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拖延症的文艺腔调


  想想你每一次早晨起床时的经历吧,是不是这样的呢——翻滚、迷糊中关掉闹钟、继续睡……在睡得迷迷茫茫之间,脑海里却总归还是会思考些诸如"起床或不起,这是个问题"的命题。而每次潜意识都会劝导自己,没事,再睡半小时,等下起床,督促出租车司机稍微开快点,时间就赶得回来。当你半小时后起了床,打上车,却又一次被堵在东三环的时候,你暗暗告诫自己:明儿我一定不赖床!
  实际上,第二天会发生什么呢?对拖延症患者来说,请把第一自然段再读一遍即可。
  可这又有什么呢?如果每个人做起事情来,都能像略萨小说里的潘达雷昂上尉建立劳军女郎服务队那样,紧锣密鼓有张无弛,那我们早就集体买房买车奔小康了。可到底我们还是在地铁里相遇,在人流中换乘,在公司打卡机前完败。想来想去要给自己一个解释,想明白了:我们的拖延,来自于我们血液里飘逸的文艺腔调。浪漫主义,还真是个百搭的解药啊。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每次都会把作业写完了才去看动画片。与其说是自我约束,更多的是一种习惯。那个时候,也就只有新闻联播前的那一个半小时会有动画片放,作业稍稍写的慢了,就会错失一集动画片。全然不像现在的小孩儿,幸福的要死,光是喜洋洋与灰太狼就每天各种频道转着圈儿的播放。更诡异的是,无论换到哪个频道,我从来没看到过一集重复的喜洋洋。回首童年,我其实和周总理一个段位,他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为了"看动画片而写作业"!已经无从考证,是从几年级开始,我逐渐养成了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写作业的习惯,最终发展成了先看动画片再写作业的习惯。这也成为我漫漫人生路上拖延症的第一次华丽亮相!后来,长大了,立志成为一名文艺青年,拖延症也愈发严重——论文憋到最后一个月,交稿拖到编辑骂娘,就连约会也常常迟到遭到女朋友的屡次抗议。
  拖延症从不是文艺工作者的特权,却在文艺青年身上凸显尤甚。你没点儿拖延症,都不好意思跟朋友打招呼。曾在微博上看到有这么一条铁律:"一旦看到编剧、专栏作家或是记者在大半夜不停刷屏,大抵是到了deadline。刷的越猛烈,离交稿的时间越近。"细想,还的确是那么回事。社区时代给艺术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也成了艺术家手腕上的黄金枷锁。创作前的时间,有一大半被微博、豆瓣、签到瓜分了。截稿的时候,再没有什么能比这些操蛋网站显得更洪水猛兽了。曾看到豆瓣小组里有专门的拖延症治疗小组,有个帖子是督促大家每天早晨来更新自己当天的工作计划,然后晚上自我核查。不忍卒读的是,每天都会有大拨的人在上面信誓旦旦地写今天一定要完成什么什么,然后晚上发一条,"操蛋,又没完成,要不明天?"
  "拖延症"一词最早出现在1542年西方一名人类学家口中,这位科学家从心理学和生理学上着实把拖延症剖析了一番。却远不如同时代明末清初一名中国文青的打油诗来的直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打油诗不知道能否激励到少年,却折射了拖延症文人的文艺腔调——我拖延,因为我牛逼。既然可以在截稿前一小时完成,我为什么要提前好几天做呢?或者你真是一位斗酒诗百篇的大师,可也总有铺开宣纸拿起毛笔却陡然发现今天没酒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若君再摆出一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腔调,就着实让人讨厌了。拖延症的文艺腔调,就像止疼药,在你未完成的工作面前,缓和了你瓶颈后的挫败感,摘去了你Loser的帽子。止疼片不是糖豆,吃多了会反应迟钝、思维麻木,最终变成一个浑浑噩噩的伪胜利者。
  想起前些天去国展CIGE,门外汉看艺术,却也总能发现那么几件打酱油的作品。而全场被陈冠希抢了风头,就更有点诡异了。艺术家从不是永恒的,艺术作品却可以。为了在不永恒的时间里,多点永恒的作品,还是去了那臭腔调,躬体力行吧。
  拖延症是病,得治。这样才不会在老的一塌糊涂的晚年,对着未曾完成的艺术理想,叹一声——
  "哎!唯唯不见了坚持!"
  文/乔小囧
网站目录投稿:幼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