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象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应该会越来越多,但实际却是越来越少。看书读报也越来越少。图书馆在我记忆里,占了很大篇幅,图书馆在我成长过程中,启蒙的作用不可替代。那时的图书馆,条件简陋,就是一个四合院,大概六七间房子,每个房里靠墙安装着一排排木柜,上面摆满了各种书籍,分门别类。另外一个套院,放着棋牌,乒乓球等器材。那里没有哪个房子我没进去过。但我常爱去的是少儿读物区,在一进门的右手,那里的管理员是一个老爷爷,我们叫他赵老师,长年累月都能见到,带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手里常常拿着大小不一的毛笔,你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他,不论是作业上的,还是借阅图书之类的,通常给你解答的很明白。 我从小学就开始练描红,就是把一些字,印刷成空白体,再用毛笔在空白处涂满,对练字很有一定帮助的。赵老师的字在我看来,写的很好,可能就因为这个缘故吧,对赵老师有着天然的亲近。一次两次,后面为了方便阅览,我专门办了个阅读证,这在当时小学生里是比较少见的。多数时间就是在这里看一些小人书,画报之类的。很多同学除了阅读,还在这里做作业。除此之外,这里还常常搞一些校外活动之类的,常见的如搞一些读书活动,诗歌比赛等,有时还搞一些大型活动。 我在学校基本就是个落后分子,谁知在这里反而成了骨干。有一次早上最后一堂课马上快结束,结束前班主任一脸纳闷的通知到,"某某某,下午到县图书馆报到"。具体干啥没说。老师纳闷,我更纳闷。同学们却留露出羡慕的目光,因为大家都觉得,被这种地方提到,都是一种光荣,更不要说不知道去干啥"大事了"。这对我来说,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得到老师,同学的羡慕(疑问,纳闷)。下午去才知道,要搞集体活动,同时还邀请了其他班的同学。 诸如此类的,后面还发生了几次。后面,我对上图书馆成了一种自觉,一种光荣,可以说图书馆慢慢变成了我的第二个家,比学校更要喜欢,这里面可能有很多是跟赵老师分不开的。跟这种氛围分不开的。更可能也是一种虚荣吧,但至少爱看书却一直坚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