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情迷巧克力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情迷巧克力》
  1991 彩色片 114分钟 墨西哥米拉墨斯电影公司出品 导演:阿尔方索·亚罗 编剧:罗拉·艾斯奎威尔 摄影:艾玛努艾尔·鲁班茨基 斯蒂夫·伯恩斯坦 主要演员: 卢美·戛华佐(饰蒂塔) 马克罗·莱昂纳特(饰彼得罗) 里吉娜·托尼(饰伊琳娜) 本片获1991年艾里奥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剧情简介】
  蒂塔出生的时候,母亲伊琳娜正在厨房切洋葱。那洋葱的剧烈刺激使她在母体里就哭个不停。据厨娘娜恰说,蒂塔是被淌流在厨房地板上的汪汪泪水推送到这世界上来的。出生以后泪水成河,娜恰把泪水蒸发成的盐扫起来,有40磅重,足够全家人吃很长的时间。
  伊琳娜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蒂塔,把她交给厨娘娜恰抚养。娜恰终日围着锅台转,这样,蒂塔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伴着厨房的洋葱异味终其一生。从会拿刀叉起,蒂塔就学着剁洋葱的手艺,善良的娜恰为这幼小的生命祝福,希望她早日长大,找一个如意郎君,摆脱这苦难的命运。这种良好的祝愿遭到伊琳娜的严厉责斥,她说"蒂塔永远不会嫁人,她是我的小女儿,她要照顾我,直到我死去。"伊琳娜这样说,是根据这个家族世代相传的一项规定:么女不得嫁人,要侍候母亲终生。
  母亲疼爱两个姐姐路莎拉和苏菲。苏菲有着墨西哥女人所没有的一头金发,人们纷纷议论,说她是混血种,不是蒂塔父亲之女。蒂塔的父亲在气恼中死去。
  1910年,三姐妹均长大成人。英俊的牧场少东家彼得罗出现在蒂塔的面前,他深深爱着这个姑娘。蒂塔感到"他凝视她裸露的双肩时,就像生面团接触到热油时那样灼热的感受",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同样爱着他。
  彼得罗无法压抑这种感情,他向蒂塔坦露了自己的爱情。他说:"我知道这种表白的确显得过于唐突,但要接近你又是那么困难……"
  "我不知该怎么说才好,请给我时间考虑……"
  彼得罗说:"不,我现在就需要你的答复,爱是一种感觉,感觉是不用去考虑的。"
  彼得罗和他的父亲来到蒂塔家求婚,遭到伊琳娜的婉言谢绝,她说蒂塔是最小的女儿,按照家族规矩要侍奉母亲,不能出嫁,不过她也说,如果彼得罗要娶妻,可以娶她的大女儿路莎拉,他只比蒂塔大两岁。
  彼得罗考虑再三,同意了伊琳娜的建议。
  回家的路上,彼得罗的父亲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要改变初衷,何以会和没有爱情的人结婚。彼得罗说:"如果你不能娶你心爱的人,唯一的接近她的办法就是娶她的姐姐。"
  他们的谈话,被娜恰听到了。
  娜恰把这一切告诉了蒂塔,她安慰她说:"他是为爱而结婚的,是为了更深地爱你。"但这种安慰的话,无法抚平少女受重创的心灵。
  为了压抑内心的痛苦,蒂塔每晚编织毛毯,她的泪水不断地滴落在毛毯上,这条毛毯后来织了百米长。
  路莎拉结婚的日子快到了,伊琳娜命令蒂塔主理姐姐的婚宴。蒂塔苦涩的泪水滴入用了170个鸡蛋搅拌的结婚蛋糕的面粉里。娜恰说,悲伤的泪水是有毒的。果然,吃了婚宴蛋糕的人都莫名其妙地悲伤起来,后来全体都奔到河边呕吐不止。
  彼得罗心中只有蒂塔,婚后三个月始终以种种理由拒绝与妻子有任何亲昵的举止,这使路莎拉非常痛苦。伊琳娜发现彼得罗和蒂塔藕断丝连,便禁止他们接近。
  彼得罗以蒂塔"下厨一周年"为由,送给她一束玫瑰花。蒂塔把花紧抱在胸前,那带刺的玫瑰在胸前留下了三道血痕,那花的芳香也给了她启示,她要用玫瑰花瓣为心爱的人作一道菜——玫瑰汁鹌鹑。当这道精心制作的菜肴端到餐桌上,不同的人尝到它竟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彼得罗吃了这道菜,仿佛蒂塔整个身心进入他的体内;伊琳娜的脸上,是莫名的苦涩;苏菲吃了这道菜,浑身发热,冲到小木屋去洗澡。路过的扎帕达农民革命军闻到这道菜的飘香,情迷意乱,开枪把木屋点燃,赤身露体的苏菲,狂奔在原野上,被一个革命军将领抱上骏马,他们一同消失在地平线上。后来传出了谣言,说她当了妓女,为此,伊琳娜气得大病一场。
  这道"玫瑰汁鹌鹑"使蒂塔和彼得罗找到了心灵和爱的交流的途径。蒂塔的厨艺日臻完美。
  伊琳娜禁止别人提到女儿苏菲的名字,甚至烧毁了她的照片和出生证。
  一年以后,路莎拉生下一个女儿,由于母亲缺奶,孩子终日啼哭。蒂塔总是热心帮助饥饿的人,她以处子的胸怀喂养彼得罗的骨肉,对孩子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孩子满月的时候,村民们尝到蒂塔美味绝伦的菜肴,人们问她是怎么做的,蒂塔回答说:"关键在于制作的时候,要放进更多的爱。"路莎拉产后体弱多病,伊琳娜令彼得罗把她带到充满阳光的德州,蒂塔感到失去了寄托,茫然若失。不久,传来噩耗:孩子因饮食不当而夭折。蒂塔长期积郁的痛苦和愤懑终于爆发了,她对母亲说:"孩子的死全是你不好!"她爬进遍布尘埃的鸽子房,不愿再见世人。人们说,蒂塔得了精神病。
  伊琳娜让约翰医生把蒂塔送进了精神病院。离家的那个黄昏,马车驮着蒂塔缓缓前行,马车后拖着蒂塔编织的百米长毛毯。善良的约翰是个鳏夫,一直暗恋着蒂塔,把她带到自己德州的老家,悉心照料着她,但是蒂塔依然沉默,很少吃喝。
  约翰说,他那印第安裔的祖母曾对他说过,每个人出生时心中都有一盒火柴,如果它不能自燃,就要通过外界的力量去引燃它。每个字,每一种旋律,每一种声音或每一种爱抚,都可能成为引燃的契机。如果火柴一直不引燃,就会潮湿,永远点不着了。约翰认为,要治好蒂塔,必须引燃第一根火柴,"因为感情的突然爆发,将会把整盒火柴同时点燃,就会产生强烈的光辉,它为我们显示出生时忘却的道路,正是这条道路,引领我们回到神圣之本。"
  医生把蒂塔家的使女珍恰接来,她以真挚的爱心做了一碗牛肉汤,蒂塔喝下就神奇地复原了。
  不久,伊琳娜去世。蒂塔用母亲一直挂在颈项的一把小钥匙打开她珍藏的小箱子,发现里面是一个男人的照片和情书。外间的传言终于成为事实。蒂塔伤心流泪了,不过她的哭,不是为了使她的爱情受到压抑的母亲,而是为了受到爱情挫折的那些人。
  丧礼上,蒂塔和彼得罗重逢了。路莎拉又有了一个女儿,蒂塔同样以真心去照顾她。只是在一次宴会上,她听到路莎拉宣布这个小姑娘长大以后,也不能出嫁,也要侍奉母亲终生时,她甚为反感也感到悲伤,仿佛伊琳娜还活着一样。回到厨房后,蒂塔开始诅咒,让路莎拉宣布过的话在她自己的肠胃里烂掉,让那腐臭气体从她的孔穴排出并挥发掉。这诅咒果然奏效,此后路莎拉不断打呃、放屁,口腔气味难闻。彼得罗就更加疏远她。
  约翰医生向蒂塔正式求婚,为了不使他伤心,蒂塔答应了他的请求。然而,她毕竟深爱着彼得罗。入夜,彼得罗潜入蒂塔房中,经过多年的暗恋,他们终于得到了亲近的机会。但正是从这天开始,伊琳娜的亡灵经常出现,她谴责蒂塔忘记了道德和尊严,抛弃了社会的规范,这使蒂塔深感恐惧。
  苏菲回来了。并非是传闻中说的那样,她成为韦·祖宏将军夫人。
  "真相是不存在的。"苏菲对蒂塔说:"真相是路莎拉嫁给了彼得罗,而不顾你们的爱。"
  "但做妻子的是她而不是我。"
  "那又怎么样?婚姻能改变你和彼得罗的感受吗?当然不会,你们的爱是真正的爱,你们要向路莎拉承认这一事实,尤其是母亲去世后……"
  她鼓励蒂塔为争取自己的幸福斗争。当伊琳娜的亡灵再度出现时,蒂塔说:"要走的不是我和彼得罗,应该是你!我已经受够你的折磨,该是一刀两断的时候了!"自此,鬼魂不敢再来骚扰她了,她的心灵也永不再受桎梏。
  约翰已做好婚礼的一切准备。蒂塔告诉他,她已把贞操献给了另一个她心爱的人,要求取消婚礼。善良的医生感到蒂塔真心爱着彼得罗,自愿退出了。但是他坚信:"传统会随你而死去。"
  1934年,路莎拉早已死去,约翰一直未娶,已是双鬓发白了,蒂塔也一直未嫁。他们仍是真挚相知的朋友。彼得罗的女儿和约翰的儿子幸福地结合了,他们一同入了哈佛大学。
  当客人散去,老屋里只剩下蒂塔和彼得罗时,他们在数不清的烛光映照下,实现了真正的结合。彼得罗乐极而终,蒂塔慢慢地吞噬着火柴。整个老屋被引燃的烈焰包围着,这对有情人永不离分。
  人们在牧场遗址的灰烬中,所能找到的,是蒂塔留下的一本烹饪书,还有这个关于深藏的爱的故事……
  【鉴赏】
  《情迷巧克力》是根据墨西哥女作家罗拉·艾斯奎威尔的处女作小说改编拍摄的。罗拉·艾斯奎威尔完成了电影剧本的创作,并把它交给自己的丈夫导演阿尔方索·亚罗去完成。
  《情迷巧克力》把加西亚·马尔克斯式的魔幻现实主义带进了厨房和睡房——这是拉丁美洲妇女的传统避难所和禁锢她们的牢狱。
  无法套用任何模式去分析这部影片。只有了解"魔幻现实主义"何以能够根植于拉丁美洲这块神奇的土地,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影片如何在似乎是荒诞的"神奇现实"外壳下所包含的深邃思想,在漫不经心的游荡中隐含着的社会批判作用。
  据文学研究者的介绍,"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早产生于西欧,到1948年传入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名词,在欧洲并没有发展成文学或艺术流派,但进入拉丁美洲时,那里已经有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雏型作品,名词一经传入,很快就发展成对当今世界文坛具有很大影响的文学流派。这当然是和拉丁美洲的自然条件、政治条件、印第安文化及外来文化、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远古的和现代的思想影响分不开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受西欧超现实主义启发而产生,但它反对逃避现实,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虽然他们接受了超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即"神奇的事物是美的,凡是神奇的都是美的,也只有神奇的事物才是美的" (布勒东)。但魔幻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现实中的神奇,同时也注重反映现实,这是一种 "神奇现实"。
  阿尔方索·亚罗力图保持文学特色,通过昆塔的画外音,讲述姨婆蒂塔、外曾祖母几代人的故事,这可以说是墨西哥乃至整个拉美大陆女性命运的缩影。昆塔讲述的是日常琐事,诸如"剁洋葱"、"编织长毯"这类最为普通常见的事情,但却和人物的命运,人物的感情经历、喜怒哀乐紧紧联系在一起。"神奇"如何与"现实"相联系?编导者通过昆塔的语言,发挥了文学给读者以更丰富的想象可能性的作用,形象地展示蒂塔悲剧性命运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厨房"是这部影片最重要的场景之一,也是每个墨西哥妇女的重要生存空间,切洋葱是这里最经常的工作,厨房里弥漫着辛辣的洋葱味,使人泪流不止。这些泪水滴到地面上,被阳光蒸发成为盐粒,这些盐粒打扫起来,竟有40磅之多!
  这个开端,形象地体现了传统的拉美妇女被封闭在厨房里,无法实现自身价值、体现主观能动性的苦涩命运,无疑具有社会批判意义。同样,影片中多次出现伊琳娜的"鬼魂",也是为了形象地揭示旧有传统观念对人的束缚,"死人统治活人"这一现实的。
  电影毕竟不是文学。在这部影片中,编导者为把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移植入电影形式中,作出了很多的努力。"神奇现实"一个接一个向观众展示,有时是展示现象,实实在在的画面现实(如路莎拉婚宴上来宾的呕吐);有时又是充满奇幻的视觉性场景(如苏菲的出走);有时充满了忧伤的浪漫情调(如蒂塔被送往精神病院时,马车后拖着百米长毯),这些神奇现实的展现,旨在刻画人物,揭示人的心理过程,也是精神状态达到极点和激奋状态下的宣泄。导演阿尔方索·亚罗非常注重在不同心理条件下的场景气氛营造,发挥光色元素的情绪感染力,使观众不是在看一个神奇故事,而是和主人公蒂塔一起经受一次感情经历。可以肯定,如果不是发挥电影诸多的表现手段,影片是无法获得好的效果的。
  卢美·戛华佐和里吉娜·托尼的出色表演,使蒂塔和伊琳娜这两个人物的矛盾关系显得丰富而又复杂多面。剧作者在人物关系上有明确的设定,她们既然是母女,那么根据家族规定,么女不得出嫁,必须陪伴母亲终其一生。人物关系的特殊性和残酷性由此而展开,蒂塔不能和自己心爱的彼得罗结婚,还要强作欢颜为彼得罗和姐姐的婚宴制作蛋糕。影片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去表现这种无爱的骨肉关系和无爱的婚姻关系,去揭示人的情感痛苦和矛盾冲突,其现实意义和批判作用同样是不言自明的。影片中母亲伊琳娜的"鬼魂"多次出现,并没有采用通常惯用的恐怖、夸张的可憎面目,而是像她活着时候一样,这种处理手法,也是强调了现实的意义。
  影片中的彼得罗,不能冲破旧传统和自己相爱的蒂塔结合,而采取与其大姐路莎拉结婚的方式,以这种无爱的婚姻达到继续和蒂塔接触的目的。这种矛盾共置的处理手法,使彼得罗这个人物显得极其虚伪,并在蒂塔不幸的感情经历中加倍地增添了痛苦,这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弱了作品反封建、反传统的性质。在这点上,同样反映了作品受印第安文化中宿命论思想的影响,除苏菲外,所有的人物都任由命运去摆布。外来的西班牙本土传统的保守观念,也使影片中的人物悲剧性命运不可避免,使其中的事件、人物关系、情节走向显得扭曲和荒谬成为必然。
  不可否认,《情迷巧克力》的导演阿尔方索·亚罗在电影独特的叙事方法上有很好的功力,故事讲述得流畅而娓娓动听,电影视听元素运用得十分纯熟而不露痕迹,展示了被传统束缚的强烈感情和被压抑过久的情欲导致的死亡。摄影在场景和光色处理上也精确地反映了导演的意图。但是,由于上述的局限性,在影片的结尾处,蒂塔和彼得罗这对拉丁美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死必然会给观众带来思考,究竟他们的死是一种反叛,是一种对自由和爱情的圣洁追求,还是最终"认命",作为卫道士,成为封建传统的殉葬者?
网站目录投稿:傲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