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3 08:20:44 和讯名家 临近年底,各种理财产品发行量与收益率双双走高,而此时往往也是诈骗的高发时期,各种诈骗方式更是频频改头换面,极具迷惑性。今天,保监会官网就发布了一条关于防范"退保理财"骗局的风险提示。近期,有关部门发现,市场上有冒充金融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保险公司等名义实施"退保理财"诱骗的不法行为。此类以高收益为卖点的"理财产品",可能涉嫌非法集资,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 保监会揭露"退保理财"骗局 什么是"退保理财"?保监会揭露了"退保理财"骗局的3步基本操作手法,下面基金君就为大家仔细介绍一下他们的惯用伎俩。 第一步,通过拨打保险消费者电话等方式,自称是金融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这些诈骗机构最惯常的手法是,通过非法获取的姓名、电话、通信地址、身份证号和保险产品种类等信息,通过电话、短信、信函等方式,冒充保险公司或者银监会、保监会、消协等,致电致信人寿险和分红型年金险的投保人。 第二步,称保险消费者持有的保险产品收益较低,以"客户售后服务"、"保单收益升级补偿"、"赠送礼品"等名义推荐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不法分子通常贬低客户持有的保险产品,强调所谓"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 第三步,劝说保险消费者购买所谓的"理财产品"可获补贴、退保资金,转购"理财产品"可获贴息或领取旅游券等,诱导保险消费者办理退保或保单质押贷款后,购买"理财产品"。不法分子在诱导客户办理退保或保单质押贷款后,最终目的是劝说保险消费者购买其销售的"理财产品";有时还会谎称与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合作,虚构保险产品对外售卖。 如何防范?"三查,六不,三拒绝" 据了解,这种"退保理财"骗局导致保单非正常退保,而退保资金大多被诱导转购"理财产品",涉嫌非法集资,造成恶劣影响。针对这种隐蔽性极强的诱骗手法,中国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了3点。 第一,正确认识保险功能。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尽管部分人身保险产品兼具投资功能,但其本质仍属保险产品,以保障功能为主。建议保险消费者谨慎退保,以免失去保险保障。 第二,勿受高息理财诱惑,做到"三拒绝"。拒绝相信高息"理财"和以保险公司名义承诺的高额回报;拒绝被赠送礼品、"先返息"等诱饵打动;拒绝与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签订投资理财协议以及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出具收据等。 第三,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做到"三查"。如遇可疑邀约时,可通过各保险公司官方网站、客服电话或保监局、保险同业公会网站等正式渠道查人员、查产品、查地址,即邀约的业务员是不是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所售产品是不是保险公司产品、所留地址是不是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地址。 事实上,上海保监局于今年8月发布过一则提醒保险客户警惕被诱骗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提示保险客户牢记"六不":不相信高息"理财",不被小礼品打动,不接收"先返息"之类的诱饵,不轻信任何以保险公司名目承诺高额回报的借款行为,不与任何个人签订此类投资理财协议,不接收任何个人出具的此类收据。 值得一提的是,随意退保有可能会承担较大损失。一方面,在保险合同未到期的情况下,中途退保保险公司是按客户保单"现金价值"退还保费,有可能出现保单"现金价值"低于"本金"的情况;另一方面,中途退保将导致保单失效,客户失去原有保险保障,万一出现保单规定风险,保险公司也无法提供相应赔付。 网络理财要谨慎 看完保监会的提示,基金君想到最近新上映的电影《巨额来电》,就是一部反电信网络诈骗题材影片。一个冒充公检法的诈骗电话,一个经过软件处理的验证码信息,5分钟内就让4万块人民币落入骗子之手并在网上分流得无影无踪。 据了解,该影片取材自公安部真实备案案件,让观众知道原来电话诈骗还有非常严密的剧本,诈骗团队依据针对不同人设计的剧本实施精准诱骗。 当前,理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家庭还是个人,都希望通过理财实现"钱生钱",让财富不断升值。而在网络时代,个人隐私泄露风险大,网络理财又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选择投资理财产品的时一定要看清理财公司信息是否透明。其次,作为投资人一定要戒贪,高额回报都是骗局,你贪的是人家的利息,人家要的是你的本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