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科学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提问。通过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此提高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学生可从老师的提问中,得到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了解上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问题导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关键词:问题导学;培养;科学教学;思维能力 科学课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良好的思維习惯在学习活动中起维护、支持的作用,是学生不断学习、发展自我的基础。而问题又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问题导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在科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的几点做法: 一、还学生"勇气",鼓励学生主动发问,注重联想、想象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向老师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而不敢问。因此,教师应尽力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为学生的提问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勤于思维,敢于提问。在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以往"师问生答"的传统提问方式为"生问生答"的开放性提问方式 [1]。例如:在教学《水的浮力》这 一课时,在共同研究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后,我出示钩码,先让学生猜测它会不会受到水的浮力?有猜测可能会,但大部分同学猜测不会,可当他们通过实验之后,发现结果并不是像他们刚才猜测的那样,这时就产生了矛盾冲突。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我见机提出"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想问的呢?"绝大多科学生都举起了手,"为什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呢?"进而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怎样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而这个问题正是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现在已经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探究的问题 [2]。在这种真正的探究动机的作用下,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尽力在每一细微处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3]。 1、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观察。观察能力是小学自然教学应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因此在教材中,可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内容所占比例较重,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精心引导,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观察训练。要求学生在观察时要认真细致,全面深刻,有序有向,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使学生的头脑尽量储存十分丰富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4]。如《植物的一生》一课,这是一篇关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题材很好的课文,在训练儿童观察能力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方法:整体——一棵完整的植物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局部——植物的每一部分长的是怎么样?整体——植物的这些部分处在什么位置?如此,学生在进行观察就能做到有根有据,有法可循。经过多次观察训练,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观察的正确方法。 二、还学生"自我",激发学生自主发问,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思维个体,每个学生又都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发散思维是根据问题提供的所有信息,从多个方面以分析探索的方式去思考,以求得大量新颖思维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任何发明和发现,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之上的,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学生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所以在自然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设想几种可能性。 1、在平时教学加强各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在科学教学中,利用各学科之间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学科内部知识的前后联系来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交叉与渗透,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迁移思维的发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化学催化剂教学时,可联系科学中酶的知识;在进行缓慢氧化教学时,可结合呼吸作用知识[5]。再如科学教材中,水知识与应用的有关内容,从植物、动物生命活动对水的依赖、地球水循环到水的物理性质(包括水的物态变化、水的密度、水的比热、水产生的压强、水中声与光传播规律、水能源、水的浮力等),从水的化学性质(包括水的硬度、水溶液等)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处处展示了理、化、生、环境等知识的高度渗透。学生学会迁移思维,掌握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可推动学生的思维纵横交错、立体渗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问题,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习惯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通过自已的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习惯。 参考文献 [1] 赵光武主编.思维科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查有梁著.新教学模式之建构[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 林玉坤编.如何培养老师的问题探究教学能力[M].漓江出版社,2011. [4] 林丽慧编著.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M].珠海出版社,1998. [5] 孙英陆编著.如何培养分析能力[M].国家出版社,1986.