆乐寿堂东暖阁的大型玉雕"秋山行旅图",是把平面的山水画立体化了,其设计稿来自于当时的画家金廷标,乾隆三十一年开始,先在北京做,后来运到扬州做,四年以后做好运回北京。"会昌九老图"也是一件大型的玉雕山子,背后有乾隆帝的刻章。 陈设用玉中最多的是如意。如意就是如人之意,最早从痒痒挠演变而来。乾隆时期几乎每个宫殿都有如意,放在炕上、被子上,各式各样的都有。 日常用玉 乾隆玉器中,日常用玉也很多。比如宴会用的筷子、勺子、碗、盘、碟、杯子等餐具都是实用器,还有香薰、玉壶、玉牌、笔架、官帽架、鼻烟壶、扳指等。 仿古玉器 乾隆时期的仿古玉器很多。这些玉器除了写"大清乾隆仿古"款外,有时还会刻有天字文号。仿古代的玉佩也很多,尤其是仿汉代的鸡心佩。此外还有仿战汉玉璧、仿宋代的仙人伎乐杯、仿战国的小玉人等。仿完之后常配盒子,有时乾隆帝还画一幅小品做成册页放在里面,很有一些文人雅趣。 "蚩尤环"是一件典型的乾隆仿古的玉器,环的不同面上刻了乾隆帝写的一首词:"合若天一无缝,开仍蝉翼相联,往复难寻端尾色,形底是因缘。乍看玉人琢器,不殊古德谈禅,雾盖红尘温句可,思莫被情牵。"这是目前为止我所见的唯一一首乾隆帝写的词。这件"蚩尤环"仿造良渚时期的龙首环的造型,而且做成了开合式,从中间剖开,分开是两件连在一起的套环,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环,非常精巧。 佛教用器 乾隆帝的佛教用器非常多,包括各种藏传佛教用器和汉地佛教用器,主要有佛、观音、罗汉等,但是佛教用玉的面相大多数是汉地佛教开脸,很少用藏传佛教开脸,所以说乾隆帝很懂得玉文化和佛之间的关系。 珍玩 乾隆帝的珍玩很多,主要是翡翠。乾隆帝晚期的时候,翡翠的价格已经很高了,但是乾隆帝并不是很喜欢翡翠,所以关于翡翠的御制诗很少。水晶、各种颜色的玛瑙也是乾隆时期常用的材料,另外还有青金石、碧玺,琥珀、珊瑚孔雀石等,有的做成盆景。 提问环节 提问:看玉器工艺需要用多少倍的放大镜? 徐琳:一般20-30倍放大镜就足够了。看工艺要看阴刻线。乾隆玉器的底子都做得非常光滑,而且镂空处也是如此,这都是很重要的特点。 提问:乾隆玉器是否看不出来拉丝工艺? 徐琳:乾隆玉器抛光非常好。拉丝主要是在镂空部位,乾隆玉器镂空以后会打磨、抛光,真正好的"乾隆工"是看不到拉丝痕迹的。 提问:乾隆玉器的落款有乾隆帝本人写的字吗? 徐琳:有,但是很难甄别哪些字是乾隆帝本人的,哪些是大臣的。如果是"乾隆年制"之类的底款,有固定的格式,大多不是乾隆帝自己写的。册页上刻的字,有一些是乾隆帝写的御制文,有乾隆帝的字。总之,看玉器一定要多看博物馆,看真东西,看标准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